劉亮 胡健華






體育與醫療的深度融合發展,是對傳統健康觀念、健康依賴的更迭創新。2016年,體醫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全國各地紛紛開展體醫融合研究與實踐。基于此,采用文獻研究法、內容分析法及可視化計量方法,對國內體醫融合的發展進行探究,梳理該領域的研究脈絡,為促進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參考。
體醫融合,是將體育與醫學的手段、技術等相互融合,共同致力于人民身心健康促進的方式。在傳統的健康觀念中,身心的健康主要是通過醫學領域進行維護與治療。二十一世紀初,我國正式將體醫融合納入健康中國戰略規劃,引起體育學、醫學界的廣泛關注。新時代,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不再是醫學界孤軍奮戰的事情,體育學界也成為有力的推手。體育與醫學融合,是對健康促進的新探索、新舉措。本研究聚焦于挖掘近年來國內體醫融合的有關研究,為學習對該領域的研究狀況提供較清晰的研究脈絡。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研究法
采用中國知網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主題詞為“體醫融合”,共檢索到體醫融合相關成果512篇,檢索時間段為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詳見表1)。
1.2 內容分析法
對檢索到的文獻成果進行瀏覽閱讀,對文獻內容進行分析總結,提煉研究所需材料。
1.3 可視化計量
對檢索結果采用可視化計量方法進行分析,充分挖掘體醫融合領域研究的熱點圖,為學術研究者提供方向把握。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題分析
利用知網可視化計量工具對檢索結果進行主題分析,僅列出發文量較多的部分主題(詳見圖1)。可以發現,研究主題主要包括體醫融合、健康中國、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健康促進、體醫結合、深度融合、發展路徑、健康中國戰略、醫學院校、人才培養、運動康復專業、策略研究、老年人、運動康復、高校體育、運動處方、慢性病、健康服務、中國理念、教學模式、糖尿病、服務供給、模式研究、學校體育、體質健康、體育產業等等。
2.2 文獻來源分析
通過對檢索結果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發現體醫融合相關成果主要刊登在體育類期刊中,其中《當代體育科技》刊登數量最多,達到21篇(詳見圖2),前十名還包括《文體用品與科技》《體育文化導刊》《體育風尚》《體育科學》《科技資訊》《吉林體育學院學報》《體育學研究》《體育科技文獻通報》《運動精品》等。在刊登數量前十的期刊中,包含3本核心期刊、7本省級期刊,其中《體育科學》是體育類期刊中最具權威的核心期刊。前十本期刊中核心期刊刊登成果27篇,占前十總數的27%,說明體醫融合方向的研究得到較好的重視。
2.3 學科分布
在發文量較高的學科領域中,體育學科排名最高,發文量達到了393篇。其次是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發文量達到199篇(詳見圖3)。體育學科領域發文量是醫學領域的兩倍,這也與體醫融合的現實問題較為相似。在推動體育與醫療深度融合發展的初期過程中,醫學系統表現較為被動,缺乏足夠的重視,而體育系統表現十分積極。全國各地紛紛圍繞健康中國中關于體醫融合的戰略目標開展各項活動,如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
2.4 機構分布
發文量前十的機構分別是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湖南工業大學、武漢體育學院、國家體育總局科學研究所、南京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山東師范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和遼寧師范大學。其中,體育高等院校有6所,科研機構1個,其他高等院校3所,沒有涉及醫學專業院校或科研機構。
2.5 高被引論文綜述
高被引論文中,引用量最高的是龍佳懷、劉玉等人的《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全民科學健身的實然與應然》,該文章對健康中國戰略進行了發展背景與歷程的梳理、總結與分析,對全民健身戰略進行了從建國初期至今的充分回顧,認為當前體育與醫療融合力度不夠,并提出多部門協同合作的發展機制,以推動體醫融合深度發展。
盧文云、陳佩杰等人的《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內涵、路徑與體制機制研究》探索了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學理、歷史、現實及經驗分析,認為體醫融合的政策機制還未完全構建,體醫融合的實施需要加強體質監測、運動處方、群眾健身和康復產業等方面的協同發展。
胡揚的《從體醫分離到體醫融合-對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思考》對體育與醫療從分離到融合探索的回顧,認為體育與醫療存在各自為政、專業知識缺乏等問題,舉辦相關培訓班和加強人才培養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途徑。
張鯤、楊麗娜、張嘉旭等人的《健康中國:“體醫結合”至“體醫融合”的模式初探》對體醫融合的內涵、特征、融合模式及發展障礙進行了研究。馮振偉、韓磊磊等人的《融合·互惠·共生:體育與醫療衛生共生機制及路徑探尋》基于共生理論對體醫融合的發展機制進行了研究,探索了理念、部門、責任、資源四位一體的共生機制,并提出了完善共生單元、增強共生關聯、推廣運動處方等建議。戴素果的《健康中國理念下老年健康促進的體醫深度融合路徑》從政策導向切入,對體醫融合發展的障礙進行深度探索,提出人才培養、技術提升及平臺搭建等建議。
董鵬、程傳銀、趙富學等人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下學校體育的價值、使命與擔當》認為體醫融合是學校體育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契機,應積極構建體醫融合服務體系。馮振偉、張瑞林、韓磊磊等人的《體醫融合協同治理:美國經驗及其啟示》對美國體醫融合的發展進行了歸納總結,從政府、機構和責任擔當等方面闡述了啟示。向宇宏、李承偉的《“體醫融合”下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對體醫融合背景下學校體育的課程構建、話語權等進行了研究,認為健康觀念、教師素養及課程體系有重要影響。郭建軍的《健康中國建設中體育與醫療對接的研究與建議》闡述了體育在健康中國建設戰略中的機遇,分析了思想、組織結構及政策支持等障礙問題,建議加強健康教育及體醫融合試點。
3 未來展望
體醫融合是健康提升的重要途徑。自2016年國家將體醫融合納入到健康中國戰略以來,各地區都在積極開展體醫融合的試點探索及人才培養。因此,在未來的健康建設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好“體育+醫學>2”的優勢,將會成為體育學界與醫學界的重要課題。體育院校和醫學院校中的運動康復專業、運動醫學專業等等也將會成為熱門專業。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項目(2021WQNCX2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