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麗
一、單元主題教學與群文閱讀的融合動機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使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初中語文教學主要是以新課程改革的四大理念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聽說讀寫能力,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閱讀速度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提高閱讀品味。因此,在文章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緊扣文本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引導,并要求文段內容的分析過程不能過細,要留給學生有更多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但又不能因為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而遠離文本,過度發揮。重點還是從整體出發,指導學生閱讀整課書、整本書。然而在八年級語文教學中,要求教師通過編排更多的學生自已閱讀的課文。學生通過對這些課文的閱讀,從中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和詞語,從而在閱讀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學生寫作表達技巧和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2.二者的出發點使然
單元主題教學是指教師以單元為整體,在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該單元的主題開展課堂教學,并明確要求學生以掌握的相關知識作為教學線索來開展整個單元的閱讀學習,學生通過閱讀學習來領悟整個單元文章的思想。因此在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人翁,既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又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群文閱讀是以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相關聯的文章進行閱讀,相關聯的文章一般有4~5篇,并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對相關的文章進行立體式的自主閱讀,以此達到一本帶多本的閱讀學習效果,從而把課內和課外閱讀打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采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自主實踐的學習模式,并通過開展群文閱讀來拓展學生課內外文章閱讀,這種方式既全面拓展學生閱讀的質與量,又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3.現代文閱讀課文的編排使然
《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至九年級)的現代文閱讀有教師解讀和學生自讀兩種教學內容。這兩種教學內容的區分很明顯,例如自讀課文中的助讀提示是本套教材的創新內容,由“旁批”和“閱讀提示”組成,并且文中沒有安排課堂練習內容,它的目的是為了加大學生自主閱讀力度和難度,而且還強調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這種做法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又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閱讀還安排了演講詞,四篇全都是自讀課文。
這樣,近年來應運而生的“群文閱讀”就與“主題閱讀”不謀而合。不管是“群文閱讀”還是“主題閱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注重閱讀的“量”,這個“量”既是指數量,也是指質量。就是在增加閱讀數量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即閱讀的能力。如果讓兩者互相融合,為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學生的教學目標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徑。
二、單元主題教學與群文閱讀的融合途徑
1.議題形式揉合
在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中共有六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說明,即單元的主題。例如第一單元的單元說明就介紹了民俗的概念和組成,并展現了各地風土人情、傳統文化和習俗,同時還明確提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的要求。從單元說明來看,我們知道了本單元的主題是民俗風情,并從這個主題出發,我們可以延伸出多個議題,擴大學生群文閱讀的范圍,拓寬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通過群文閱讀的開展,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2.議題深度提升
如第四單元的教學是以活動探究為主。這個單元給學生分配了三個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讓學生自學四篇沒有旁批和課后練習設計的名家演講稿,閱讀完之后要求學生歸納出作者的觀點,并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掌握演講的特點。同時更強調學生通過網上查閱來了解作者演講背景,通過收看相關的演講素材進行模仿式演講。
第二個任務是學會寫演講稿。結合單元寫作中明確的要求,師生共同研究演講稿的寫作手法,并總結出寫作的規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并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演講稿的撰寫。
第三個任務是舉辦學生演講比賽。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完成演講稿的撰寫,并配上音樂或視頻。然后教師合理安排時間來舉辦一次班級或校級的學生演講比賽。
從上述三個任務來看,我們對學生訓練重點分別是讀、寫、講,前提是在對整個單元的課文完全沒有任何預習要求也沒有任何課后的探究問題活動的安排下進行訓練。教師可以在輕松和愉悅的活動中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并且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自我探究和自我實踐,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個單元的講授過程中,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全部交給學生,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例如以“聆聽名家心聲,了解演講稿特點”“再次細品名篇,感悟演講魅力”“仿名家手法,我手寫我心”等為議題,閱讀過程中逐步提升議題的難度。在把握演講詞特點的基礎上,讓學生使用比較性的群文閱讀方法,會發現文章作者不同、場合不同、觀眾不同和演講目的不同,作者所展現出演講詞的風格和語調是迥然不同的。于是我們要求學生仿照名家的手法,以《致風華正茂的少年》為題目撰寫一篇演講稿,開展一次演講比賽。通過活動的開展,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并且通過演講比賽來展示學生的才華,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3.統一教學模式
采用1+3(即重點講解一篇重點課文+自主學習本單元的其他三篇課文)或1+1+2(即重點講解一篇重點課文+自主學習本單元的其中一篇課文+兩篇課外同類閱讀文章)的形式。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文章體裁都是游記。在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游蹤、寫景的角度和寫作方法,揣摩和品味文中的語言,要欣賞和積累文中精彩語句。于是在講授第五單元的過程中,我們圍繞教學目標所提出的要求,可以采用1+1+2的教學形式。本單元教學設計了兩個議題:“尋美景芳蹤,學寫景方法,賞多嬌江山”和“涉名家足跡,寫感人游記”。其中第一議題以“培養學生的速讀、概覽、概括能力和閱讀組文,把握寫景方法及作用”為主要目的,安排了《壺口瀑布》《一滴水經過麗江》《松堂游記》《巴東三峽》四篇文章,第二個議題就選取了《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登勃朗峰》《夜宿松林》《郁孤臺笑了》。統一教學模式的使用,讓我們備課組的老師在進行群文閱讀的教學設計時有了范本,教案和學案的設計節省了很多時間,讓群文閱讀可以成為教學常態課,而非展示課,比賽課,大大優化了課堂教學。
三、融合的作用
1.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采用群文閱讀的形式進行單元的整合教學,學生可以自主化、個性化地去解讀課文,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深入,更透徹,從而激發閱讀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語文核心逐步提高。
2.提高課堂授課效率
八年級下冊的課文要求學生通過學習,閱讀能力要達到一定程度提升。因此我們圍繞語文核心素養,把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在第四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采用傳統的講讀方法,單是講解課內的兩篇文章都要3課時,而采用了“1+3”或“1+1+2”的統一的教學模式,特別是“1+1+2”的教學模式,通過群文閱讀的形式就只需要兩個課時,并且教學內容由課內重點課文延伸到課內自主閱讀課文,再拓展到課外同一類型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在同樣的教學時間內閱讀到更多的文章。這樣不但能做到重點突出,還能增加閱讀量(多了兩篇同一議題的課外現代文),同時學生通過穿插批注式的閱讀還能有效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文體是文言文,對于初中生來說顯得枯燥、無趣,難以理解。因此我們采用群文閱讀的形式來學習本單元。通過議題的形式,選取的課文是課內和課外、文言文和現代文相結合,就能輕松地開展教學,學生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深入了解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還能積累更多文言詞語和句式,從而提高文言語感,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