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來強
摘 ?要:“鼓舞”理念是“百年板小”教育理念的精髓,在鼓舞理念的引領下板小德法課堂生動活潑、生盈靈性,恰似一幅寫意的中國畫。本文從教師在尊重兒童經驗鏈接、引導兒童處境體驗、激勵兒童情感升華和支持兒童習慣淬煉等四個方面,論述了鼓舞理念在德法課堂上的落地生根,這恰如中國畫中的白描勾勒、重墨暈染、畫龍點睛和匠心留白四個環節。文章以具體教學案例出發,給出多重建議,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板小漂亮德法課堂的新樣態。
關鍵詞:兒童經驗;處境體驗;情感培育;習慣淬煉
一、白描勾勒:尊重兒童經驗鏈接
畫家作畫,總是先胸有成竹,淡定提筆,用線條勾勒整幅畫的輪廓和框架,定下基調。一節德法課,教師開講前也要研讀教材主題與課標,基于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地框定用哪些內容帶領學生走向什么樣的學習目標。而教師在此方面“深思熟慮”的重點是:如何尊重、對接兒童的需要和已有經驗。因為基于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框定的目標、選擇的內容一定是學生最需要學習的,也是最期待學習的,當然就易于接近“最近發展區”的。這樣教師就能很好地將課備成杜威先生所說的“第三種課”:“最好的一種教學,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現實生活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關系。”
首先,應需增減。例如教學三上第8課《安全記在心》時,對于城市兒童,普通信號燈的知識完全可以略去。其次,切實整合。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道德行為水平,教師十分需要也完全可以重整教學內容,摒棄那種“照本宣科”,時序調整、跨界結合都可嘗試。最后,有機融通。德法課課程定位本來就是綜合課程,這里就毋庸多言了。
二、重墨暈染:引導兒童處境體驗
畫家對畫作重點定會潑墨渲染,使之醒目突出,奪人眼球。一節德法課的精彩在哪里呢?筆者以為,教師的濃墨重彩一定要下在為兒童置景,并引導兒童展開自主的處景體驗之處。原因有二。
其一,“體驗”,是德法課教師的必然選擇。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道德只有當它自己去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財富。”所以,教師要按照既定的目標、內容和學生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個體經歷科學有效地創設一種體驗氛圍,把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做”共同置于這種情境氛圍之中,學生處境“體驗”,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促進學生道德認知向行為轉化,在體驗中積淀成自己的道德行為。
其二,重視引導兒童處境體驗,是鼓舞理念下的課堂特質。“鼓舞”的課堂最重視兒童自主。而體驗只能是學生自己的,自主經歷,自主體驗,有所知曉,有所習得,形成習慣。所以,教師就要改變傳統教法,為學生提供實踐和體現的機會和途徑,強調引導主體體驗的生成與情感的豐富,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最終讓學生養成良好道德習慣和法治意識。
而教學實踐建議如下:
首先,讓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自驗證,獲得道德認知,養成道德品質,從而實現自主成長。教學《伸出我的手》時,我將為地震災區小伙伴捐款儀式搬到課上。在激動人心的《愛的奉獻》樂曲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倡導的社會公德等道德認知學生確信不已;“當遇到因天災人禍、疾病而陷于困境的人們,我們應該怎么辦?”的行為指導也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其次,讓體驗在活動中生成。在我的課堂內外,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角色扮演”“實際體驗”以及之后的指導反思內化安排成為常態,學生在其中廣泛接觸生活,品味艱辛,體悟真情,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再次,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體驗活動不能只停留學生“有所認知”的層面,將學生引向更深的探究,才更有價值,更有效率。教學《我們當地的風俗》時,我就設景引導體驗,將學生引向春節期間用多種方式了解和研究習俗,并進行研究成果展示會,孩子們的知識與能力同步提高,收獲多種教益。
最后,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設境體驗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產生新經驗、新認識,發展適應自然和社會的能力,形成人生態度,促進個性成長。教學四下《家鄉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先開展小組探訪活動,向全班學生匯報調查情況,讓學生切實親身體驗家鄉的變化;再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匯報交流自己了解家鄉印象最深的一個方面激起為自己家鄉樣變化大的自豪感;再次,老師與學生分享自己拍的一些家鄉的美麗風景;最后,引導學生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對家鄉變化的美好感受。這一系列體驗活動中,學生道德認識得到提升,道德情感得到了鍛煉,學生的成長立體而豐盈。
三、畫龍點睛:激勵兒童情感升華
一幅杰作離不了“點睛之筆”,這也是繪畫技高一籌的亮點所在。德法課的“點睛之筆”又應該落筆何處呢?“情”是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與“知、意、行”同為品德培養的重要目標,更在兒童品德形成中起到重要的穿針引線的作用。教學者更要注重在關鍵之處,激勵點化兒童,促進他們的道德情感升華。多幾處被“點睛”,學生道德情感多次被點燃,應該成為鼓舞理念下德法課堂常態。
第一,設境激勵。開講,我讓學生講述“班級全家福”背后的故事,熱烈討論,激發學生情感,為學生下一步明確個人與集體關系做鋪墊,學生也有了熱情和欲望,準備好了進一步探究。第二,回憶冶情。第二環節教學,我讓學生回到真實生活中來理解“班級”,體會和集體一起成長的喜悅,在充滿詩意的回憶中,他們滿懷熱情,認同了道理,強化了熱愛集體的意識,形成了信念。第三,體驗悟情。教師組織我為“集體大樹”加“名字”的活動,學生充滿激情介紹“我”“集體”“我和集體”,介紹自我、表揚同學,他們對集體的愛深厚起來,助推了道德意志的磨煉。第四,直抒胸臆。教師安排“班徽設計大賽”,學生把對班集體最想說的話,和對班級的深愛,用畫筆傾情表達,與集體共榮辱、同成長。
四、匠心留白:支持兒童習慣淬煉
“欲寫詩成行,功夫在詩外”,正如許多名畫都有大量“留白”,引人無限遐想,收獲作者心意以及畫外之音。40分鐘是有限的,鼓舞理念下的德法課堂,教師除了要“讓兒童生活再現課堂”,更要支持兒童的學習向外延展,到課外到生活中去展開行為訓練,養成良好習慣。因為學生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發展,是在生活實踐中,在各種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的交互影響中受到教育。
將教育拓展到兒童生活里,指導道德行為訓練,建議做好三方面的支持工作:
第一,有指導。經常指導學生設計實踐活動方案。教學《從一滴水說起》,我會指導學生制訂家庭節水計劃;教學《綠色小衛士》,我會參與孩子們研究環保志愿小隊假日活動方案。第二,有陪伴。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困難,實現自我教育,往往教師要支持、指導。教學《合理消費》,我陪著孩子們走進超市,學習“買東西的學問”;教學《我參與我奉獻》,我和孩子一起走上街頭,開展志愿行動。第三,有評價。德法課的評價要“情感上多投入、過程中多類別、參與者多主體”,才能讓兒童在“真情表達、恰如其分”的點撥、獨特創新的評價中,充分調動他們投入生活冶煉的積極性,養成良好道德習慣。
充分考慮兒童經驗設立目標,重點讓兒童處景體驗,注重情感培育,多將兒童引向闊大的生活鍛煉空間,一節漂亮的德法課就這樣“勾勒、渲染、點睛、留白”中,一氣呵成,學生也在這一過程中收獲了豐碩的道德成長。
(責任編輯:汪旦旦)
參考文獻:
[1] 宋紅霞. 轉型背景下師范院校教師專業實踐能力提升的理念與行動[J].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06):112-115.
[2] 趙玉婷.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加強道德實踐的應用探究[J]. 考試周刊,2018(04):145.
[3] 王景香. “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J]. 求學,2020(39):41-42.
[4] 徐燕銘.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J]. 文學教育(中),2013(0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