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蘭
關懷關系產生了愛與歸屬感,人的生命因此得到了呵護和健康成長。人在關懷關系中領悟了生活的意義,使自己的精神家園有了安身立命之地。關懷是社會生活基礎性道德價值的核心。關懷對個人的生存發展、對社會的生存發展、對自然生態和人類和平都具有重要價值。學校教育以關懷為取向要求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原則與方法、師資等方面彰顯關懷價值。在教育目標上,構建以關懷為基礎的德育目標。在教育原則、方法上,形成關懷取向的德育原則與方法。在師資建設方面,要求培養關懷型教師,形成關懷型師生關系使學生感受關懷。
一、形成師生對話關系
關懷型師生關系建立在對話關系的基礎之上。真正的對話關系包括語言性交流和非語言性交流。非語言性交流比如肢體動作交流、表情交流、文字交流等等。但語言交流是師生對話關系的主要形式。在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討論和談話是最直接有效建立對話關系的途徑。但并非所有的師生交談都產生師生之間的對話關系。只有師生之間的談話是出自師生相互理解、共生、合作、成長的意識,以平等、尊重作為其展開的基礎,這樣的師生交談才是真正的師生對話。為此,建立師生對話關系,首先是教師不能自視為知識權威者或道德權威者。在教師權威面前,學生感到強大壓力而產生懦弱、自卑等心態,不敢真實地表露自己的心聲,沒有你來我往的能量交流,此時,師生之間的談話僅局限于你說我聽的關系,不能形成一種雙向溝通的對話關系。其次,師生對話需要師生真誠投入。教師只有展現全部自我的生命狀態,學生在這樣的教師面前才敢于敞開自己的心扉。惟有真誠,師生雙方的靈魂才會打開,處于開放接納的狀態,為雙方的精神能量傳遞做好準備。再次,在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談話和討論不應預設答案。教師在討論談話之前預設了談話的結果,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缺乏雙向的交流溝通,也不能形成對話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討論談話如果是雙向的交流對話,其結果肯定具有創造性。真正的對話是開放的,沒有既定的答案。
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以自己為觀察的客體,依據學生在對話中的反應,不斷調整自己的對話方式和對話的內容,以實現更好的雙向交流溝通。師生在對話關系中,都作為一個完整的精神個體相遇,進行雙向互動式交流交融,而最后實現彼此理解,彼此成長,關懷關系的順利完成就表現在其中。
二、形成師生我——你關系
師生間的關懷關系是比健康的人與人間的關系更高尚的深層次關系。師生間的關懷關系顯然應當建立在更純粹的我—你關系的基礎上。在教育過程的我—你關系中,師生雙方都是以一個完整獨特的生命主體出現。兩個各具獨特的需要、思想、情感及作風的主體如何做到共在的我——你關系?顯然需要兩個個性主體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接納。
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我——你關系顯然也是一種包容關系。包容是指在體驗審視自我生命的同時體驗對方的生命,發現對方生命的獨特性,在認同自我生命的同時去認同接納對方的生命。我—你關系的包容性體現在師生關系中,就要求教師和學生把對方視為“你”,視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敞開自己的心懷有意識地努力確認對方。教師和學生對對方的有意識地努力的認識,目的不在于對付或利用,而為把握“你”的獨特性,促進對“你”的理解和接納。教師這種換位思考可以對學生形成情感共鳴的理解,免于主觀臆斷地強制學生接納自己的觀點。教師和學生我——你關系因包容而彼此相觀察、了解,走進對方的心靈世界體驗其生命歷練,最后實現我化為你,你化為我。這種包容對方是在保持自我獨立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理解、認同并接納對方。
三、教師做好培育學生關懷理想的首席引導者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以讓學生感覺到溫馨、理解、信任,產生對為人處世的頓悟。教師就是有這種隱形的感染力,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人格精神發展,體現了教師職業的魔力。學校教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關懷德性,對學生而言就是要學習關懷德性,那么教師就是培養學生關懷意識的首席引導者。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培養關懷德性,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關懷理想,才能激發學生自覺提升道德水平的強大力量。關懷理想就指學生在自己全部的關系網絡中自由地確認要成為何種人,要形成哪些關懷關系。其中包括職業發展規劃、當下努力的方向以及未來的生活方式等。作為首席引導者的教師再也沒有比幫助學生形成道德理想更高遠的職責了。相對于死板的道德理論和規范而言,教師是活生生的、能動的生命。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生形象直觀演繹中這些道德規范,產生威力無窮的說服力。
教師要做好培育學生關懷理想的首席引導者,引導學生培養關懷德性,就要重視學生的需求,捕捉稍縱即逝能喚起學生關懷情意的機會,在教育過程中,保存、鞏固學生人性溫柔敦厚的潛能,召喚出學生的關懷道德理想,使其在關懷型師生關系中自覺踐行關懷,學會關懷他人。
責任編輯? ?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