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1)
認識一種語言的特點,可以通過不同語言的比較,包括有親緣關系的語言比較和無親緣關系的語言比較,從異同的比較中獲取對這一語言的特點的認識[1]。
使用比較不同語言的異同來認識一種語言的特點的研究角度就是反觀。所謂“反觀”的角度來研究漢語的特點,就是希望通過將漢語與非漢語進行比較,從兩者的共性和個性中來認識漢語的特點。拿來與漢語比較的語言,主要是指與漢語接觸程度較深的語言,可以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語言,也可以是日語、俄語、英語等對漢語影響較多的外語。
反觀的研究角度與對比類似,但略有不同。反觀和對比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對比的研究重點是在于兩種語言的異同比較,從而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兩個語言的特點和關系,而反觀的研究重點在于通過比較兩種語言的異同,從而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某一語言的特點及變化軌跡。這樣的變化大部分是受到一種或幾種語言的外力因素影響導致的,利用反觀的研究角度可以更加精準地觀察到這一現象。
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系統發展至今,除了語言系統內部變化發展,還在與其他語言接觸過程中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一些語言使用習慣被漢語吸收進來,并經過合理的加工改造,固定下來并發揚光大。漢語本身的語言系統中存在類詞綴,后來受到英語、日語等屈折性、黏著性強的語言的影響,類詞綴數量逐漸增多,使用頻率也逐漸提高,而漢語類詞綴到底有著什么樣的特點,漢語與英語等外國語的類詞綴存在什么樣的異同,這些問題都有必要利用反觀的研究角度來解答。
語言學界眾多學者都有做過關于“類詞綴”的定義、性質、范圍和分類的探討。呂叔湘認為,“漢語里地道的語綴并不多,有不少語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綴或類后綴[2]”。在一般情況下,類詞綴處在實詞素向虛詞素轉化的過渡階段,介于詞根和詞綴之間,類詞綴既有實際的語法意義,也是個非常重要的構詞成分。
英語屬于屈折性語言,語法變化的實現方式大多依靠詞素的內部屈折變化或者黏著附加的構詞成分,英語中的類詞綴發達,且使用歷史悠久。漢語屬于超分析性語言,語法變化的實現方式主要依靠虛詞和詞序變化,在漢語發展歷程中,類詞綴在古代漢語中使用并不頻繁,但步入近代以來,類詞綴數量增多,使用頻繁,從不發達向發達轉變,可能是受到英語等外來語的影響,也可能是自身語言系統的發展和調整。
根據Dieter Kastovsky[3]的類詞綴分類方法,認為共有24 個類前綴和41 個類后綴。具體情況如表1。

表1 英語類詞綴具體情況統計表
從來源看,這些類詞綴有的是英語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有的則是從拉丁語、法語等屈折語中借用過來。從詞性看,類前綴包括3 個形容詞性類前綴和21 個名詞性類前綴,類后綴包括19 個形容詞性類后綴和22 個名詞性類后綴。
關于現代漢語類詞綴的數量,不同學者觀點各不相同。呂叔湘認為有17 個類前綴和28 個類后綴,趙元任認為有10 個類前綴和12 個類后綴,馬慶株認為有7個類前綴和34 個類后綴。本文采取曾立英(2008)[4]的研究成果,通過科學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思路,調查出23 個漢語類前綴,53 個單音節的類后綴,具體情況如表2。

表2 漢語類詞綴具體情況統計表
從數量看,漢語擁有23 個類前綴和53 個類后綴,數量基本與英語持平。從來源看,類詞綴大多是來源于以英語為首的外來語,這些類詞綴被漢語借入后,經過自身語言學規律的改造,固定保留下來。從詞性看,漢語的類前綴包括18 個形容詞性類前綴和5 個動詞性類前綴,漢語中的類后綴全部為名詞性后綴。
從產生原因看,類詞綴都是高度語法化的產物,不論是自己創造的,還是借入的,都是為了能夠以更簡潔的方式表達語言,這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類詞綴的廣泛傳播和創造性使用,表明了每個語言都具有能產性和創造力,也符合語言的類推原則。
漢語類詞綴從少到多,從不發達到發達的過程很可能是因為大量語言接觸而導致的借用現象,而現代的新詞新語中大量出現的類詞綴表達現象則與人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分不開。
英漢類詞綴數量大致相同,但使用時間長短不同,并且漢語中很多類詞綴來源于英語,屬于對英語類詞綴的直接翻譯,可以在英語中找到對應形式。尤其是近代漢語以來,漢語吸收進大量外來語的類詞綴,例如“化”“主義”等,這些類詞綴借入后被廣泛應用,在數量和組合形式上超過了英語,這也說明漢語自身具有能產的特性,并且類推性很強。
世界上的語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發展變化都會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影響程度高低與語言接觸程度深淺密切相關。語言接觸現象既可以發生在地域接壤的幾種語言中,也可以發生在地域不接壤的幾種語言中。漢語類詞綴受英語或其他屈折性語言的影響而變化發展就屬于地域不接壤的幾種語言的語言接觸。中國在五四運動之中,廣泛引入西方的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這些先進事物的傳入,也為新詞新語的產生奠定了語料基礎。
漢語類詞綴中,有一部分是原本存在并且使用歷史悠久的,有一部分是受語言接觸影響而借入的外來類詞綴。這些類詞綴在引入時,一般都是以實詞的形式,而在引入后,人們發現了該類詞綴的能產性,并結合漢語自身的語言使用習慣,創造、發展了一系列新詞,這些類詞綴的引入和使用,豐富了當時漢語詞匯的表達形式,擴充了漢語詞匯量,充實了近現代漢語詞匯系統。
例如類前綴“反”,最早是引入的是“反黨”“反革命”這類政治性概念,在引入后,聰明智慧的中國人根據中國國情和實際斗爭的需要,衍生出“反人民”“反封建”“反侵略”“反法西斯”這類政治文化類詞語。再例如類后綴“主義”,最早引入并廣泛傳播的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類政治性概念,在引入后,又衍生出“主觀主義”“自由主義”“形式主義”這類使用靈活的新詞新語。
漢語是超分析性的語言,但是由于語言接觸,語言使用的經濟性原則,語言使用者的獵奇心理等諸多因素,使得漢語的類詞綴發展速度后來居上,數量也基本和英語看齊。由此可見,語言是變化發展的,分析性語言中依舊會存在一些屈折性和黏著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