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偉,呂宏光,張歡 (天津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天津 300384)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理論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對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1]。但是如化學學科為理工類學科,其理論性較強,公式定理頗多,導致其與思政內容的融合過于生硬,且系統的、有組織成體系的結合還需要進一步實踐和探索,理工科課程思政的基本方法還需繼續總結提煉。分析化學作為化學化工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巨大的精神道德價值,這其中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素材,運用得當的話,將會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文章意在系統挖掘分析化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政教育內容有機系統地融合于分析化學課程內容之中,自然而然地滲透思政教育,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協同育人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基于這樣的理念,高校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思政教育并不只是政治專業課需要做的事,而應該是每一位高校教師,無論哪個專業,都要在其課堂上以隱性的方式適當滲透的內容[3]。以這樣潛移默化的方式幫助大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直以來,專業課的教學,特別是理工科的課堂教學,老師對講解專業課內容、提高同學們的專業技能更為重視,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其完善人格的建立并沒有足夠的關注。目前,大部分學者對理工科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論和頂層設計層面,將思政教育理念貫穿到專業課堂全過程的成功案例研究,仍舊比較匱乏,需要更多的教師在理工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深層次地引入思政教育,進行深入地探索和經驗總結,進而滿足當代大學生發展的要求和期待。
此外,分析化學課程包括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兩部分內容,理論教學知識點較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而且需要記憶的內容也相對較多,課堂上難免出現氣氛沉悶,學生興趣不高的情況。這時如果授課教師能結合所學知識點,適時滲透一些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不但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其內在學習動力,使學生們在專業技能和道德修養兩方面獲得較大提高。
教師是開展思政教育關鍵的一環,教師的一言一行是最具示范效應的思政元素。因此,教師不僅需要完成專業課教學的任務,也要做大學生人生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嚴格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務必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做同學們心中的“四有”好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把思政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滲透并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中。要深入挖掘與所講知識點相關的思政元素,結合當時的社會熱點問題,在講授專業課程的同時適當滲透價值元素,并且能夠在價值元素中凝練出專業內容,努力實現大學生業務技能與思想覺悟提升的雙豐收[4]。
目前分析化學的課堂教學依舊是以任課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為滿足新時代人才發展的需求,應優化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課堂上采用啟發式、互動式、任務驅動式等多種教學模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不同章節的教學中通過恰當的教學手段進行引導,使學生能自主深入思考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為思政內容的引入創造條件[5]。
采用新型教學模式授課時,可能會占用較多時間,因此,在課前需要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預習,對課堂上要講授的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老師需要在課前將相關學習內容的視頻及其他資料推送給學生,以便在授課時順利開展啟發式、互動式、任務驅動式等新型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結合所學知識點適時引入思政內容,使學生在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下,用滲透性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實際上,每門課程本身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學習書本內容的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常常體現著法治意識、社會責任、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因此,提升課程育人質量,應在“融入”上下功夫,要使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潤物無聲地融入到分析化學課程之中[6]。
以分析化學課為例,應充分利用所授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特點,引導學生樹立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最終目標;其次,不能生搬硬套或過于機械化,要選取適當的知識點與思政內容相融合,多舉事例,用事例明晰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從而引起學生的廣泛共鳴。
例1,在講授誤差及分析數據的統計處理這一章內容時,以分析結果的數據處理為例,對于平行測定所產生的多個實驗數據,不能刻意追求精密度而隨意丟棄極值 (可疑值),應以G法或Q法對數據進行判斷,以計算出G值或Q值為判斷依據,對極值 (可疑值) 進行合理取舍。對于平均值和標準值的差異,要用t法計算出t值,根據計算t值與表中t值的比較,明確差異的來源。如果存在系統誤差,應進一步細致分析系統誤差產生的原因及減免的方法。在本例中,要詳細計算隨意丟棄可疑值所帶來的誤差,以此來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例2,以科學家的小故事為例,如著名化學家波義耳的故事:他在偶然的情況下,誤將鹽酸滴入紫羅蘭花瓣上,看到花瓣變紅的奇怪現象,經過進一步的總結與實驗,他提出了酸堿指示劑的作用原理;瑞士化學家施瓦岑巴赫的故事:他在無意中將乙二胺四乙酸(EDTA)試劑倒入水池中時,發現水池中殘留的紫紅色Ca-紫脲酸銨褪色的現象,“EDTA一定比紫脲酸銨具備更強的配位能力”,這是施瓦岑巴赫在腦中瞬間得出的結論,經過后期的進一步實驗,他證實了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了配位滴定法。通過以上事例的引入,同學們會意識到捕捉每一個實現現象的重要性,不放過任何一個做實驗的機會,努力培養自己認真觀察的習慣和能力,并要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研究。
例3,基于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指導,我們能獲得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對環境的保護。在講授原子吸收光譜法能夠應用于環境中微量重金屬污染物的檢測時,必須注重滲透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另外,在實驗過程中也應強調,產生的廢液應該對其進行合理的處置和回收,以免對地下水造成污染,讓同學們直觀地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逐步建立生態文明的理念,自覺為周邊環境的改善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適當的時刻,給同學們詳細介紹我國政府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績,提高同學們的環保意識。
例4,在介紹色譜法的應用時,可以引入該方法在食品添加劑、增塑劑及防腐劑等檢測時的應用, 這些物質在食品中的含量不能超過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否則會危害人類健康。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可用目前社會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為實例,使同學們深刻理解色譜法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要在學好專業技能的同時,具備優良的品行,做新時代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在分析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是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當然,“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當前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的探索與實驗,在體系化和規范化建設、考核評估、效果評價等方面需要積累經驗,最終實現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管齊下,協同作用,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