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
業余足球聯賽作為足球運動中最龐大的群體,推動足球運動發展。贛州足協成立之初,就有18 支隊伍在足協注冊,是足協非營利性質的社會體育團體,它的成立是為了進一步深入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推動全市足球健康、科學發展。對參加贛州業余足球聯賽球員和球隊的調查,了解球隊特征、性質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分析影響贛州市業余足球聯賽發展各個方面因素。業余足球聯賽指群眾自發組織自由參加,在業余時間進行的足球運動。這需要建立良好的體育環境和基礎,建立一套完整聯賽發展體系,實行各個環節協調發展,推動贛州市足球水平向前發展。這對贛州市足球水平長期發展有著巨大現實意義[1]。
本文以贛州市業余足球聯賽現狀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學術平臺以“業余足球聯賽”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出近5年57 篇碩博論文和期刊。同時通過中國足球聯賽網站、淮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學術期刊、雜志、書籍等途徑進行查找。
2.問卷調查法
以贛州市業余足球聯賽球員為調查對象,淮北師范大學6位專家對問卷進行效度檢驗,結果為91.3%。問卷的信度檢驗,系數為0.745。問卷共發放300 份,回收300 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61,有效回收率87%,問卷當天發放、收回。
3.訪談法
受訪問者分為:贛州市足協管理中心負責人3 人,聯賽委員會負責人3 人,參賽球員26 人。
4.數理統計法
用Excel、SPSS 等軟件對數據進行數理分析。
1.參賽球員年齡情況
參賽球員年齡情況:18—23 歲48 人(18.4%),24—30 歲102 人(39.2%),31—35 歲80 人(30.7%),36—40 歲23 人(2.8%),40 歲以上8 人(2.8%)。其中,18—23 歲占18.4%,學生為主,由于學業繁忙,課余時間短,占人數少。24-30 歲占39.2%,表明聯賽中青年為主,這年齡階段大多數有穩定工作,有固定的經濟來源,身體素質處于最佳時期,體力充沛,有利對抗中減少受傷。36—40 歲與40 歲以上球員占少數,這年齡階段運動能力退化,使得身體不能再承受高強度運動,有比賽經驗,可以給年輕隊員指導[2]。
2.球員的職業
參賽球員職業情況,白領15 人(5.8%),公務員41 人(15.7%),醫生、老師91 人(34.8%),學生30 人(11.4%),自由職業70 人(26.8%),其他14 人(5.5%)。球員職業多為公務員、醫生與教師職業,這類職業穩定性高,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閑暇時間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運動。而自由職業與其他職業上下班時間不固定,所以球員比例占少數。學生由于處學業中,能支配的時間少,占比少。
3.參賽運動員文化程度
參賽球員文化程度情況,研究生22 人(8.4%),專、本科185 人(70.9%),高中40 人(15.4%),初中及以下14 人(5.3%)。贛州市足球聯賽中人群整體學歷層次較高,本科和大專占總數70.9%。文化程度越高對體育運動認識就會也深刻,對足球賽事開展有巨大幫助[3]。
1.參賽隊伍組織結構
研究發現,11 家來自單位行業組建,占42%。大多數參賽隊伍來自單位組織。8 支個人組織或自由組隊占30.7%,自發性組織;7 家來自公司企業贊助,占27.3%,這些企業贊助球隊隊員來自企業工作人員[4]。
2.參賽隊伍經費
參賽隊伍資金來源統表,外來贊助7 人(27%),單位支出8 人(31%),球員自籌93 人(35.5%),其他2 人(6.5%)。9 家參賽隊伍資金來源主要是球員自籌,每年收取一定數額的會員費,作為球隊日常開支;外來贊助有7 家,贊助商都是通過聯賽提高他們公司的知名度,要求球隊取得相應成績,這樣對球隊會造成一定的壓力;單位支出有8 家,單位能支出較多費用;球隊經費來源不固定,占少數。
3.參賽隊伍教練員
參賽伍教練員情況有,長期2 人(7.6%),不定期3 人(11.7%),球員兼任21 人(80.7%),沒有0 人(0%)。隊伍中球員兼教練,有21 支隊伍,占80.7%;兩支隊伍有固定的教練,這兩支球隊足球老師兼教練,球隊成績較為穩定,一般都是傳統強隊;3 支球隊有教練員,但不固定。
4.參賽隊伍活動場地情況
參賽隊伍活動場地,公共體育管15 人(57.6%),學校場館3(11.5%),單位場館3 人(11.5%),非正規場館人5(19.4%),參賽隊伍幾乎沒有固定訓練場,設施還不夠完善;15 支球隊在公共體育場館;5 支球隊在非正規球場訓練,場地不整,不利于訓練;3 支學校場館訓練,學校場地有規定開放時間,訓練時間和訓練次數不固定;還有3 支球隊在單位場地訓練,場地較為固定,有利于球隊組織訓練。
5.參賽隊伍訓練情況表
參賽隊伍每周訓練頻次3 次以上/周3 人(11.5%),2次/周3 人(11.5%),1 次/周,7 人(27%),不固定13 人(50%),大部分球隊能夠組織訓練。球隊每周訓練三次以上有3 支球隊,有利加強球隊戰術配合,提高在聯賽中的比賽成績;有13 支球隊,訓練不固定,這些球隊受場地和時間因素。球隊年齡集中在25—40 歲,這個年齡階段責任與壓力最大的,家庭上和事業雙重壓力,一定程度上影響球員參加訓練[5]。
贛州市業余足球聯賽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參賽隊伍、球員、球迷數量逐年增加。同時還推動著校園足球廣泛開展。但受經費影響,贛州市足球聯賽還沒有一個直播傳媒體,影響了聯賽長期發展。
聯賽組織管理機構經過贛州足協委員會投票選出。組委會,對聯賽全局性管理,主要負責各個組織機構成立,組織管理聯賽;仲裁委員會,為維護行業秩序,促進聯賽足球健康發展,處理比賽發生爭議相關問題;辦事機構,主要負責宣傳、安保、場地與后勤保障等工作;裁判組,執法比賽、處理任何與比賽和規則章程相關問題。競賽規則采用國際足聯最新競賽規則。
提交申請材料,足協根據《中國足球協會俱樂部準入規程》進行審核,經過組委會審核同意后才可參賽[6]。
贛州市有國家級裁判兩名,一級裁判13 名,二級裁判35 名。運動員對裁判員執法評價很好有22 人(8.4%),比較好有43 人(16.4%),一般68 人(26%),比較差有99 人(37.9%),很差29 人(11.3%)。可知裁判執法水平有待提高。
聯賽開展較晚,組織方面有待完善。聯賽委員會主要職位全部由足協擔任,足協有雙重身份,所以聯賽組織管理者都是足協,組織較為簡單。聯賽章程規定每隊必須有領隊、隊醫、教練。但多數球隊都是球員兼任,章程形同虛設。比賽沒有設直播平臺,社會關注度不夠。
場地不足是聯賽目前突出問題,也是全國群眾體育面臨的問題。比賽場地有贛縣體育館、于都體育館、環境工程學院、贛南師范大學、上猶文化廣場;贛南師范大學場地不是一直對外開放的。于都與上猶的來回時間太長,大量比賽都集中在環境工程學院與贛縣體育館球隊。
目前裁判基本都是學生,大部分學生經過簡單培訓,在比賽過程中容易出現爭議性判罰,學生裁判缺乏經驗,不能控場,容易產生沖突事件。
每個球隊在聯賽開始之前需繳納2000 元報名費和2000 保證金。只靠收取俱樂部費用,遠遠不夠聯賽運行,使得聯賽運作的持續性差[7],球隊經費也是通過球員自足,只有少許球隊通過贊助獲得。
(1)聯賽組織管理機構尚不完善,缺乏嚴格管理體制。
(2)比賽場地固定只有三個,場地少。參賽隊伍沒有專用的足球場,硬件設施方面還不夠完善。大部分球隊能夠組織訓練。每周一次及兩次以上,但受場地和球員時間影響,每次訓練人員都不齊整。
(3)裁判為學生,裁判比賽執法經驗不足,出現錯判漏判現象。
(4)經費來源單一,經費不足,不利于聯賽和球隊的持續發展。
(1)聯賽委員會加強監督職能,規范聯賽準入制度,健全意外傷害事故保險,提高聯賽后勤保障工作,保證聯賽健康發展。借助多媒發展體,提高社會影響力。
(2)贛州市政府體育管理部門要加以引導和扶持,統籌社會力量共同推廣足球運動場地設施擴充建設,促進贛州市業余足球的普及程度。
(3)加強裁判隊伍建設,重視裁判培養選拔工作。加強裁判員監督,保證比賽公平。球隊完善規章制度,定期進行思想教育,提升本球隊球員執行力,提升賽事的品質。
(4)加大足球運動的宣傳力度,特別網絡媒體的宣傳。積極進行賽事推廣,不斷尋求社會力量對聯賽的支持,擴展資金來源,擴展聯賽的影響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