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職業技術學院
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以75 歲高齡徒步登上黃山,他以高瞻遠矚的眼光為黃山設計藍圖,指出:“黃山是發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打好黃山牌的雄心壯志”。自那時起,“黃山”與“改革開放”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對黃山市的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使黃山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明晰了方向。改革開放以來,黃山市也始終按照這條道路昂揚前行,將黃山市改革的浪潮融入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勇攀高峰,打好了黃山這張牌。在以休閑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的競爭中,黃山市不斷增加旅游城市的吸引力,越來越向著個性化和特色化旅游城市發展。在此基礎上,黃山市抓住機遇,以黃山豐富的旅游資源為基礎,以開展許多國際大賽為突破口,將“黃山”這張名片徹底推向世界。
黃山古時稱“黟山”,峰巖青黑,遠山如黛,傳說皇帝曾經在這里煉過丹,因此將其改為“黃山”[1]。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黃山有奇松、怪石、云海和溫泉,有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這七處景點并稱為黃山的“四絕三瀑”。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黃山的旅游資源變得異常豐富,因此在1979年7月,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親自視察黃山時就強調黃山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利用黃山的旅游資源,發展具有特色的旅游產業,以“打好黃山牌”為發展總目標。多年來,黃山市一直以“黃山”為著力點,積極保護、開發、利用黃山豐富的旅游資源,在發展中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舉辦國際登山大會。
“黃山國際登山大會”始于2002年中國登山協會推出的“全國群眾健身登山大會”,黃山屬于其中一站賽事。“黃山國際登山大會”的前身是安徽省青年登黃山挑戰賽,2005年開始舉辦首屆賽事,到2018年10月28日舉辦的“全國群眾登山健身大會暨第十四屆中國黃山國際登山大會、2018 黃山國際山地馬拉松大賽”,該賽事已經連續成功舉辦14 屆。賽事的規模越來越大,參賽人員也從當年的各省、自治區登山愛好者擴大到全國的高等院校、戶外運動俱樂部以及世界各地的登山愛好者。僅第十四屆“黃山國際登山大會”就有2000 多名登山愛好者報名,有1000 多名海內外跑步愛好者報名參加馬拉松大賽[2]。大賽的起點設在黃山風景區的北大門,以1979年鄧小平同志徒步登山的線路為登山比賽的線路,同期舉行的馬拉松賽道全程42.195 公里,賽道總爬升超過3000 米,是我國唯一真正貫穿黃山核心風景區的馬拉松賽事。并且在2006年舉辦的第二屆比賽中,“黃山國際登山大會”的組委會還制定出了賽事贊助的相關規定,確定了其會徽是一個賽道樣的草書“黃山”漢子,且延用至今。
“黃山國際登山大會”融體育與旅游為一體,以體育活動為主,以登山為載體,充分突出發展黃山旅游的主題。該賽事在秋季舉行,比賽路線與黃山秋景相結合,使運動員在充分享受比賽帶來的激情快樂時,還能夠盡情領略黃山的秀美風光。與此同時,也讓慕名而來的游客不僅記住了黃山的自然風光,還記住了黃山的人文景觀、體育景觀,可謂是一舉多得。以黃山為代表的江淮山河之美,承載著擁抱世界的東方禮儀文化的迎客松,沿著黃山改革開放開辟出來的這條大路,從黃山腳下一直走上云端,從古徽州一直走向世界。
黑格爾有一句話是:“一切改革,歸根到底是觀念的更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的觀念不斷更新,發展的重心也從最初的經濟建設向生態建設轉移。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診斷,這一點在安徽省得到了很好的實踐。早在2003年,安徽省就作出了“建設生態安徽”的戰略部署,2004年又發布了安徽省生態強省的綱領性文件《安徽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建設生態強省成為安徽省發展的重要目標,不斷強調“加快生態文明理念傳播,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生態道德,倡導綠色生活方式”[3]。黃山市認真貫徹落實生態建設的精神,使人們的主流價值觀向生態文明建設轉變,倡導人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基于此,山地自行車悄然進入了黃山市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從前人們出行最在意的是旅途的終點,如今更向往的是沿途的風景和心靈的洗滌。山地自行車進入了黃山市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騎行愛好者加入戶外騎行車隊,宏村和西遞之間的騎行車隊成為一道道醒目的風景。廣闊的徽州大地,蔓延在市區和村落之間,阡陌縱橫,貫穿在原野和丘壑的小道,成了黃山騎行市民的樂道。
2006年,諾迪維公司與挪威畢克山地自行車賽組委會、挪威大使館與中國山地自行車協會、黃山市政府聯合建立的“中國黃山國際山地自行車節”品牌賽事將山地自行車帶到風光秀麗的黃山,通過黃山國際山地自行車節,通過體育把北歐各國的目光聚焦在黃山,促進了黃山市與北歐國家之間在經濟、體育、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發展,該賽事充分利用黃山市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北歐的先進技術,打造“黃山品牌”,推動黃山甚至安徽的經濟、貿易、體育、旅游等方面的發展[4]。黃山市國際山地自行車之所以能如此大規模的發展,得益于人們生態觀念的轉變。這是一段體育與風景的美妙旅程,這一座座綠水青山,是黃山市民一步步騎行出來的。
除了風光秀麗的山山水水,黃山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同樣引人入勝。西遞與宏村這兩個載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目錄的古村落中的祠堂與牌坊、風情獨特的園林、典雅的雕刻、千奇百怪的盆景,都展現出黃山民俗文化的獨特性與藝術性。在這些民俗文化積淀的過程中,黃山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積淀,演變出了許多合乎本地域禮儀規范、行為準則、民俗節慶和生活方式的娛樂活動。例如每年元宵節時許村村民舉行的大刀舞,這是一項融武術與藝術為一體的民俗體育活動,表現出黃山人民獨特的身體文化,表演中的翻、轉、頂、撲等動作體現了黃山人崇尚武術和崇尚正義的民族精神[5]。像許村大刀舞這類活動黃山市還有許多,如古徽州的婺源儺戲、休寧儺戲,堪稱黃山市一絕的三陽葉村“疊羅漢”等,都展現出了黃山市民俗文化的深厚。改革開放以來,黃山市在充分發揮黃山旅游資源的基礎上,舉辦了許多與山有關的國際賽事,其中“黃山論劍·國際武術大賽”就利用黃山彰顯了黃山市民的精氣神。
2007年,首屆“黃山論劍”在黃山市舉行,大會邀請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波蘭、新加坡等9 個國家地區共計42支代表隊參加,比賽項目不僅有長拳、南拳、太極拳這些競賽項目,還有形意拳、八卦拳、單器械、雙器械、軟器械等傳統項目,內容豐富。每支代表隊都有精彩的表現,展現出了自己的文化與精神,武術中蘊涵的藝術之美與黃山的自然之美相得益彰。時至2018年,“黃山論劍·國際武術大賽”已經走過了11 個年頭,在這些年的改革發展中,“黃山論劍”的內容越來越豐富,2018年還將講座、旅游、展示、書法等活動融入此次大賽中,相比以前的賽事有了許多創新。
“黃山論劍·國際武術大賽”以黃山旅游為名牌,在比賽期間,黃山市內所有A 級以上景點對參賽運動員實行半價優惠的政策,使得參賽運動員在比賽之余還能欣賞黃山市的美麗風景,充分領略黃山市的人文、自然風光。例如2017年的“黃山論劍·國際武術大賽”的參賽運動員人均就游覽了1.7個風景區,成功將民俗體育賽事與黃山旅游相結合,讓黃山這張名牌在武術套路動作中越打越響。
旅游是黃山市最大的品牌,黃山市又結合這些大型體育賽事,除了借助這個平臺將體育賽事衍生的用品、體育貿易等推廣出去,還將歷史悠久的徽文化融入其中,使徽文化得到充分展現,進一步打響黃山這張名牌。通過舉辦“黃山國際登山節”“黃山國際山地自行車大賽”“黃山論劍·黃山國際武術大賽”等體育賽事,通過民俗民風的展現,致力于拉動黃山市地方經濟的增長,大力推動黃山市旅游業、體育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繼續前行,改革開放的成果必將惠及每一個人,黃山市已經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在黃山市體育賽事和旅游繼續結合的同時不斷創新、探索,在不忘黃山市旅游品牌的同時持續豐富具有黃山特色的體育產品、旅游產品,在不斷開展主流體育賽事的基礎上推出具有黃山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同時要營造更好的全民健身氛圍,推動群眾的參與度,落實全民健身工作,塑造以生態文明為主流的核心價值觀,守住綠水青山并將其變成金山銀山。與此同時,隨著黃山市的發展,徽文化會越來越展現在人們面前,從長遠來看,要重視徽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不能使徽文化丟失了自己的土壤,這樣黃山市的旅游市場才更有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