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峰,曹玉霞,閆 敏,郭 健,孫雅婧,王海軍
(1.山西中醫藥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619;2.山西省針灸醫院針灸三科 ,山西 太原030006;3.山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針灸推拿系,山西 太原 030619)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由免疫IgE介導,以鼻癢、噴嚏、鼻黏膜腫脹等為典型臨床表現的鼻黏膜變態反應性疾病。據相關資料顯示,本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城市大于農村)[1],不僅嚴重了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工作和學習質量,而且給個人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2]。目前西醫主要以藥物口服、對癥治療、控制癥狀為主,短期療效顯著,但長期使用,極易產生藥物依賴,且療效短暫,停藥后易復發。而中醫方面中,單純的中藥治療短期效果不及針灸治療,但遠期療效確切,而單純針灸治療短期療效雖值得肯定,但無法長期維持,遠期效果不佳。故筆者導師提出針藥并用,標本兼治,以鋒勾針勾割雙迎香、印堂、雙上星、雙通天穴為主取得鼻炎治療的短期療效、并配合培土生金的“補氣運脾方”(自擬方)鞏固療效,取得鼻炎治療近期、遠期效果的雙重保障,現介紹如下。
鼻炎發病之根本在于肺脾氣虛,陽虛衛外不固所致,而風寒異氣侵犯鼻竅、壅塞津液、引發的鼻塞、流清涕、噴嚏等癥狀僅為“其標”。導師認為本病本虛標實,病位在鼻,因此鼻部局部治療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取得短期療效的關鍵一環。
臨床中針灸針對過敏性鼻炎局部治療的手段較多,如針刺、艾灸、火針、刺血、埋線等。其中包含割治療法,割治療法是一種由針刺療法演變而來,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的,通過用手術刀切開人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處的皮膚對局部給予適當刺激,從而促進機體抗病能力的一種中醫外治特色療法。目前過敏性鼻炎鼻部的割治療法的使用均直接針對靶器官鼻黏膜,以“鼻丘、下鼻甲”為治療點,以改善鼻黏膜的病理變化,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鼻黏膜腺體分泌為目的而取得緩解鼻部癥狀的療效[3]。據相關文獻統計[4],鼻炎為目前階段中醫割治術的優勢病種,治療有效率可達92.67%,但是尚無針對鼻部周圍穴位進行割治的相關文獻記載。考慮可能與割治療法的操作要求相關。因過敏性鼻炎局部治療穴位多在面部,而面部肌肉少,神經豐富,疼痛覺明顯,且割治后留有傷口影響面部美觀,患者接受度低,故予穴位處割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借鑒“割治療法”原理、優勢的基礎上、將穴位的治療作用與鋒勾針的針具優勢結合,通過鋒勾針勾割鼻周穴位(雙通天、印堂、雙迎香、雙上星穴)治療過敏性鼻炎,并在臨床中使用,取得了顯著療效。
鋒勾針是師懷堂“新九針”中的一種特色針具,由古九針之一的鋒針與民間常用的勾針相結合以不銹鋼材料制成。主要適用于一些急性或痙攣性及某些慢性疾患所致的局部功能障礙[5]。
過敏性鼻炎常常難以根治,且本病的發生與自身免疫與外界環境相關,因此臨床發作常呈反復性與難治性。過敏性鼻炎日久,勢必導致鼻部邪氣羈留,壅滯愈重,鼻部局部功能障礙。因此本病屬頑疾久病,非常規療法所能解決。鋒勾針的針體嵌于針柄中,針頭與針身呈45°角,為三面有刃的鋒利鉤尖(長約3mm)。鋒勾針將毫針、鋒針、勾針三者優勢相結合,同時兼具鋒針、勾針和毫針三者之效。鋒勾針于穴位處施治既克服了鋒針僅在淺層施治的局限,又克服了單純毫針提插捻轉刺激相對不足的局限,同時又充分發揮勾針之優勢[6]。
治療鼻炎時,施術者壓手的示、中二指繃緊所刺部位皮膚,刺手呈執筆式持鋒勾針,迅速將針頭刺入皮下(刺入時針尖與皮膚呈75°角),針頭刺入后稍等片刻,將針體扭正,與皮膚垂直,將皮下纖維挑起。上下提動針柄,進行勾割(一般勾割3~4次),此時可聽到割斷皮下纖維的聲音[6]。鋒勾針勾割(雙通天、印堂、雙迎香、雙上星穴)治療過敏性鼻炎,可發揮以下五重治療作用:一為針刺之功:鋒勾針兼具毫針之效,刺入穴位可疏通鼻周經絡,運行局部氣血;二為割治之功:鋒勾針包含勾針之效,轉動針身,割斷皮下組織和肌纖維,較之毫針單純的提插捻轉刺激量大,可增強本法疏通局部壅滯及經絡之功[6]。三為刺血之功:鋒勾針又含鋒針之效,鼻為清竅之官,過敏性鼻炎往往鼻部邪氣羈留,局部功能障礙,鋒針刺血可使邪隨血出,局部氣機通暢,有助于疾病向愈。四為勾挑之功;鋒勾針刺入穴位后,達到一定深度便上下提插,反復數次,以挑斷局部部分纖維組織,這是一種有利的傷害性刺激,通過刺激鼻部周圍組織的修復,從而促使鼻部功能正常化[7];五為截根效應,鋒勾針勾割印堂、迎香二穴,通過將二穴下纖維組織挑斷而產生強烈刺激,進而調節神經平衡,促使鼻部機能向愈,達到病源由此截斷的目的[8]。此外相對于常規穴位處的手術刀割治操作方法而言,鋒勾針針頭鉤回,三面有刃,且刃面在內曲面,不僅減小了在鉤拉穴位下肌纖維時對神經血管損傷的可能性[9],而且施治后無明顯傷口,不影響面部美觀,患者接受度高,在保證了效果的同時又兼具安全性,操作更簡,患者滿意度高。
治療過敏性鼻炎所選取的穴位處方為印堂、雙迎香、雙通天、雙上星四穴。迎香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穴,肺與大腸互為表里,肺開竅于鼻,且迎香位于鼻旁,又兼近治之功,故刺之可疏風解表,通利鼻竅[10]。《針灸逢源》載:“鼻受天氣,為宗氣之道,心肺之門戶。其經絡所至,專屬陽明,自山根之上,則連太陽、督脈以通于腦”[11]。頭部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均在頭部交接,督脈為“陽脈之海”行于頭部正中,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屬(諸陽主氣,具有通行陽氣、衛外御邪之功),位于督脈兩側,因此針刺此二經穴可振奮陽氣、疏風解表、宣通鼻竅,此功效正中過敏性鼻炎中醫病機,即衛表不固、風寒入乘、鼻竅不利[10、12]。故循經取穴取上星、通天、印堂三穴。上星,督脈穴,與督脈及手足三陽經氣相會的百會穴相近。《針灸穴名釋義》云:“上星在前頭部正中,正為陽精 所聚之處。穴居頭上,猶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13]。故刺之能通調受阻之經氣,升清降濁,復鼻竅通利之性[14]。印堂為經外奇穴,既位于鼻部上方,又為督脈循行所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因此刺之既可發揮腧穴的近治作用,使氣致病所,又可通達陽氣、扶正祛邪、通利鼻竅。而通天穴,通天者,使天氣通于肺,肺氣通于鼻也,本穴屬足太陽經,足太陽經為一身之藩籬,有顧護衛表、抵御外邪之用。《百癥賦》亦云“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故為治療鼻疾之要穴,刺之可疏風解表、通利鼻竅、開腠祛邪[10、15]。諸穴合用,共奏解表疏風、助陽扶正、宣通鼻竅之功。
過敏性鼻炎的發生主要責之于肺脾二臟。《難經》曰:“肺氣虛寒,衛氣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風寒之邪,風寒侵入,肺氣不宣,津液停聚,鼻竅壅塞發為鼻鼽。”本病機關鍵在于肺氣虧虛,肺開竅于鼻,衛外不固,外邪侵襲以致肺之宣發功能失常;或脾氣虛弱,母病及子,土不生金,肺失濡養,肺衛更虛,為外邪所擾。因此依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自擬“補氣運脾方”(黨參、茯苓、炒白術、炙甘草、桂枝、白芍、細辛、辛夷、白芷、防風等)來培土生金、補益肺脾、調和營衛、通利鼻竅。本病病程日久者,多久病及腎,肺腎俱虛。鑒于此在補氣運脾方的基礎上加一味五味子,一則補腎益氣,以求“金水相生”之功;二則寧心助眠,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三則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五味子有抗過敏的作用,因此用之可改善患者鼻粘膜的超敏狀態、降低變態反應活性。此外,臨床中許多患者多伴咽癢癥狀,可加薄荷,利咽止癢;若伴納呆、食欲欠佳者,可加木香、砂仁加強理氣健脾之功。
臨床中發現,北方過敏性鼻炎患者大多對蒿草類過敏,因此患者在強健體魄、注意飲食、合理作息、保持心情舒暢的常規預防的基礎上,還應注意遠離“蒿草類”等過敏原,從而真正做到《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出的“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達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李某,女,31歲,2019年4月10日就診。鼻塞、鼻癢、流涕反復發作3年余。3年間每遇受寒后便出現鼻塞、打噴嚏、鼻癢、流涕等癥狀反復發作,曾就診于當地西醫院診斷為過敏性鼻炎,曾口服西藥抗過敏以及中藥等治療,但效果不明顯。現鼻塞、噴嚏、流清涕、鼻癢,遇冷時加重,伴有咽癢,無咳嗽。納食一般,睡眠欠佳,舌紅苔白厚膩、邊有齒痕,脈沉細。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中醫診斷為鼻鼽(肺脾氣虛證)。治以疏通鼻部,補益肺脾,宣通鼻竅。治療予鋒勾針勾割雙通天、印堂、雙迎香、雙上星穴。中藥用黨參10g、茯苓10g、炒白術10g、炙甘草6g、桂枝9g、白芍9g、細辛3g、辛夷9g(包煎)、白芷9g、防風6g、五味子9g、薄荷6g(后下)。7劑,水煎,早晚分服。當鋒勾針勾割完后,鼻塞、鼻癢癥狀明顯改善。4月17日二診,癥狀基本消失,為鞏固療效,再次予鋒勾針勾割治療、中藥去薄荷,余不變,再服7劑。同時囑慎起居、避風寒、調飲食,暢情志、注意適當鍛煉。6個月后予電話隨訪,半年間鼻炎未再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