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軍,潘 燎,胡 鵬,李 敏,劉 煉,南京燕,邱彩虹
(長沙醫學院附屬寧鄉市中醫醫院,湖南 寧鄉 410600)
肛腸病患者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為12%~50%[1],其中混合痔術后患者尿潴留的發生率可高達52%[2]。如臨床不采取有效、快速的干預,則會引起膀胱充盈過度,進而對尿肌造成不可逆性損傷。以往臨床采取留置尿管,以減輕尿潴留造成的痛苦,但留置尿管的可接受度不高,且容易誘發尿路感染,影響術后恢復。我科在混合痔術后用四味散熱熨法促進術后排尿,預防尿潴留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共12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就診于長沙醫學院附屬寧鄉市中醫醫院肛腸科,并且在腰麻下行混合痔術后(PPH術)的Ⅱ期、Ⅲ期和Ⅳ期痔病住院患者,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診斷標準并簽訂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分組法將受試對象分為治療組(中藥燙熨法療法組)和對照組(暖水袋熱敷組)各60例。治療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0~62歲,平均(37.9±8.4)歲;病程0.5~35年,平均(14.7+2.8)年。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19~64歲,平均(39.4±10.0)歲;病程0.5~30年,平均(12.9+3.7)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第8版《外科學》混合痔的診斷標準[3]。①便時或便后肛門出血,出血可能為手紙帶血或滴血,有腫物脫出肛門;初期可自行回納,病情嚴重時痔塊脫出后不能回納或回納后自行脫出;②痔塊脫出時可伴有疼痛,肛門墜脹不適,有潮濕感,或伴有肛周瘙癢;③痔環狀脫出時脫出物在肛周可呈梅花狀;④肛門指診時可在齒線上下觸及柔軟光滑的粘膜隆起。
中醫診斷標準:采用2012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及李曰慶、何清湖主編的《中醫外科學》(第9版)[5]中混合痔辨證標準。肛門有腫物脫出,脫出物能自行回納或需要用手復位,大便時滴血或射血,便血色鮮紅,量或多或少;肛門潮濕,時有瘙癢,若發生嵌頓可見痔核青紫腫脹。
兩組術后均采用常規治療。治療組加用中藥燙熨法療法。用吳茱萸100g、車前仁100g、王不留行100g、川楝子100g、粗鹽250g,裝入長30cm、寬50cm的白色棉質布袋內,放置微波爐內中火加熱,冬天5min,夏天3min,操作前測量藥熨袋溫度不超過70℃,年老體弱者保持在50℃左右最適當。操作前做好患者溝通工作,保持適當的室溫,以26℃~28℃為宜,注意保護患者隱私;患者取仰臥位,先用干燥清潔毛巾包裹藥熨袋放置于下腹部膀胱區用力來回推熨進行熨燙,開始力輕、速快,隨著藥袋溫度的降低,力大、速慢。時間一般20 min,同時對氣海、關元、中極穴位處重點推熨。對照組采取暖水袋熱敷,以暖水袋灌入熱水熱敷下腹部,操作前測量暖水袋溫度不超過70℃,年老體弱者保持在50℃左右最適當,保持適當的室溫,以26℃~28 ℃為宜,注意保護患者隱私;患者取仰臥位,先用干燥清潔毛巾包裹暖水袋放置于下腹部膀胱區,時間20 min。
兩組治療均為從手術室返回病房后開始。
手術結束后至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尿通暢情況。1分為正常。2分為比平時尿量更細,成線狀。3分為尿流斷斷續續成線。4分為尿流點滴而出,不成線。首次排尿后的膀胱殘余量。發生尿潴留的人數。
用SPSS17.0統計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干預4~6h順利排尿,且排出通暢。有效:干預后6~8h能少量多次排尿,但排尿不暢,癥狀、體征改善,無需導尿。無效:干預后8h仍不能自行排尿,需行導尿術。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排尿通暢積分、首次排尿后殘余尿量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排尿通暢積分、首次排尿后殘余尿量比較 (±s )

表2 兩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排尿通暢積分、首次排尿后殘余尿量比較 (±s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 術后首次排尿時間(min)排尿通暢積分(分)首次排尿后殘余尿量(mL)治療組 60 301.77±35.10△ 1.21±0.79 60.18±27.37△對照組 60 382.27±37.01 1.79±1.04 97.82±33.22
發生尿潴留治療組1例,對照組8例。兩組治療前后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痔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方式,而尿潴留最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多因麻醉、術中術后較快輸入較多的液體、傷口疼痛、精神緊張、肛內紗布填塞、環境改變、及合并有泌尿系疾病等原因所致。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易引起泌尿系感染甚至引起繼發反流性腎病。
中醫認為,膀胱主儲藏尿液,司小便之開合,小便的通暢有賴于三焦氣化功能的正常,而三焦氣化功能的正常又主要依賴于腎脾肺。腎主生殖,司二便,主水液代謝,脾之主運化水濕,調節氣機升降,肺之司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功能的正常。排尿困難系膀胱氣化失司所導致。手術時損傷脈絡致氣滯血瘀,或手術過程中耗傷氣血致氣血虧虛,以及手術后各種疼痛刺激致使患者情志不暢而使肝失條達,疏泄功能失司等各種原因最終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常,開闔失司出現小便不通。說明預防癃閉,關鍵在于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
燙熨法主要是利用溫熱效應,使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體表的毛竅進入到人體的血脈經絡中,發揮祛瘀消腫、活血行氣、溫經通絡、清熱止痛等功效。溫熱能夠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芳香味的藥物在溫熱的作用下進行外敷會提升藥效,讓中藥更加具有穿透性,從而讓藥物的治療效果更好。四味散中吳茱萸歸肝、脾、胃、腎經,上可溫脾胃,下可暖腎,具有溫中止痛、疏肝下氣、燥濕降逆之功效。吳茱萸含有揮發油成分,油中主要成分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等,能穿透皮膚腠理,可以在肌肉組織中被吸收,直接到達病所,此外還含有吳茱萸酸、吳茱萸次堿,吳茱萸次堿能抑制炎性細胞浸潤,起到外敷治療的目的。加熱吳茱萸可以收縮膀胱逼尿肌,舒張膀胱括約肌,從而可以有效地改善動力性尿路梗塞的排尿功能[7]。車前仁入腎、膀胱、肝、肺經,功能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王不留行歸肝、胃經,主治血瘀痛經,經閉,乳汁不通,乳癰瘡腫,淋癥,小便不利。《本草述》謂王不留行,據其得名,似走而不守,其行血當與天名精同也,此味應入肝,肝固血臟,更司小水,故治淋不可少。川楝子入肝經,疏泄肝熱,行氣止痛,主治膀胱疝氣,閉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本草經疏》謂楝實,膀胱為州都之官,小腸為受盛之官,二經熱結,則小便不利,此藥味苦氣寒,走二經而導熱結,則水道利矣。同時中藥封包熱敷中下腹,可刺激中極、關元、氣海等穴位。刺激上述諸穴,能溫陽固腎、培補元氣、通調三焦、行氣利水、通利小便,腎氣復,氣機暢,則膀胱氣化功能得以恢復,恢復膀胱壓力,促進膀胱逼尿肌功能康復[8]。利用藥力和熱力溫通經脈,溫陽扶正,啟閉利尿,增強膀胱的氣化功能,收利氣機而通水道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