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渝,向 宇
(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針灸二科,重慶 400020)
中風又稱腦卒中,是由于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神經功能性疾病,屬于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按照病理性質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老年人是該病的主要發病人群,我國居民的中風發病率已位居世界第一[1],同時據國家衛生部死亡原因構成調查,中風已連續5年成為我國居民的第2大死亡原因[2]。便秘是中風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據國外多項研究表明其發病率高達30%~60%,國內報道的發病率為34.6%~65.38%,并且與腦卒中類型、發病時間、發病部位相關[3-5]。便秘是誘發再發或加重中風的誘因,對患者的疾病恢復和心里狀態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同時對患者的家庭和社會的增加負擔[6]。由此可見,預防中風后便秘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中風后便秘中又以虛證型便秘較多見[7],艾灸及耳穴壓豆治療中風后虛證型便秘效果較好,現綜述如下。
大便困難一般與氣陰不足,燥熱內結,腑氣不暢[8],三焦不調,陰陽虛實寒熱有關,而年老體虛,津液不足以及氣血虧損引起的便秘稱之為虛秘。中風后半身不遂,久臥不起,氣血郁滯,血運不暢,胃腸凝滯而致便秘;或因腑氣不通,腸道燥熱,加之用各種通便、脫水藥物[9],使機體內津液虧損,氣血空虛,腸道失潤,大便干結運行不暢而致便秘。現代醫學認為,中風后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心情沉悶不愿與人交流,不喜活動長期臥床休息,加之飲食細膩結構不合理,引起腸蠕動減慢,大腸傳導無力,糞便停滯于腸道內。大便內有毒、有害物質被重吸收,從而影響腦細胞功能的恢復[10]。并且腸道內缺少潤滑液,干結的糞便不易排出,用力排便時會引起顱內壓急劇增高,導致腦血管破裂加重或引發再發中風的風險[11-13]。
艾葉能經通十二經絡,調和氣血,以艾葉為基本材料將其制成柱狀熏灼產生艾熱,艾熱內不但含有溫熱作用還有藥理作用,用艾熱刺激人體相應腧穴,達到溫經散寒,疏經活血,去瘀散結、扶陽補氣的作用。
楊晶晶[14]用艾灸方法治療中風恢復期便秘186例,主穴加不同分型的配穴進行施灸,按照先上后下,先陽后陰的順序。治療1周后,結果根據便秘的不同證型選取穴位實施艾灸治療具有較佳的治療效果。周莉等[15]用艾灸等聯合技術治療對氣虛型便秘患者進行臨床研究,艾灸取神闕、天樞、足三里穴。每穴施灸20min,每天2次,30天為一療程。可促進排便。黃燕芳[16]用艾灸聯合摩腹治療中風后便秘將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0%)明顯優于對照組(60%)。王國香等[17]用雷火灸結合穴位貼敷治療氣虛血瘀型便秘,雷火灸取天樞、足三里、脾俞、關元、氣海、大腸俞,每次選用2~3穴,每穴灸20min,每天1次。5天為一療程,共4個療程。結果便秘緩解有效率和舒適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
耳與五臟六腑經絡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耳廓上有各臟腑的反應區,當臟腑出現病變時,刺激耳廓相應反應區,可出現熱、麻、脹痛等得氣感覺。能補氣生津,疏通腸腑,平衡陰陽,行氣導滯,對臟腑功能起到積極作用。耳廓的神經分布非常豐富,刺激耳部相對應的穴位能夠對神經細胞的興奮和抑制起到調節的作用。
連家紅等[18]治療中風后氣陰兩虛型便秘64例,每次選取5~7個穴位,同時配合情志護理,總有效率96.87%。肖斐等[19]將80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均用中風常規治療、護理及康復訓練,治療組加用耳穴貼壓聯合俞募配穴針刺,對照組加用普通針刺法。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7.5%)高于對照組(75.0%)。宋娜娜[20]將腦卒中后便秘分為實秘型和虛秘型。虛秘選穴脾、胃、腎、大腸、直腸下段、皮質下、便秘點,效果顯著。袁方[21]用情志護理配合耳穴壓豆治療氣陰虛兩型便秘,選取耳部大腸、胃、肝、脾、肺、腎的相應的穴位進行貼壓按摩,感受到酸痛為止,每天2~3次,每次5min,療效較好。吳鵬等[22]用子午流注針刺聯合耳穴壓丸治療中風后氣虛型便秘,耳穴選取直腸下段、肺、腎臟、脾胃、大腸等耳穴,找到穴位及敏感點進行按壓,結果顯效率、總有效率、中醫癥狀積分、首次排便時間、每次排便時間與排便間隔時間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陳錦波等[23]穴壓豆聯合溫針灸治療氣虛型便秘,耳穴取直腸下段、肺、腎臟、脾胃、大腸等耳穴,每日按壓20~30次,每次2min,隔日更換對側耳部,3次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總有效率96%。范小紅等[24]用耳穴埋豆聯合艾灸治療便秘60例,耳穴取穴肺、大腸、直腸、交感、皮質下、三焦等敏感點。每日按壓3~5次,每次每穴位按壓30~60s,雙耳交替,每周更換2次,持續兩周。便秘臨床癥狀評分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吳佳蘋等[25]用耳穴壓豆聯合溫針灸治療氣虛便秘,耳穴壓豆取直腸下段、大腸、腎、胃、脾、皮質下、便秘點。總有效率觀察組(96.67%)較對照組(83.33%)高。
中醫治療中風后便秘有較好效果。需注意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為理念,在治療便秘過程中,應當對不同證型的便秘采用不同的技術或穴位,只有對癥治療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