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弈柯萊(臺州)藥業有限公司,浙江 臺州 317016)
生物轉化也被稱作生物催化,通常是指化學物在經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了代謝轉化的過程,轉化的成分屬于外源化學物。它的主要功效是為了維持機體的穩態,從實質性的理解出發,是借助生物體系促進外源化合物發生酶催化的反應,在酶催化過程中,涉及到的反應種類也比較多,通常包括水解、水合、氧化、還原、氫化、脫羧等過程[1]。由于絕大多數的生物轉化過程能夠在室溫條件下完成,所以通常認為生物轉化具有無污染、低能耗以及高效率等特征。借助生物轉化合成能夠為藥物合成帶來更多選擇,尤其是針對于使用普通化學方法無法合成的藥物,在采用生物轉化期間,就能夠發揮出優勢互補的作用。
微生物轉化也被稱為微生物酶法轉化,通常屬于借助酶促使底物發生一系列的有機反應過程,在微生物轉化期間,使用到的催化劑主要是從細胞中提取的相關酶。從根本上來講,微生物轉化屬于酶反應,它可以作用于底物有機化合物,促使其結構發生改變,最終轉化成為結構比較相似,又在生產中有所需求的新種類化合物[2]。微生物轉化能夠在相對復雜的反應中展現出優勢,在制藥期間應用廣泛,能夠有效促進藥物合成。
在實施微生物轉化的過程中,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轉化酶原的含量、底物濃度、轉化時間、溫度、pH值等都會給微生物轉化產生影響。同時,轉化的時間還會受到微生物狀況以及酶活性等因素的影響。在特定溫度下可能會對酶活性產生抑制作用,這就會導致酶的催化反應速率降低。
在抗生素合成中就屬于應用微生物轉化的方式,以半合成β-內酰胺類抗生素為例,借助微生物酶轉化能夠有效代替化學裂解法。在以往的合成中,通常是由青霉素生產半合成β-內酰胺類抗生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或者7-氨基頭孢烷酸,當前可以借助達成桿菌來分泌青霉素酰化酶,有效利用固相酶的方式促使青霉素進行水解。這種方式的運用不但能夠保證較高的效率,而且不會產生更大的污染,從具體的操作工藝方面來講也相對簡單。
在維生素C生產過程中,部分特殊反應也需要通過微生物轉化來實現。當前采用最新的兩步串聯微生物轉化合成來生產維生素C,按照具體操作步驟,兩步串聯微生物轉化合成首先需要將D-葡萄糖利用醋酸單胞菌以及歐文氏菌轉化為2,5-二酮基-D-葡萄糖酸,然后再將2,5-二酮基-D-葡萄糖酸利用短桿菌和棒狀菌處理,再次轉化成為2-酮基-L-古龍酸,2-酮基-L-古龍酸屬于維生素C的前體。
在進行植物培養物生物轉化過程中,必須以植物細胞培養技術作為重要的基礎,整個操作步驟還要得到移植微生物轉化技術的支持。通過對比發現,植物培養物生物轉化和微生物轉化還存在明顯的不同,由于植物培養物生物轉化過程中出現酶的含量較少,種類也存在特定的限制,所以并不像微生物一樣能夠通過微生物酶實施轉化,微生物培養過程中會出現特定時間內生物倍增的現象。結合調查分析,植物體內擁有的酶通常不能表現出特異性狀,它們只能夠對合成比較固定的化合物產生催化的作用,也會存在出現新型物質的狀況。按照當前來講,從植物細胞培養角度出發,能夠有效利用懸浮培養細胞、懸浮培養器官、植物酶制劑等來實現生物轉化的過程[3]。
1.2.1 懸浮培養細胞轉化
這種方式主要是借助游離的懸浮培養細胞,它們能夠通過合成次級代謝產物來逐漸轉化為外源的化合物。在植物生物轉化系統中,這種方式受到的限制較小,也通常不會影響到自身的活性以及生理狀態等特征。按照懸浮培養細胞轉化的步驟,通常在加入外源底物以后,直接通過懸浮細胞實施對應的化學反應就可以獲得目標產物,整個操作過程相對簡單。但因為植物細胞通常生長比較緩慢,在借助懸浮培養細胞轉化過程中可能存在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因此會影響到最終的使用狀態。
1.2.2 固定化細胞轉化
在利用生物轉化系統反應時,需要保證系統中的催化劑可以重復利用并且符合穩定的要求。固定化細胞轉化通過于懸浮培養細胞轉化相對比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它能夠避免細胞受到外界因素帶來的損傷,固定化細胞可以重復使用。其次,在滿足細胞高密度培養的條件下,還能夠有效提升轉化效率,在形成特定的環境中,植株具備相對完善的分化組織,這也能夠確保次級代謝產物的順利合成。在使用固定化細胞轉化期間,必須滿足轉化的產物可以分泌到細胞外部。
1.2.3 毛狀根培養物轉化
通常狀態下,毛狀根具有快速生長的優勢,它甚至在不借助外源生長素的條件下,也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毛狀根培養技術有助于產生來源于根部的外源化合物,它也能夠利用相關的生物轉化過程去生產特殊的藥物種類。基于毛根狀的特定結構和代謝過程中的特征狀況,可以逐漸開發出相適應的生物反應區域,最終促進毛狀根培養物轉化的實施過程。
1.2.4 植物酶制劑轉化
在植物細胞中也會存在相關的酶以及代謝途徑,如果將合適的底物植入到植物細胞中或者直接利用植物細胞中的酶進行代謝分解,按照理論來講也會出現多樣化的產物種類。不過,在具體應用中通常需要單一的產物,應當盡可能保證單一產物的轉化效率。從這個角度出發,應該讓整個植物酶制劑轉化系統生成特定的產物種類。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利用相關的游離酶或者固定化酶形式來獲取藥物合成的酶種類,例如:酚氧化酶、脂肪氧合酶、鹵過氧化物酶以及葡萄糖甘酶等。
針對現存的大多數藥品,它們通常會具備相對復雜的結構,在合成藥物以后,藥物本身的理化性質和相關特征都與具體的分子結構類型有很大關聯。如果單純使用化學方法進行人工合成,有時難以對相關結構進行修飾改造,在此過程中,充分運用生物轉化技術能夠彌補化學合成方面的缺點,生物轉化在藥物合成中具有積極的應用價值[4]。
合成手性藥物期間通常能夠采取生物轉化以及化學合成,相對來講,利用化學合成有時步驟較為繁瑣,更重要的是需要消耗更大的成本,還可能存在破壞環境的狀況。在生物轉化法具備優勢的條件下,就可以發揮出酶的特性來促進手性藥物的合成。
在借助微生物轉化促進手性藥物合成期間,手性藥物分子通常和受體分子的結構比較類似,按照手性藥物的分類,主要包括左旋和右旋兩種[5]。實施微生物轉化技術,能夠有效促進手性藥物重組,最終讓藥物的藥效發生變化。在微生物轉化系統進行時,還能夠對手性藥物進行拆分處理,從中獲得相映的中間產物。例如,針對吡啶生物堿中的葉萩堿,它屬于左旋的類型,并且具備抗腫瘤的功能,如果在利用相關的菌類將其進行轉化得到最新的產物,就可能有效改善藥物的藥性特征,發揮出更大的藥用價值。
結合實際經驗觀察,如果直接采用化學合成的方式,就有可能導致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也會存在破壞環境的風險。在倡導生物轉化方式合成天然藥物期間,需要從天然藥物發揮活性的基礎物質出發,在倡導綠色化學和低碳環保的理念下,借助生物轉化的方式來實現。
在有效利用植物培養物作為生物轉化系統的重要應用時,也能夠從天然藥物合成方向進行探索。由于從天然植物中進行提取或者使用化學合成的做法不符合低成本、環保和高質量的理念,挖掘植物細胞培養技術在天然藥物生產過程中的潛力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通過三種狀況進行分析,第一,如果將易于化學合成的物質作為底物,在采取植物培養物方式能夠促進化學合成的化合物特性發生改變,有效保證貴重藥品資源。第二,對于容易得到的天然化合物作為底物實施生物轉化時,可以借助植物高產細胞系進行培養,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加強衍生物的生產狀況。第三,在實際操作應用過程中,可以讓生物轉化與組合化學法互相結合起來。在通過生物轉化過程中酶的催化反應以后,能夠幫助形成結構相對復雜的天然藥物。
生物轉化過程仍然在繼續探索和研究,它在藥物合成方面的使用具有很大的潛力。如果能夠成功參與藥物合成,就能夠展現出原料豐富廣泛、制造工藝簡單、有效保護環境等特點,這符合現代制藥理念的過程。生物轉化在藥物合成期間,需要在結構修飾和創新藥物方面引起重視,在倡導正確看待生物轉化及其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時,需要建立起科學規范的相關準則。結合實際經驗分析和探索,讓生物轉化在藥物合成中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