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明(北京市大興區生態環境局,北京 100048)
入河排污口是指通過管道、溝渠等設施排放污水至湖泊江河的口門,污水排放多為廢棄洗滌水、工藝廢水、設備沖洗水及冷卻水等化工污水,如若不能有效處理,將會污染周圍環境地質,進而危害人類健康。因此,在機構改革之后入河排污口設置應從審批、管理積極改革,結合水利技術之外,能夠更多融合水環境治理標準來展開工作從源頭上解決河流污染問題,還給群眾青山綠水。
水利部和生態環境部的三定工作當中,前者指定水資源司職能:指導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工作。后者指定水生態環境司負責指導入河排污口設置。而之前,該項工作是水利部來負責的。這樣的工作安排使得基層該類工作管理人員感覺困惑,對該次機構調整不能充分理解。誠然,這種不理解也是暫時的,會隨著交接工作逐漸理順而獲得圓滿解決。但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適應了之前的組織架構以及工作模式,使得地方該類工作主觀部門在轉變上要經歷一定的磨合期,對其工作有效開展形成一定的沖擊。
在應對上,首先要聲明在《生態環境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和《水利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指導下,生態環境部是負責指導入河排污口設置工作的主體,而水利部只是參與編制水功能區劃和指導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工作。故此,在工作職能上,生態環境部和水利部并不相同,各有側重,但是最終目的是使得入河排污口設置更加合理,保證有效地降低河水污染程度[1],讓基層環境獲得充分保護,為群眾健康架設有效的屏障,緩沖水污染帶來的負面沖擊。
既然主管部門發生了變化,那么必然涉及到既往已經審批的、正在審批以及將要審批的入河排污口工程的工作轉移,更有后續管理模式的變化[2]。
1.2.1 審批工作
(1)審批依據。入河排污口建設并非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向有關部門申報,需要審批部門對建設單位進行全面審核,只有審核過關才會給予審批通過。故此,審批依據指的是省、市、縣等生態環保部門或者對應的審批服務部門需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水功能區監督管理辦法》《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入河排污口管理技術導則》為具體依據,來和水利部門、河道管理部門進行審批對接,力爭平穩交接,使得入河排污口設置工作不受影響,順利轉接。
(2)審批權限。省一級范圍之內的入河排污口建設上,需要將建設有關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遞交到和審批工程項目同一級的審批機構來進行審批。這種同級審批的工作方式當中,審批部門需要向同級水行政管理單位征求相應的意見。若是國家或者省一級的水功能區,按照法律規定是不允許建設入河排污口的,若是存在特殊環境需要設置該工程,必須要征得省生態環境廳的批準才可施工。
(3)審批流程。其中《入河排污口管理技術導則》是執行標準,其中具體流程是:入河排污口申請單位要在遞交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之前,就要將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書、建設項目有關文件,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等提交給入河排污口審批單位。后者接到申請必須在規定時間里批復。若是同一部門審批入河排污口工程以及環境影響的,可以將入河排污口設置要求有關內容融入到環境影響評價內容中,讓該部門一同審批,審批單位必須要對入河排污口提出明確的審批意見,避免了審批意見模糊導致的不斷重復審批。
通過這樣的一個審批工作的調整和優化,更可以讓申報單位能夠明確生活污水、生產污水、化工污水具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能夠結合審批部門的具體意見去執行具體的污水處理方案。
1.2.2 管理工作
(1)入河排污口進行全面信息采集和梳理。指的是機構改革以后,需要各省生態環保廳來配合國家政策,要求各市在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方面積極交接,之前在水利部門獲得入河排污口設置批準的,獲得環境評價批復或者已經拿到了排污許可證的,需要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積極備案。再由生態環境部門將所得資料都轉化成PDF格式上報到市生態環境局進行總體審核批復。然后再由該機構將所有資料報到省生態環境廳進行備案。在交接過程里,要積極告知申辦單位還沒有辦理審批的則需要按照機構改革后的具體負責機構來負責審批;正在辦理當中的,需要按照當地政府規定程序來展開具體的辦理環節[3]。信息采集梳理可以采用目前的數據庫系統,或者根據提交的申請報告,來對已經申請并且通過的、正在申請的進行具體的情況分析,要積極地引導排污口建設單位配合這次主管部門變動而有序地推進工作。
(2)做好入河排污口編碼工作。為了使得每個入河排污口都處在生態環境系統的監控下,要求入河排污口需要重新按照編碼規則編碼,以山東省為例,其按照入河排污口所處水功能區級別(具體分為四級,即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排污口類型(企業排污、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其他)、河湖編碼序號、功能水區編碼序號、行政區劃代碼、排污口序號形成一個非常詳細的編碼。按照相應編碼便可以精準地找到相應的入河排污口,而且能夠確定該排污口性質。
(3)報廢排污口撤銷處理。報廢排污口撤銷處理是非常重要的,是需要走一定程序來完成的,其目的是保證排污口有效拆除,避免未拆除而被其他企業或者個人利用,造成河流污染。以往已經完成了審批并且備案的排污口單位會因為單位搬遷等事故導致入河排污口廢棄的,需要縣一級的生態環境部門專門來負責拆除,完成后還需要將拆除照片以及其他證明資料一級級上報,最終由省一級生態環境部門來對其審核,并最終確認廢棄,將該設置從備案當中移除,之后對此不再監管。
(4)關于入河排污口設置單位在審批環節時的項目論證必須要按照國家規定的格式來填充內容,必須要保證論證的嚴謹性、科學性。除了需要按照《入河排污口設置論證報告技術導則》填寫論證內容外,在環境影響方面必須要結合所在河渠的地點和情況,需要特別對國控省控影響進行充分的說明和論證[4]。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主觀部門明了欲建排污口的性質,了解污染物組成和濃度,從而結合對應的功能水區水質情況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終給出批復意見。
(1)采用3S技術來對入河排污口進行不間斷監控。所謂3S技術指的是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分別是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以及遙感,三者能夠精準定位入河排污口位置,并可以對水質變化形成監測。尤其是化工污水排污口,必須要提高重視程度,要做到固定間隔不間斷監測,這就需要匹配智能監控儀器。通過這樣的監測方式,可以避免化工單位出現的違規排污情況。而3S技術可以融入到省一級生態環境部門的監測平臺當中,其可以構建云端數據庫,將所得數據動態錄入和更新,可以第一時間形成對應的解決策略,避免危害擴大化。
(2)啟動數據庫管理,并及時利用無人機動態采集信息并更新信息,保證數據庫內有關記載處在最新狀態。無人機裝載遙感系統,可以對水樣進行遙感監測,數據庫管理當中,將管區內不同化工企業囊括進來,根據實際監測結果不斷更新數據,可以將其排出的污水有害物濃度形成波動曲線,利于管理者找到其中規律,幫助這些單位來優化污水處理方案。
(3)積極培養信息化人才,滿足信息化監測需求。3S監測、無人機遙感監測等,都是需要相應的技術人才來操作,也需要專業人才來對系統展開維護以及安全防護,故此,需要生態環境部門充分重視人才培養、考核,能夠發揮出人才主觀能動性,投入到新世紀的環境保護工作當中。
(4)積極落實第一責任人制度,保證水功能區得到保護。以往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工作當中存在個別排污口超標問題,尤其是農村的河渠這種情況十分嚴重。這是因為這里的監控水平低,導致一些企業為所欲為。鑒于水資源的重要性,筆者認為需要加強對村鎮河渠管理,對超標排放的單位進行嚴厲處罰,要提升違法排污的犯罪成本,如此才能真正地從基層保護河渠,提升我國水資源保護水平。
(5)積極地面對社會群眾宣傳水源保護的重要性,能夠開辟新媒體增加和群眾互動的渠道,接受社會群眾舉報,并對舉報屬實者給予獎勵,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民主監督,使得入河排污口設置單位不敢超標排放。
(6)對入河排污口設置單位的水處理系統展開檢查,其只有對應級別的水污染處理系統才能得到批準開通排污口。對所有排污口進行高密集監控、檢測,并可以留存數據,保證污染責任的追溯。
國務院機構改革之后,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工作由原來水利部轉移到了生態環境部,各方面工作千頭萬緒,導致對接工作難度較高,這是因為排污口眾多、審核以及管理較為復雜,這些都使得改革后新成立的管理系統需要一個充分的磨合期。這要求入河排污口設置管理工作除了要加強審核、管理之外,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來對所有排污口進行動態監測以及水質檢測,要做到先檢測后執法,告別之前的執法被動情況,切實地做好水源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