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正元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急診內科,遼寧大連 116021
當今臨床普遍認為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 細胞功能的缺陷是新診斷2型糖尿病的主要發病原因[1]。在2型糖尿病診斷初期,主要是胰島β 細胞功能發生可逆性的衰退,而早期未進行治療的患者胰島β 細胞大多已喪失多半功能[2]。目前針對2型糖尿病,傳統的療法多以降血糖為主,胰島素注射則是該類疾病的最終治療手段[3],但這種治療方法會使患者長期處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狀態,誘發胰島素負反饋,最終引起胰島β 細胞功能的完全喪失,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4]。吳學虎等[5-6]指出,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在胰島β 細胞功能改變初期對其進行改善,逆轉損傷,將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為患者提供一個疾病緩解期。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后轉換不同降糖方案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診斷標準[7],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11.1 mmol/L;②患者知情同意;③配合度較高。排除標準:①惡病變者;②認知、精神障礙者;③使用過調脂類藥物。胰島素強化治療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基礎胰島素組和口服降糖藥組,每組各42例。基礎胰島素組中,女20例,男22例;平均年齡(56.89±6.41)歲;平均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5.45±3.33)kg/m2。口服降糖藥組中,女19例,男23例;平均年齡(56.10±6.69)歲;平均BMI(25.10±3.49)kg/m2。兩組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門冬胰島素注射液(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國藥準字J20150073,產品編號8078133)持續皮下輸注,全天初始劑量為0.4~0.6 U/(kg·d),餐前劑量以早∶中∶晚(1∶1∶1)進行分配,根據血糖情況對劑量進行調整,待血糖水平達標后(FBG<7.0 mmol/L,餐后2 h 血糖<10.0 mmol/L)維持治療2周。2 周的強化治療結束后,基礎胰島素組給予皮下胰島素注射,每天1次,胰島素起始量為強化治療期間全天胰島素劑量的80%;口服降糖藥組給予二甲雙胍緩釋片(江蘇祥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6939403100304)1500 mg。
①于胰島素強化治療前后分別測量患者的身高、體重、腰圍以及臀圍等數值,計算BMI 和腰臀比(WHR)。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進行糖化血紅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FBG、空腹胰島素(fasting insulin,FINS)以及血脂指標如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的檢測;口服75 g 無水葡萄糖后2 h 再次采集靜脈血測定糖負荷后2 h 血糖(two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和胰島素。②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追蹤觀察,記錄血糖、血脂、HOMA-胰島素分泌指數(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sensitivity,HOMA-IS)和胰島素抵抗指數(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的變化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者轉換為正態分布后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胰島素強化治療2 周后,患者的FBG 為(9.90±1.04)mmol/L,2 h PBG 為(8.96±3.05)mmol/L,血糖情況均能達到控制目標。治療前后的BMI、WHR、體脂率和HDL-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TG、TC、LDL-C 以及HbA1c、FBG、2 h PBG 均低于治療前,FINS、胰島素、HOMA-IS 以及HOMA-IR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兩組隨訪1年后 的HbA1c、FBG、2 h PBG、HOMA-IS 和HOMA-I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84例患者胰島素強化治療前后各項生化指標的比較(±s)

表1 84例患者胰島素強化治療前后各項生化指標的比較(±s)
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BMI(kg/m2) WHR 體脂率(%) TG(mmol/L) TC(mmol/L) LDL-C(mmol/L) HDL-C(mmol/L)治療前治療后25.48±3.54 25.11±3.69 0.94±0.04 0.91±0.02 26.47±4.14 26.21±4.58 2.76±1.30 1.59±1.05*5.59±1.42 4.14±1.78*3.22±1.26 2.30±1.25*1.25±0.22 1.20±0.13時間 HbAlc(%) FBG(mmol/L) 2 h PBG(mmol/L) FINS(mU/L) 胰島素(mU/L) HOMA-IS HOMA-IR治療前治療后10.85±2.26 9.98±1.82*13.19±2.54 9.90±1.04*22.87±3.97 8.96±3.05*4.52±1.69 6.58±1.50*5.12±1.05 8.58±1.20*2.52±1.58 3.41±1.10*20.35±5.89 25.47±6.48*
表2 兩組患者隨訪1年后各項檢測指標情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隨訪1年后各項檢測指標情況的比較(±s)
組別 HbA1c(%) FBG(mmol/L) 2 h PBG(mmol/L) HOMA-IS HOMA-IR胰島素組(n=42)口服藥物組(n=42)t 值P 值9.45±2.10 9.68±2.41 0.466 0.642 6.77±0.93 6.83±0.66 0.341 0.734 9.89±1.32 10.07±1.19 0.656 0.513 5.36±3.15 5.12±2.89 0.364 0.717 54.58±28.64 55.04±27.99 0.074 0.941
隨著病程的不斷進展和延長,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 細胞的功能會出現逐漸下降甚至衰竭的一個趨勢,葡萄糖耐量減低,加之胰島素分泌的不足并伴有胰島素抵抗的現象,表現為早期胰島素和C 肽釋放曲線高峰出現延遲[8]。在疾病的早期,胰島β 細胞功能發生的損害是可逆的,因此在這個階段若能對血糖進行嚴格的把控,減輕高血糖對胰島β 細胞的毒性損害作用,將極大促進β 細胞功能的恢復[9]。阻止β 細胞功能減退或數量的減少是防治2型糖尿病病程進展的有效手段[10]。既往對于2型糖尿病強調飲食療法,然后加以口服降糖藥,血糖改善后行胰島素治療,存在治療周期較長的問題,使得患者機體長時間處于一個高血糖的環境中,進一步加速了對于β 細胞的損害[11]。傳統療法在治療中過分強調了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卻忽略了胰島β 細胞在疾病病程進展中的作用[12]。
在本研究中,將FBG≥11.1 mmol/L 的患者納為研究對象,原因在于該類患者的胰島功能受損更為明顯和直觀,強化治療持續進行2周,使短時間內能夠較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然后再應用不同的降糖方法對其進行后續的治療,結果顯示,強化治療后,患者的TG、TC、LDL-C 以及HbA1c、FBG、2 h PBG 下降較為明顯,而FINS、胰島素有顯著的提高,提示經過短期的胰島素強化治療,患者的血糖在一個可控范圍內,高糖毒性得以解除,β 細胞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和改善,但是距恢復至正常狀態還有一定的差距[13-14]。后續通過口服降糖藥物以及基礎胰島素兩種不同方案的持續治療,使胰島β 細胞在這個階段內得到了充足的休息時間,從而使其分泌功能恢復[15],疾病的進程得到了控制。另外,在1年后的復查中,基礎胰島素組和口服降糖藥組患者的血糖、HbA1c 均得到了較好的控制,且組間比較無明顯的差異(P>0.05),提示患者的HbA1c、胰島素敏感性以及胰島β 細胞的功能得到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緩解。同時,與強化治療前相比,強化治療后患者的HOMA-IS、HOMA-IR均有所提高,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 細胞功能的改善一定程度上與病情的長期緩解具有一定的聯系。
綜上所述,胰島素強化治療能夠有效控制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為胰島β 細胞提供一個功能恢復的時期。在強化治療后采用基礎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不同的降糖方案,均能控制血糖達標,改善患者血糖、血脂的水平,使病情得到長期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