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茹
遼寧省鞍山市腫瘤醫院腫瘤科,遼寧鞍山 114000
肺癌又稱原發性支氣管肺癌,起源于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腺體,是一種常見的肺部原發性惡性腫瘤,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癌約占80%,約75%的患者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階段,當前,臨床治療大多采用綜合性治療方式[1-2]。其中抗血管生成治療是通過小劑量、短間歇及連續性給藥方式,以降低腫瘤血管密度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使已生成的腫瘤血管退化,進而抑制VEGF 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而達到抗腫瘤的效果,又稱節拍式化療[3-4]。目前,隨著對腫瘤疾病的深入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療已成為一種全新的靶向治療策略,可有效控制和殺滅腫瘤細胞,為惡性腫瘤治療提供新的途徑。相關研究指出,抗血管生成聯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理想[5-6]。因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5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應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抗血管生成聯合化療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29例)與對照組(29例)。研究組中,男12例,女17例;年齡44~75歲,平均(51.2±4.8)歲;腺癌10例,鱗癌19例。對照組中,男11例,女18例;年齡43~74歲,平均(52.6±5.9)歲;腺癌15例,鱗癌1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通過影像學檢查或組織學檢查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7];②通過手術、化療和(或)放療無效者;③患者體重低或者年齡太大不能承受化療者;④功能狀態(KPS)評分≥60分。
排除標準:①嚴重過敏性體質者;②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系統性自身免疫病者;③器官移植者;④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化療。吉西他濱(海南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86,生產批號:H342220180411)靜滴,每周1次,連續治療3周,間隔1周,每4 周重復用藥1次,劑量為1000 mg/m2,第8~10 天加上順鉑(云南植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740,生產批號:F223120180523)靜滴治療,劑量為20~30 mg。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山東先聲麥得津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50088,生產批號:B32432018712)抗血管生成治療:將藥物加入500 ml 生理鹽水中,靜脈給藥,滴注時間3~4 h,每天1次,連續給藥14 d,間隔1周,再行下1個療程,治療過程中定期測定心電圖,若心臟出現不良反應采用心電監護。為減小藥物的腎臟毒性,可在治療前靜脈注射昂丹司瓊(福安藥業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46,生產批號:B14202018230),并控制靜滴在2 L 內。1個療程為21 d,治療4個療程后比較兩組的療效。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生活質量改善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未緩解,具體如下。完全緩解:肺癌病灶消失;部分緩解:肺癌病灶縮小50%;穩定:無明顯病灶擴展;未緩解:病灶顯著擴展或出現新的肺癌病灶。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例數/總例數×100%。
生活質量評價標準,參照KPS評分標準,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生活質量改善:通過治療后KPS評分提高≥10分;生活質量穩定:KPS評分提高<10分;生活質量下降:KPS評分下降≥10分。改善總有效=改善+穩定。
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靜脈炎、白細胞減少、血小板降低。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對照組的55.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對照組的62.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總有效率的比較[n(%)]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3.79%,與對照組的27.5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近幾年來,全球范圍內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都均呈上升趨勢。非小細胞癌具有的發病率高、惡性程度高等特點,醫院通常選擇的治療方式為化療,但化療后會出現復發的情況較多,因患者體重低下,無法承受高強度化療,以致療效不佳,所以需找尋新的治療方法[8]。
由血管或血管后靜脈進展而成的新血管為血管生成,其為不同因子相互作用的過程。并且血管生成在腫瘤進展中尤為重要,可有效遏制腫瘤進展與轉移[9-10]。在缺少所需的血管生成表型時,腫瘤處于休眠狀態,發展緩慢,因此,腫瘤細胞生長率由細胞凋亡來平衡。血管生成過程中和腫瘤進展互相影響,一旦被破壞后,抑制因子減少,促生成因子增多,從而通過血管生成表型轉換生成新血管,進而連接成新的血管網絡[11-12]。
近年來,對于腫瘤疾病的治療方案,抗血管治療方式一直在不斷研究中,而且也有多種抗血管生成藥物在臨床應用。本研究應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聯合化療,其通過抑制血管形成的內皮細胞遷移來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從而阻斷了腫瘤的營養供給,進而起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或轉移的目的;另外,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還可增強患者機體,從而達到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血管抑制藥物不僅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而且可抑制細胞遷移及使腫瘤細胞進入休眠狀態,甚至凋亡。本研究結果表示,研究組采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抗血管生成聯合化療治療后,患者的總有效率、生活質量改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非小細胞肺癌應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抗血管生成聯合化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改善生活質量,而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惡性腫瘤進展、轉移與血管生成具有相關性,目前,隨著腫瘤新生血管與細胞培養技術的深入研究,活體動物模型的常規采用,能夠通過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角朊細胞、血管生成素等生長因子進行研究[13]。Pietras 等[14]研究腫瘤抗血管生成治療策略主要方案如下:抑制腫瘤血管形成;經內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激活期間基底膜降服;血管內皮細胞活躍、繁衍、轉移;進而組成新血管與毛細血管網。腫瘤血管生成的全部過程與腫瘤細胞、內皮細胞相關,腫瘤新生血管通常在原血管上發展而成,新生血管在持續生長時,吸取周圍血管的營養,致使腫瘤細胞迅速生長[15]。
綜上所述,在非小細胞肺癌中應用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抗血管生成藥物聯合化療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改善其生活質量,而且具有安全性,有推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