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平 劉江南 晏小瓊 楊歡秀 施昀溪 鐘 麗
江西省宜春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西宜春 336000
母乳是新生兒最天然、安全的食物,其含有新生兒生長發育所需所有抗體及營養物質。而母乳喂養可有效促進產婦生理功能恢復,降低陰道出血量、卵巢癌、乳腺癌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且母乳喂養可有效促進新生兒身體發育,增強其免疫力[1-2]。而部分產婦因分娩時的應激反應及哺乳疼痛而對母乳喂養產生了焦慮、抗拒心理,降低了母乳喂養率[3]。目前,臨床常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宣教及護理,但應用效果相較理想預期有差距。而隨著醫院護理模式的轉型與升級,積極心理暗示也逐漸應用至該領域,臨床關于其在母乳喂養中的應用效果尚存爭議?;诖?,本研究選取我院分娩的產婦進行研究,旨在分析積極心理暗示在母乳喂養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6月在我院分娩的100例產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中,年齡22~31歲,平均(26.54±2.41)歲;體重50~65 kg,平均(57.56±3.11)kg;孕齡38~41周,平均(39.55±0.42)周。對照組中,年齡22~32歲,平均(27.12±2.34)歲;體重51~65 kg,平均(58.20±3.07)kg;孕齡38~40周,平均(39.48±0.46)周。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入選者為足月剖宮產分娩;母嬰同室;愿意母乳喂養。排除標準:存在母乳喂養禁忌證(活動性傳染病、接受代謝性藥物治療、母體存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細胞病毒(CMV)等感染或攜帶者);精神、認知功能障礙者。
1.3.1 對照組 實施母乳喂養的常規宣教及護理,包括講解母乳喂養的益處、早接觸早吮吸,交替刺激產婦乳頭、指導母乳正確的喂養姿勢、按需哺乳、指導產婦在產后30 min 內開始母乳喂養,并指導其在與新生兒分離情況下如何維持泌乳,告知產婦及家屬,新生兒除具有醫學指征外,禁止喂養母乳外的其他任何食物等。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積極心理暗示,具體步驟如下。①組建積極心理暗示護理小組:組長由主任護師擔任,其余組員為1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5名護士組成,定期進行積極心理暗示培訓,制定考核制度,明確交接班工作制度。②環境:產婦入院后,向產婦介紹院內設施、醫療配備等基本情況,提供給產婦溫馨、整潔、安靜的病房環境,并嚴格控制病房內的溫度、濕度,并合理調配病房住院人數,降低產婦因陌生環境產生的不安、焦慮等不良情緒。③產前準備:對產婦乳房進行保養,指導產婦佩戴較寬松、柔軟的胸罩,避免因胸部過緊致乳腺發育不良或胸罩的纖毛組織阻塞乳腺管;產婦乳頭存在內陷或扁平情況時,應及早糾正,并在產婦沐浴后在乳頭涂抹油脂并輕輕按摩。④產后:與產婦交流時了解產婦對母乳喂養的認知程度及心理情況,給予產婦針對性心理支持,將產婦的注意力有目的的引導至喂養新生兒的母親角色上,為產婦樹立積極喂養信念,并采取一對一的方式,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告知產婦你可以,你能行,讓產婦產生強烈的能滿足新生兒喂養的信念,并隨時分享產婦初乳分泌情況,以增強產婦喂養信心;告知產婦初乳對新生兒的重要性,并協助產婦幫助新生兒吮吸乳頭,并告知產婦新生兒吮吸情況,以激發產婦的母愛情懷。⑤共情體驗:護理人員耐心傾聽產婦的需求及問題,并及時給予解決,在與產婦的交流中注重溝通技巧,以關切、鼓勵眼神向產婦傳遞正能量,觀察產婦的情緒,學會換位思考,增強共情能力,體諒產婦恐懼、不安的情緒,鼓勵、關心產婦并盡可能滿足產婦的需求,以獲取產婦的信任度,提高產婦的配合度。⑥了解產婦家庭氛圍,獲取家屬對母乳喂養的支持度。⑦成立工休會:每天開展關于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小課堂,并實時開展母乳喂養興趣話題討論,對成功實現母乳喂養且表達能力較強產婦,主動邀請其分享母乳喂養的心得,如對母乳喂養的認知、飲食方面、哺乳方式等,充分利用榜樣效應,激發產婦母乳喂養的欲望及信心。兩組均于干預7 d后進行效果評估。
①干預7 d后,比較兩組的喂養疼痛程度、新生兒體重及滿意度;其中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評估,取10 cm 直尺,讓產婦標出可代表疼痛程度的刻度,10 分制,評分越高,喂養痛感越重;滿意度評分: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量表對產婦進行護理滿意度評估,重測效度為0.87,克倫巴赫系數為0.88,20項條目,百分制,評分越高,產婦的滿意度越高。②比較兩組的母乳喂養率及產婦并發癥(乳頭皸裂、乳漲、乳腺炎)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新生兒體重、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喂養疼痛程度、新生兒體重、滿意度的比較(±s)

表1 兩組喂養疼痛程度、新生兒體重、滿意度的比較(±s)
組別 VAS評分(分) 新生兒體重(kg) 滿意度(分)對照組(n=50)觀察組(n=50)t 值P 值5.37±1.55 3.42±1.63 6.130 0.000 2.94±1.07 3.80±1.04 4.075 0.000 72.45±6.38 81.26±6.22 6.992 0.000
觀察組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純母乳喂養率及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母乳喂養可有效促進產婦產后恢復,降低卵巢癌、乳腺癌的發病率,且母乳喂養有利于新生兒生長發育,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力。而隨著我國醫療條件水平的提升,剖宮產率也逐漸上升,加之部分產婦因分娩時劇烈疼痛、產后焦慮、母乳喂養疼痛、新生兒拒絕吮吸、體力、上班不便等因素干擾,致使其對母乳喂養產生抗拒心理,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泌乳量,致使產婦的母乳量達不到喂養需求,進而降低了純母乳喂養率[5]。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母乳喂養率,對產婦及新生兒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目前,臨床為提高純母乳喂養率,常給予常規的母乳喂養宣教及護理,其內容多以對產婦進行早接觸早吮吸、乳房按摩、母嬰同室為主,該種干預方案雖可提高純母乳喂養率,但效果不佳,加之常規宣教及護理內容太籠統,忽視產婦個體間差異,因而其對母乳喂養的干預效果達不到理想預期[6-8]。隨著醫療護理模式的轉型升級,產婦的護理需求也日益變化,心理護理也已廣泛應用至母乳喂養護理,作為心理護理的一種常用方式,積極心理暗示在臨床護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疼痛緩解、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送管困難的預防、尿潴留改善已得到證實,積極心理暗示的臨床護理效果顯著。在產后母乳喂養中,積極心理暗示通過環境一對一心理支持-強烈共情-家屬支持-產婦支持方面來提升產婦為母乳喂養的信念[9-11]。建立專業的護理小組,并定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可有效提升護理團隊成員的專業技能,降低在母乳喂養中因專業技能不足而導致的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此外,制定考核制度,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及工作效率。共情體驗可有效拉緊護患關系,提升產婦對母乳喂養的信心,建立工體會,利用榜樣效應,可讓產婦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母乳喂養的信心,而提高產婦的配合度。在積極心理暗示過程中,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干預成功與否的關鍵,護理人員作為心理暗示中的操作者,需積極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溝通能力,觀察產婦的心理動態,并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及引導產婦情緒,以獲取產婦的信任及配合[12-13]。通過語言暗示、告知初乳分泌情況等以提升產婦的喂養信心,并通過工體會,喂養成功產婦案例的親身講解,刺激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欲望及信心,為產婦提供個體化、人性化、舒適化的針對性護理,而提高純母乳喂養率,降低喂養疼痛及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新生兒體重、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積極心理暗示在母乳喂養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降低喂養疼痛度及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純母乳喂養率及護理滿意度,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本研究中發現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是積極心理暗示干預成功的關鍵,護士作為積極心理暗示的操作者,對護士自身素養要求較高,且對心理學相關知識、溝通及語言組織能力等有較為嚴苛的要求。且在積極心理暗示中,是否能提供產婦人性化、個性且舒適化的護理,對研究進行也有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暗示可緩解初產婦母乳喂養中的喂養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純母乳喂養率及護理滿意度,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