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峰
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院CT 室,遼寧鞍山 114000
胰腺囊性病變主要是由胰腺上皮或間質組織形成的內含液體的囊性包塊,其發病率較低,多數是檢查中偶然發現[1]。有報道顯示,影像學檢查時偶然檢出胰腺囊性病變的概率約為15%[2-4]。根據其病理性質的不同,可將胰腺囊性病變分為真性胰腺囊腫、假性胰腺囊腫、黏液性囊性腫瘤、漿液性囊性腫瘤、實性假乳頭腫瘤、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以及囊腺癌等不同的類型,不同病理類型的胰腺囊性病變其治療方案也存在較大差異[5]。因此,及早進行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明確區分其病理類型,對于選擇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手段,改善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6]。胰腺囊性病變在術前主要采用多層螺旋CT(MSCT)、磁共振(MRI)、彩超等影像學檢查方法進行診斷,但是由于其病理類型眾多,影像學檢查在診斷分類時的難度較高[7]。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51例胰腺囊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于MRI、MSCT在胰腺囊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比較,以期為臨床選擇適宜的檢查方法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53例胰腺囊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齡26~77歲,平均(48.9±5.3)歲。本研究已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具一定程度腹痛病史;②行手術治療;③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已有明確診斷者;②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檢查者。
所有患者在術前均依次進行MRI、MSCT 檢查,注意在檢查前應禁食禁水8 h。
1.2.1 MRI 檢查 儀器選用GE 公司的1.5 TMRI 成像系統及體部相控表面線圈,依次進行橫軸面T1WI(LAVA 序列)、冠狀面T2WI(脂肪抑制FSE 序列)以及動態增強掃描。T1WI 掃描時的參數設置:TE 為1.4 ms,TR 為4.1 ms,層厚為3 mm,層間距:2.5 mm,矩 陣 為240×230;T2WI 掃 描 時 的 參 數 設 置:TE 為78 ms,TR 為2000 ms,層厚為6 mm,層間距:2 mm,矩陣為360×270。動態增強掃描時的參數設置:TE 為1.4 ms,TR 為4.1 ms,層厚為3 mm,層間距:2.5 mm,矩陣為240×230。選用造影劑為釓噴酸葡胺(Gd-DTPA)(上海旭東海普藥業,國藥準字H19991126),通過肘正中靜脈注射,注射劑量0.1 mmol/kg,注射速率為2.0 ml/s。在注入造影劑后,分別獲取軸位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延遲期的增強掃描圖像。
1.2.2 MSCT 檢查 MSCT 檢查前,患者先口服800 ml的溫開水。儀器選用西門子公司的雙源螺旋CT 掃描儀,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160 mAs。參數設置:層厚10 mm,螺距1.0~1.25,重建層厚:5 mm。自膈頂至恥骨聯合水平掃描,然后經肘靜脈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300 mg I/ml)(江蘇晨牌藥業,國藥準字:H20084434)進行增強掃描。碘海醇的使用劑量為1.5~2.0 ml/kg 時,注射速率為3.0 ml/s。注入后分別進行動脈期、靜脈期及平衡期的掃描。
以最終的手術病理檢查結果作為診斷的金標準,比較MRI、MSCT 檢查在胰腺囊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并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檢查用時。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3例胰腺囊性病變患者經術后病理學結果確診為假性囊腫(PPC)14例,真性囊腫(TPC)5例,黏液性囊性腫瘤(MCN)9例,漿液性囊性腫瘤(SCN)7例,實性假乳頭腫瘤(SPN)6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IPMN)8例,囊腺癌(CACP)4例。
以術后病理學結果為金標準,MRI、MSCT 檢查診斷胰腺囊性病變的符合率分別為98.11%、92.45%,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種檢查方法檢測結果的比較(例)
MSCT 檢查用時為(19.6±3.2)min,短于MRI 的(28.7±4.1)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351,P<0.05)。
胰腺囊性病變在胰腺疾病中并不多見,根據病理性質可分為囊腫和囊性腫瘤兩大類,囊腫又分為PPC、TPC,囊性腫瘤又可細分為TPC、SCN、SPN、IPMN以及CACP 等不同類型。PPC 最常見,主要在胰腺旁,多為單房液性密度,部分可見鈣化、結石等表現。TPC則多位于胰腺內,囊壁輕薄,可能有輕度強化[8]。SCN往往為多囊分葉狀包塊,可包含6個以上囊性病變,且囊壁較薄,腫瘤邊界清晰,而MCN 也是分頁狀囊性病變,但是其囊壁增厚,強化明顯[9]。SPN 內部呈囊實性,密度不一,體積大,邊界清且包膜完整。IPMN 則主要表現為胰頭部不規則的“葡萄串”形態小囊性病灶,且與胰管相通[10]。
不同病理類型的胰腺囊性病變其治療方法不同,因此臨床需要準確區分其類型,從而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MSCT、MRI 檢查均是臨床常用的鑒別胰腺囊性病變的影像學方法[11]。本研究以術后病理學結果為金標準,對于MRI、MSCT 檢查診斷胰腺囊性病變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其符合率分別為98.11%、92.4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肖亮國[12]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MRI、MSCT 檢查診斷胰腺囊性病變均有較好的效果。MSCT 能對病灶處進行快速掃描,觀察囊性病變的位置、大小、間隔、邊界包膜情況以及周圍形態學改變,增強掃描還能顯示病灶內的鈣化、結石及囊壁的強化情況,從而對病灶的類型進行判斷。本研究結果顯示,MSCT 對于TPC、SCN、IPMN 以及CACP等各類胰腺囊性病變均能很好地鑒別,且檢查迅速,診斷用時短[13]。MRI 能從橫軸面、冠狀面及矢狀面進行多方位的全面掃描,能更為清晰地顯示出囊變的位置、邊界、大小及分隔情況,通過T2WI 掃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囊變中的多成分結構,對于其中實性強化部分的顯示也更清晰,方便進行囊變性質的判斷[14]。此外,MRI 檢查的T1WI、T2WI 掃描能提示囊性病變內的出血情況,出現囊內出血T1WI 則會顯示為高信號,而有陳舊性出血時T2WI 往往表現為低信號,可以為出血診斷提供參考[12]。但是本研究也發現,MSCT 檢查用時短于MRI,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符合既往文獻[15]報道中的結果,提示MRI 檢查更細致全面,能從多方位進行全面掃描,提供更多的囊變相關信息,便于臨床診治,但是耗時較長,臨床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檢查方式。
綜上所述,在胰腺囊性病變診斷中,MRI、MSCT兩種檢查方式均能得到較為準確的診斷效果,MSCT相對用時短,檢查更快速,而MRI 檢查則能從多方位進行全面掃描,提供更多的囊變相關信息,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檢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