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鋒,周子軍(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廣東 湛江 524000)
近年來,隨著海上平臺智能化建設和提質增效管理提升的應用,海上平臺無人化和少人化的建設,海上某井口平臺管理生產井增多,動靜設備多,設備維保和故障維修無法滿足高效完成。
海上某平臺是一座八根樁腿帶模塊鉆機的井口生產平臺,平臺不設油氣水分離、處理系統,生產的物流經簡單計量后通過海底管線混輸至中心平臺,進行處理。平臺設置有原油生產系統、注水系統、化學藥劑系統、工廠風/ 儀表風系統、海水系統、淡水系統、應急置換系統等系統,擁有近100 多臺動設備及500 多臺靜設備。目前平臺在役生產井43 口。該井口平臺配置有7 名生產維修人員進行日常的生產維修作業。
本工作主要分析了井口平臺生產維修人員存在生產維修力量薄弱,人員管理難的問題,提出了生產維修一體化管理方法,達到了人員技能拓展,“一專多能”的建設,滿足了生產維修的要求。
海上某井口平臺不設油氣處理設備,2 名操作工勉強可以完成日常的巡檢、單井產能測試、啟停設備等作業。但是在發生生產關停類應急情況時,2 名操作工要實施的應急操作里有一項是關上32 口生產井的手動翼閥。根據日常的操作經驗,1 名中等體格的操作工要關上一口井的手動翼閥需要耗時至少1 分鐘,也就是說2 名操作要關完32 口油井的手動翼閥,至少耗時15 分鐘以上。生產關停以及后續的恢復,生產人員力量薄弱,30 多分鐘所代表的產量損失不容小覷。
海上某井口平臺擁有近100 多臺動設備及500 多臺靜設備,出現設備故障的概率較高。工作量方面,1 名機修工面對小型的機械檢修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面對大型設備(例如3 臺6 300 V電機驅動的大型注水泵) 的檢修作業,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手不足最終導致的就是工作效率低下。在安全方面,電氣工、儀表工進行的檢修作業多為電氣作業,電氣作業過程中必須得有1 名監護人員監護作業人員,而平臺目前配備的就只有1 名電氣工及1 名儀表工,他們進行作業時存在無人監護的情況,嚴重影響作業安全。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僅僅依靠人來對整個油田的各項簡單工作的監控和管理,在提質增效的要求下,已經無法滿足安全生產的需要。采用各種新技術和新設備,完成對海上某井口平臺的全時間段監控,對其出現的風險隱患能夠及時報警,把人員從簡單重復的工作解放出來,完成重要的生產維修工作[1]。
海上某井口平臺自主設計完成了平臺監控攝像頭安裝,通過26 個攝像頭,平臺就可以對各重要位置進行全方位的視頻監控,保證了人員巡檢不到位,出現問題和隱患的及時發現。同時針對配電間有UPS 系統、配電柜及中控系統等設備,散熱量較大。但普通的空調無法檢測啟停狀態、環境溫濕度,一旦空調意外停機,平臺室內環境溫度快速上升,將會嚴重影響室內電氣設備的穩定運行,甚至導致電氣跳閘或生產關停等故障發生[5]。該平臺自主完成配電間溫濕度智能化監測改造工作,提高配電間電氣設備的安全穩定性,減少了人員的巡檢,監控強度。
海上某井口平臺積極尋求解決生產應急及維修力量薄弱問題的措施。在明確已無法增加人員編制的情況下,如何高效發揮現有人員的作用成為我們探索的方向。構建井口班組文化建設,秉承“和諧建家”這一理念,通過“尊重人、關心人、啟發人、激勵人”情感式管理,努力在員工間形成關系和諧、工作協調、互助互愛的良好氛圍,力爭構建一個團結友愛互助的大集體。
完善班組管理制度,制訂《井口平臺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生產操作規程和主要設備維修保養規程,細化生產維修作業工作,制定人員專業拓展學習制度。樹立“干一行,學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理念,在日常生產維修中,善于總結和鉆研,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3]。
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該井口平臺決定采取“生產維修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是解決目前人手緊缺的問題。所謂“生產維修一體化”[2]就是將現有的生產、維修人員統籌管理,生產、維修人員之間相互協助作業采取“主+ 輔”的模式進行每一項作業。生產作業時,生產人員為主干力量,維修人員輔助;維修作業時,維修人員為主干力量,生產人員輔助。通過平臺生產維修力量的整合和協調,“生產維修一體化”協調一致,發揮每一個人專業知識和鉆研開拓的精神,以達到平臺生產維修作業高效推進,保證安全生產的效果。
“主+ 輔”技能提升如下:
(1) 專業知識“主+ 輔”。為了提升井口平臺人員的一體化技能,平臺按照“主+ 輔”的專業要求,每一個操作人員一個主修專業以外,增加學習一個輔修專業,生產操作人員和機械維修工,組成一個學習團隊,電氣人員和儀表人員組成一個學習團隊,進行交叉學習,生產人員要掌握基本的維修技能,維修人員要掌握基本的生產操作技能。
(2) 師帶徒,一幫一,互幫互學模式。平臺專門指定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員工為專業指導師傅,進行“一對一”指導。采取“強化交叉培訓”的學習方法,讓生產人員在機械師傅的指導下學習專業的基本知識。按照新員工的培訓知識體系,制定培訓計劃,按照計劃逐步完成自己的學習內容,進行階段考核和總結。電儀人員互相交叉培訓,互相為各自專業師傅,指導學習。
(3)“考核+ 傳授”,學講相結合。學和用是知識的一體兩面,只有把知識學懂學好了,才能完成油田的各項生產維修作業。在每一階段學習完成后,由拓展專業的人員進行知識講座,把這段學習的內容制作課件,進行學習內容授課,維修人員在生產人員的指導下準備生產操作類的課件授課。每周至少進行一次交叉授課,這樣可以更直觀地掌握必須的知識。授課質量由專業人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為不合格的話授課人就要繼續鉆研授課內容、優化授課課件,再次進行授課,直至考核結果為合格。采用現場培訓方式,通過解決實際中的工作問題,使新員工很快進入工作角色,師帶徒過程中也會強化和鞏固師傅的專業知識。
(4) 提升實操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水平提高后,實戰能力的提升也是關鍵的一環。井口平臺有針對性的制定實操科目練習,由專業師傅手把手教學,現場維修工作直接教學,直至達到基本的教學效果:生產人員在維修人員的指導下安全的完成檢修作業;維修人員在生產人員的指導下安全的完成生產操作作業。日常作業,簡單的非重要級別以上設備的維修作業,維修人員現場指導生產人員完成作業;簡單的風險小的生產操作作業,生產人員指導維修人員完成作業。
“生產維修一體化”后,針對平臺的各項生產操作好維修工作,制定一體化的維修制度,井口平臺建立了“生產維修一體化”統籌協調小組,組長由平臺長單位,小組成員為工藝主操和維修人員。通過把平臺的主要生產維修工作分成三類,維修人員自主完成、學習小組互助完成和生產維修共同完成[4]。一項生產或維修作業,工藝主操或維修人員根據該作業的作業量、作業難度、工作效率等方面確定需要的最優的完成層級,保證了各項工作按照要求高效的完成。對其他臨時作業無法完成時,平臺長與維修主操或生產主操進行臨時人員協調,升級管理。
“生產維修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在該井口平臺已經實施了3 個年頭。通過各個專業的學習和培訓,生產維修人員專業知識得到了提高,輔修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能夠達到中級工的專業要求。通過拓寬專業的學習,人員提升了知識面,3 人通過了技師的考試。
在3 年的時間里,平臺共進行“生產維修一體化”作業近180 項,生產人員或維修人員參與“生產維修一體化”作業近700 人次天。很多以往都需要外部力量才能完成的作業,我們都自主完成了,至少節約費用近30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