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第一次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提出,這是一種新提法,也是一個重要的思想。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思想,首先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為基本前提,以“五個文明”進步為主體內容,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和發展為基本過程和目標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體現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智慧。
一、“人類文明新形態”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為根據,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形態特征的概括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社會主要矛盾新的判斷,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我們對待和處理社會各方面矛盾的基礎。所以,怎樣對待和處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形態研究和討論的出發點,換句話說,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發展形態上的要求和特征。
第一,在人類文明進步及其形態變化中,需要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首位重要的作用。馬克思在對人類文明進步及其形態演進因素的概述中,是以“他們各自的需要、他們的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樣的;最后,由這一切生存條件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1]227為序列,為傳導系統,需要在其中發揮著基礎性的和牽引性的重要作用。所以,需要作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它列為八個方面。原來社會主要矛盾都集中在物質和文化方面,這次社會主要矛盾又增加了六個方面,還有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這八個方面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恩格斯晚年把社會主義的人的需要內涵概括為:“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1]326,把它概括為未來社會應該滿足人們需要的三個主要資料,也是依次遞進不斷上升的需要的內涵。美好生活涵蓋了恩格斯提出的需要的全部內涵,不僅是恩格斯所講的生活資料,也是享受資料,還是發展和表現一切智力和體力的所需的資料。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顯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刻畫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從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的需要的方面能夠看到,現在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社會主要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二,相對于需要而言,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發展中的供給能力和狀況的不足。滿足需要的八個方面,從供給方面來看,實際上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所講的不充分不全面也是指這五個方面的建設在供給能力和供給狀況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所以“五個建設”是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給系統,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充分和全面的發展,是提升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基礎和必然要求。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供給顯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說,實現、處理好社會基本矛盾,重要的是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充分和全面的發展的過程。
第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辯證地發展,是新時代“人類文明新形態”過程的內在機理和根本特征。從需要和供給的關系上可以看到,“人類文明新形態”過程就是要解決這兩個方面矛盾。“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展的必然趨向,同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中國共產黨規劃和部署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牢牢聯結在一起,是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的必然形態。從社會主要矛盾的角度看,矛盾的兩個方面一個是美好生活需要,另一個是供給。從供給方向看,也就是從我們的任務來看,即如何推進“五個建設”,“五個建設”也是“五個文明”,所以“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五個文明”為內涵和基礎,正是社會主要矛盾發展的需要和趨向。
二、“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后,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方向和目標的科學概括,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新形態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致力于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另一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完成的是前面的部分——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實現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也開始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大歷史任務。1954年9月,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要樹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程度的偉大國家的奮斗目標。當時,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2]。所以實現“四個現代化”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要任務,而這個任務假如不能完成,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的狀況,我們的革命就不能說達到了它的目標。所以,黨把實現“四個現代化”放在非常重要的高度。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79年3月,鄧小平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新說法,簡要的表述就是,我們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搞現代化建設。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現在搞建設也要適應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一論述很好地表達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期,我們怎樣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思想。所以“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思想和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小康社會”以及之后實施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目標。
到新時代我們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新的內涵,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底色和時代精神,做了更為明確的梳理。中國特色文化傳統,獨特的文化、獨特的歷史命運和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然要走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適合于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和發展形態。所以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了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中國自己的發展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在回溯歷史,立足現在和展望未來的過程中,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深化為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思想。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到現在我們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實際上是連續的歷史過程,也是我們現在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線索。習近平總書記對新發展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做了新的概括,他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里提到的中國式現代化幾個方面的內涵,歸結到一句話,就是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個文明”。所以中國式現代化通過“五個文明”的全面推進,講清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特征和內涵。
馬克思在對人類文明形態特征的概括中做了一個規律性的闡述,他認為,以往社會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是以“一方的人的能力的發展是以另一方的發展受到限制為基礎的。迄今為止的一切文明和社會發展都是以這種對抗為基礎的”[3]。馬克思將資本主義及以前的社會文明形態概括為“一方”和“另一方”,直到資本主義社會為止的一切文明都是以這種對抗為基礎的,一方的人的能力發展以另一方的發展受到限制為基礎。而新時代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開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的道路和新的方向,也就是說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抓住了它的特征,抓住了它的根本性質,也區分了和以前所謂的文明形態的根本界限。
三、“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新發展階段“量變”向“部分質變”轉變過程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和制度完善特征的全面概括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作出了一個偉大的理論貢獻,就是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40多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1987年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4]。鄧小平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基礎上,對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有“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作出了瞻望,體現了他對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及其變化發展的必然性的觀點。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身固有的內涵。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成果、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正在籌劃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的宏大規劃。兩個15年,前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后1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目標使我們對新發展階段的內涵有一個新認識。新發展階段是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在經過幾十年積累以后,我們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一個階段。所以,對新發展階段有三個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但也是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主要階段,更重要的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設成就的積累,我們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所以新發展階段的內涵,使得我們對今后三十年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判斷和認識有了新的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提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一個靜態、一成不變、停滯不前的階段,也不是一個自發、被動、不用費多大氣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過的階段,而是一個動態、積極有為、始終洋溢著蓬勃生機活力的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的要求”[5]。這表明了新發展階段的發展性,就是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的過程。這個變化過程,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也就是“五個文明”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我們才可以說,量的積累達到了部分的質的飛躍,社會主義向更高階段邁進。所以新發展階段所具有的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展變化過程的特征,成為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內在規定的基本立場,也成為理解“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路向的基本標識。
四、“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相聯結,體現了它所具有的廣泛世界意義及其蘊含的共同價值觀和普遍性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道“‘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形勢,為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我們必須登高望遠,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6]。在中國的發展中,正確認識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以世界的眼光推進人類文明進步,實際上已經表明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只是專屬于中國的范疇,也是對一切有價值的人類文明發展思想資源的借鑒和吸收,體現了中國智慧。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的共同價值觀的普遍性特征。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對世界范圍內文明形態理解的拓展。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基本特征和普遍意義在世界文明形態中發展的集中體現。
從前兩點所得出的結論,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聯系。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面向世界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略。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相聯結,順應了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是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需要,是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方向發展的要求。“人類文明新形態”思想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是科學社會主義關于社會文明形態的理論,深刻地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借鑒吸收了世界文明進步的成就和成果。這一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奮斗中,特別是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凝結的理論結晶和思想智慧,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954年政府工作報告——1954年5月23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EB/OL]. (2006-02-23)[2021-10-10].http://www.gov.cn/test/2006-02/23/content_208673.htm.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5.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5]深入學習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N].人民日報,2021-01-12.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40.
責任編輯:鄧?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