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銀興
現代化是中國人的百年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從黨成立那天起,就明確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概念,最早是鄧小平提出來的,他說:“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1]。他認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至少有兩個特點必須認識到:一個是底子薄,一個是人口多、耕地少。鄧小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所以,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為此,鄧小平提出了大家所熟悉的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把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包含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并且作為我們現代化的具體階段來推進,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黨的十八大以后,黨進一步明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第一個目標要在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又繪就了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以后分兩個階段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藍圖,也就是兩個15年,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講現代化的“中國式”,先要明確現代化的一般特征。中國實現現代化還是應該有一個國際共同認可的標準。首先是一個量化的標準。鄧小平已經明確了我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候,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所勾畫的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明確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候,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這實際上就是量化的國際標準。我國現在人均GDP已經過了1萬美元,對照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是有距離的。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動態指標,不是指今天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是指15年以后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水平就是我們實現現代化的人均GDP水平。
另外,還有兩個理論說明現代化的進程和階段性特征。一個是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論。他認為,起飛以后進入的現代化階段,涉及三個階段性的特征,包括向成熟推進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另一個是庫茲涅茨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他提出一系列進入現代經濟增長階段的表現,包括工業化和城市化,科技在經濟中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收入差距趨向縮小的倒U型曲線。我國搞現代化盡管是“中國式”,但還是需要有一個世界上所認可的共同的標準,遵循共同的規律。
現代化的中國特征有三大決定性因素:第一是中國國情,第二是社會主義要求,第三是進入新時代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有五個特征:第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第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第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第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第五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些概括了中國現代化的特征。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
現在世界上一批現代化國家都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許多關于后現代化的文獻,實際上都在批判這些國家在貧富分化等方面的現代化病。中國式現代化一開始就要吸取這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教訓。具體地說,中國推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一開始就明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以下兩個表現:
第一是現代化進程以人民生活水平為標準。貧困——溫飽——小康——到2035年使人民生活寬裕——到2050年使人民幸福,完全以人民生活水平衡量現代化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使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到全面現代化的時候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第二是現代化進程需要關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括提高收入水平,還應該有文化、精神、健康、生態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現代化共同富裕的特性
共同富裕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滅了絕對貧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逐步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由消滅絕對貧困轉向逐步解決相對貧困,這應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過程。按照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我國的現代化是共同富裕逐步實現的現代化,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顯著縮小,并且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所占的比重,實際上是反映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在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為什么要強調現代化共同富裕的特性,是因為現代化是以人民群眾的感受為標準的,生活水平、環境質量、公共服務之間的相對水平的比較和感受,是我國現代化的標準。所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所規劃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藍圖就是要突出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表了重要文章《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指出我國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與共同富裕同時推進,而不是在現代化實現以后再去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
三、由追趕型現代化逐步轉到趕超型現代化
已有的現代化理論是把現代化定義為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這樣發達國家所達到的現代化水平和他們所走過的道路,就成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樣板,這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的,“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2]。追趕模式的現代化,雖然能夠跟上先行國家,但不可能進入國際前沿,也談不上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永遠跟在發達國家后面亦步亦趨。因此,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在生產力的標準上明確以中等發達國家為參照系,具有追趕特征,而且要努力進入創新型國家的前列。但是,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定位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很顯然,這個目標高于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帶有趕超的意義。既然我們明確中國的現代化由追趕型逐步轉到趕超型,科技的現代化就必須先行,而且要特別推進以自立自強的科技現代化為先導,就是我國的現代化要由“跟跑”轉向“并跑”和“領跑”。“并跑”就是要跟國際接軌,“領跑”就是和未來接軌,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階段帶有追趕的特征,但是我國科技不僅僅是追趕,而是要“并跑”和“領跑”同時推進。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在工業文明時代推進的。習近平總書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論斷:“人類社會在生產力落后、物質生活貧困的時期,由于對生態系統沒有大的破壞,人類社會延續了幾千年。而從工業文明開始到現在僅三百多年,人類社會巨大的生產力創造了少數發達國家的西方式現代化,但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續”[3]。中國現在的現代化是由工業文明進入生態文明時代,已經沒有先行國家那樣的資源、環境,這個時候生態財富和物質財富同樣重要,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是老百姓親身感受到的現代化文明。因此,我們現在的現代化不僅僅要追求物質財富,還要追求生態財富,還要走低消耗、低排放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西方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區別。
五、人的現代化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不能見物不見人,人的現代化就是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是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的現代化不僅僅是現代化的目標,也是現代化的動力。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自身的發展,即人的身體、道德素質達到現代化的水準,人的文明程度、能力達到現代水平。二是人的生活方式達到現代水平,人民不僅在物質上富裕,還要在精神上富有,包括受教育機會增多,政治民主、法制完備、文化繁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諸多方面。現在作為現代化一個重要方面的城鎮化,也被明確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因此,特別是在當今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人們已經感受到人的現代化、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人的自身的全面發展、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才能的全面發揮,能足夠應對科技和產業變革所導致的勞動職能的不斷變革。
六、“四化同步”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4],也就是說我們所講的是“四化同步”。
中國式現代化,面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比我國早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但是沒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國式現代化找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徑,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發展,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5]。這就意味著,我們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要把著力點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追求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的發展,就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協調發展的目標。
綜上所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第一是突出了社會主義的特色,強調共同富裕;第二是內容特色,強調新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第三是道路特色,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第四是制度特色,現代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也是現代化的一般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道路,這是發展中大國所特有的現代化之路。
參考文獻:
[1]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496.
[2]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8.
[4]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0.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40.
責任編輯:鄧?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