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揚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一個本質區別。我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此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基礎上的按勞分配為主體、采取多種分配形式尤其是按要素分配形式,同時又要防止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可能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甚至兩極分化的趨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享發展,在共建共享中推進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按勞分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分配原則
按勞分配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作為代替資本主義之后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重要特征提出的,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富裕的基本分配原則。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被否定之后,會經過社會生產力水平超越資本主義制度能夠包容的生產力水平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樣一個過渡階段,與之相適應,生產資料社會共同占有制代替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經濟運行中由計劃生產代替了市場競爭。這樣的生產關系和經濟運行的特點,決定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的方式。
在馬克思看來,生產決定分配,“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1],“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就產生現在這樣的消費資料的分配”[2]436。所以,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經濟成分決定著不同的分配方式。馬克思說:“在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中,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用在產品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這些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2]433-434。當然,由于社會主義社會是從資本主義社會脫胎而來,“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領回來”[2]434。
根據馬克思的相關論述,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應該注意以下四個問題:1.按勞分配是公平和效率相結合的分配原則。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社會扣除以后,按照個人提供給社會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著手打破平均主義,恢復和貫徹按勞分配原則。2.按勞分配是有別于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分配方式。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還達不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水平,按勞分配也不同于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3.按勞分配還不可能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單一的分配方式。我國是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的,對于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而言,我們處在第一階段的初級階段,還不能實行單一的按勞分配方式。4.按勞分配與勞動價值論不存在直接的邏輯關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論述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問題時,恰恰認為社會主義不再存在商品生產,勞動不再形成價值,也就不會用勞動價值論去說明按勞分配。弄清楚上述四個問題,我們才能在實踐中明白怎樣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二、實行按要素分配是為了更好更快推進共同富裕
盡管按勞分配是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動態激勵制度的基礎,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還不足以充分調動各種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也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更好更快推進共同富裕。因此,在按勞分配為主體前提下,還要采取多種分配形式尤其是按要素分配形式。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和正確的分配政策”。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之后,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上都強調,健全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不斷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進一步強調“擴中、增低、調高”的目標,突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收入分配體系中的作用。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礎上,強調“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所以,我國分配體制改革先是通過恢復按勞分配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收入分配體制,后來明確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入分配,從而形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堅持按要素分配,必須厘清一個重要認識,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勞”與按勞分配的“勞”是根本不同的。按勞分配的“勞”是勞動者付出的勞動,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勞”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受市場供求和競爭規律影響而形成的勞動力價格,是勞動者僅僅獲得的用于勞動力要素補償的工資報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分配制度的一般原則看,按勞動力要素分配同按資本等其他非勞動要素分配一樣,受市場機制的支配。可見,按要素分配無法涵蓋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有以勞動為標準、體現勞動者主人翁地位和按勞分配權利的制度安排,而不是簡單地用按要素分配取代按勞分配。不在理論上厘清上述認識的問題,就很難在實踐中一以貫之地堅持共同富裕。
三、實行按要素分配必須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不應回避由此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問題。由于不同的利益主體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占有的差別,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在拉大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具有更大的力度、更廣的影響。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在不斷發展完善中,市場機制發育還不夠成熟,各種經濟關系還在不斷的理順,市場秩序還在逐步規范。因而,客觀存在著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兩極分化的趨勢。所以,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把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同時,強調“規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趨向合理,防止兩極分化”。之后,始終強調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這表明黨對采用按要素分配方式可能出現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現象具有足夠的認識。這樣,才能將按生產要素分配和共同富裕結合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
防止兩極分化的關鍵是在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中更好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全體勞動者對于生產資料的占有是平等的,這就為避免出現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礎。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及其利益實現的基本方式,本質上是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主人翁地位及其權利的重要體現。堅持按勞分配主體地位,既是我國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社會以堅持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收入合理分配的根本保障,更是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需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當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要素所有者都是社會主義建設者,按要素分配受到公有制為主體特別是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制約,具有不同于資本主義按要素分配的性質。一方面,堅持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同時不能動搖、削弱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否則就會在分配制度上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另一方面,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也不能阻礙、束縛按生產要素分配,否則就會在資源配置上影響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的發揮。必須把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資源開發和資本積累的動力機制,加快社會生產力發展。因此,必須努力實現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長期共存、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相得益彰,這是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證。
四、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現代化征程作了明確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我們要實現的共同富裕不是靜態的、低水平的,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動態的、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非平衡到相對平衡的發展過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推進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在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中更好堅持按勞分配,堅持共建共享。“共享”發展理念是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作為新發展理念的基本內容之一,對我國縮小收入差距、消除分配不公,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共享發展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力提高同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我國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更好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也有助于克服按要素分配方式拉大收入差距的弊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共建共享中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近70年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40多年改革開放,創造了偉大的時代傳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面系統地總結了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特別是著重闡釋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充分展現了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責任擔當,充分彰顯了黨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腳踏實地砥礪前行,不斷推進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鄧?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