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針
摘要:近年來,我國推行“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政策,這使淡水養殖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受到傳統集約化養殖的影響,池塘排放的廢水,嚴重污染了周圍的水域環境,滋生了水體的富營養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淡水養殖的發展。下面就橫州市淡水魚塘養殖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并結合自身的淡水魚類養殖經驗提出相關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廣西;淡水池塘;養殖;環境;影響
生態經濟背景下,我國倡導“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策略,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淡水養殖業的發展。研究表明,淡水養殖的產量在淡水養殖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傳統集約化背景下池塘養殖排放的廢水,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環境,同時造成附近水域出現富營養化的情況,嚴重阻礙了橫州市淡水養殖業的發展。鑒于此,本文就橫州市淡水魚塘養殖環境的影響展開具體分析,并提出對策,以期促進橫州市淡水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1 橫州市淡水魚塘養殖環境影響
1.1 淡水魚塘養殖氮失衡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淡水養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如水體中的氮失衡情況,這不利于橫州市淡水養殖的發展,更影響了養殖業的經濟效益。總體來看,傳統的淡水池塘養殖模式已難以滿足當前養殖的要求。在這些養殖方式中,直接會把剩余飼料、水產生物的排泄物排放到池塘中,加重其污染,氮磷等物質含量持續增加。另外,由于飼料的質量問題,造成其水資源污染更加嚴峻,且呈現出擴張趨勢。研究發現,池塘中的沉積物日益增多,不利于池塘養殖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橫州市淡水魚塘中的氮失衡情況,成為阻礙池塘養殖發展的主要因素[1]。現如今,淡水池塘水體中的氮、磷等遠超出了警戒線指標,但能促進初級生物循環的有效磷含量卻比較低,上述富營養化物質難以在水體中溶解,只能被淤泥吸附,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體污染的情況,特別是池塘飼養餌料中使用的有機肥含氮量較高。所以,氮失衡是目前亟需解決的重要池塘環境問題。一方面,氮污染導致魚類體內排泄和代謝系統失衡,很容易讓其出現昏迷和死亡的情況。另一方面,排放出的氮失衡水體,未經處理就排放到江河后,會加重水體污染的現象[2]。
通常情況下,淡水池塘氧氣不足時,含氮有機物會分解出水中氨,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氮化合物被硝化細菌還原而成。關于池塘養殖的污染,主要來自水產養殖的排泄物和殘餌等,這在某種程度上嚴重污染了周圍的水域。調查表明,大部分飼料會沉積到池塘底部,造成大量的飼料浪費,且池塘的水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對于水生動物代謝物來講,一般都表現為氨狀態,同時硝化細菌會把它轉變成硝酸鹽,因此不會影響魚類的生長[3]。但如果嚴重缺氧時,氨氣達到一定濃度時,會出現魚中毒的現象,影響攝食量,生長緩慢,濃度過高則會造成魚死亡的情況。若底層水缺氧,則會誘發有機物的厭氧分解現象,讓氨聚集。故此,要提高底層水的溶氧量,以此改良水質。
1.2 水體富營養化
在傳統的淡水養殖過程中,養殖方式帶有高密度、高換水率、高投餌率的特點,嚴重污染了環境,甚至出現了水體富營養化的情況。盡管近年來養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提高了單位水體的魚載力,但材料投放、魚類代謝的頻率也在增加,由于淡水養殖的高換水率,這將會阻礙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學者提出,單養和混養養殖模式都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單品種養殖的富營養化情況更為明顯。但并非是所有魚類和貝類混養都能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仍需開展大量的深入研究,科學混養,最大限度提高魚類養殖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近些年來,國家對淡水養殖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根據池塘養殖在橫州市淡水養殖業的整體比例來看,無形中增加了環境污染的風險。所以,做好淡水池塘養殖問題的關鍵是要治理好環境污染的問題,保護好魚類資源,這也是淡水池塘養殖業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2 對策
2.1 “魚菜共生”
國外研究學者提出了一種“原位修復技術”,我國學者在這一前提下提出了“魚菜共生”的養殖理念,也就是借助人工建構生態浮床,在養殖水體的上層種植蔬菜,從而實現水體凈化的目的,最大限度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在人工生態浮床上,種植蔬菜,能確保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供應[4]。但這種模式很難做到養殖廢水的零污染排放,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持續性損耗的問題,對池塘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魚菜共生”的技術原理比較簡單,實踐操作性強,能在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中推廣,也能在小規模的家庭農場中使用,發展前景廣闊。
2.2 循環水
除了原位修復技術之外,國外學者也提出了異位修復技術,這在橫州市淡水養殖中得到了普遍應用。通過把養殖的廢水排放到人工建成的濕地內,借助濕地進行凈化,并把凈化后的水引入養殖池塘,有助于促進水體的循環。這種模式的應用,不僅能實現養殖廢水的零排放,更能提高水資源的循環使用率,但由于橫州市土地資源有限,增加了不必要的土地損耗,提高了養殖的經濟成本。
2.3 生態合作
生態養殖,即借助生物間互補關系構成的循環養殖系統,在固定的養殖空間里,利用某些技術和方法,讓不同生物能在相同的環境中生長,有助于促進水環境中的生態平衡。當前,在橫州淡水池塘養殖過程中,通常使用生態合作的養殖模式來解決環境問題,也就是在養殖池塘水體的上層種菜,把廢水排入人工濕地,通過把兩種養殖模式結合起來,即淡水池塘養殖生態合作的模式,不單單是“魚菜共生”的模式與循環水養殖模式的結合,關鍵在于促進整個模式的內部收支平衡,實現經濟合作與信息合作的結合。通過生態合作養殖模式的應用,因為種菜收入,能補貼人工濕地的支出,同時降低了人工濕地的凈化壓力,節省了濕地的使用面積。
3 建議
目前,橫州市池塘高度集約化的養殖方式,對養殖內外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并限制了池塘養殖業的發展。在養殖環境問題的修復方面,原位池塘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異位池塘生態環境修復技術都有自身的優缺點。盡管原位池塘生態環境修復技術增加了生態、經濟方面的收入,但很難根治池塘無污染排放的問題;而后者雖然能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但出于經濟、土地成本的考慮,難以開展大面積的凈化[5]。通過實現原位和異位池塘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相契合,建構淡水池塘生態合作養殖模式,有助于解決池塘養殖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不管是“魚菜共生”模式,還是“循環水體”養殖模式;不管是生態浮床對周圍水體因子分布特點的影響;還是對富營養水體的凈化效果;都需要開展更深入的研究。由于橫州市生態養殖模式相對簡單,生態系統不夠完善,嚴重污染了水體環境。可持續水產養殖作為橫州市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目標,通過把生態養殖和封閉式循環水工廠化養殖模式結合起來,建構HACCP體系,形成綠色健康養殖模式,促進混合養殖,搭建環境監測網絡和環境管理系統,開展全過程質量控制,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質或抗生素,合理制定長期的生產養殖計劃,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想從本質上降低水產養殖對水環境所產生的破壞,要由養殖者的方面入手,向其宣傳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使其達成共識,從而實現水資源保護的目的。在具體的養殖過程中,切勿超出養殖水域的容量,使用科學的預防措施,避免水產生物染上疾病,盡量降低藥物使用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非要使用藥物治療,則要嚴格控制藥物的使用量。
為了降低水產養殖對養殖水域的影響,實現水產養殖的健康發展,橫州市養殖者、政府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建構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通過對養殖面積的科學規劃,明確養殖廢水排放等水質標準,避免產生濫用魚藥的情況,強化對廢水排放的管理,讓生態漁業的發展有法律可循。第二,養殖者要意識到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在水產養殖過程中,要對養殖規模、養殖密度等進行合理控制,保證其符合養殖水域的要求,降低魚病的發生率。第三,要對沉淀物處理利用的研究進行強化,實現底泥的資源化利用。另外,要加強營養與飼料學研究,優化飼料結構及投喂方式,對之前單一的精養模式、混養模式等進行創新,把沉積量降到最低。
總之,隨著淡水養殖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因為目前我國的水產養殖業發展尚不健全,不可避免地對我國水環境產生了嚴重破壞。通過采取有針對性地應對淡水池塘養殖環境污染的策略,既能改善環境污染的現狀,更能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收入。本文通過對橫州市淡水養殖環境的影響,提出了“異位凈化與修復水產養殖方式”、“魚類共生”、“生態合作水產養殖方式”等理念,把各種養殖模式結合起來,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從而更好地解決當前淡水池塘養殖中存在的環境問題,以此促進橫州市淡水養殖的可持發展。
參考文獻
[1] 施沁璇,王俊,盛鵬程,等.淡水養殖池塘中水體碳氮比對養殖環境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21):186-189.
[2] 高明輝.淡水池塘養殖對環境的影響及改善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3):1-4.
[3] 吳凱,馬旭洲,王友成,等.池塘河蟹生態養殖對水環境的影響[J].上海農業學報,2016,32(6):69-74.
[4] 余積旺,黃清林.淺談中國淡水池塘養殖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對策[J].大科技,2016(36):241-242.
[5] 李文華,趙瑞亮.淺談我國淡水池塘養殖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對策[J].山西水利科技,2017(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