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區域畜牧獸醫工作站 719000
1.1 病原體引起豬細小病毒病的病原體是豬細小病毒,它屬于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完整細小病毒粒子的形狀是六角形或圓形,直徑約為25 ~28nm,無囊膜,衣殼由32 個殼粒組成。該病毒對外界理化因素有很強的抵抗力,且耐熱,在56℃環境下30min 不會影響到感染能力和血凝活性,即使在70℃環境下2h 其感染能力和血凝活性也不會喪失,但是在80℃環境下5min 可使其喪失感染性和血凝活性;此外,豬細小病毒還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以及紫外線、酸、甲醛蒸汽等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是用0.5%漂白粉或氫氧化鈉溶液中5min 即可殺死病菌。而且不同毒株間存在培養溫度依賴性差異,從而可以說明不同分離株在豬體內的復制能力和毒力有所不同。比如NADL-2 株毒力很弱,母豬感染后不會傳染給胎兒,因此常被用作弱毒疫苗株;而NADL-8 株毒力很強,母豬感染后可通過胎盤直接感染導致胎兒死亡。
1.2 易感動物豬細小病毒只感染豬,且不分年齡、性別和品種,仔豬、育肥豬、野豬等都易被感染,不感染其他動物。母豬和公豬是主要傳染源,尤其是初產母豬,在懷孕早期會通過胎盤感染胚胎,胚胎的死亡率較高。并且,感染豬細小病毒的母豬所產的仔豬體內也具有高滴度的病毒,甚至有免疫耐受性的仔豬會始終攜帶病毒和排毒,并持續多年。
1.3 感染途徑該病的感染途徑有多種,既可以通過交配和胎盤感染,也可以通過食物、空氣、環境等感染。例如母豬、公豬、育肥豬主要通過被病毒污染過的飼料、環境、空氣經由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當然健康豬也會通過豬精液被感染,而且被感染的種公豬是豬細小病毒最危險的傳染源,因為感染種公豬的精液、性腺等都可以分離到豬細小病毒,病毒通過配種傳染給空懷母豬,導致病毒傳播擴散。另外,感染母豬及其所產仔豬、死胎均含有高濃度的病毒。被感染的鼠類也能傳播病毒。
由于感染動物的尿液、糞便、子宮分泌物和鼻腔分泌物都含有病毒,因此受病毒污染的圈舍是病原體的主要儲藏場所,病毒能生存數月之久,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即使圈舍經過嚴格的消毒,易感母豬進入后,依然可能感染病毒。
1.4 發病特點豬細小病毒有很強的感染性,如果有病毒傳入,易感的健康豬群在3個月內幾乎100%會受到感染。若母豬在早期懷孕感染病毒,胚胎死亡率極高,可高達80%,而且感染豬群能長時間保持血清學反應陽性。該病的發生有一定的季節性,通常發生在春夏季節或母豬產仔和交配季節。此外,該病多呈散發或地方流行,病毒的感染率與動物年齡呈正相關,即5 ~6 月齡陽性率為8%~29%,11 ~16 月齡陽性率為80%~100%,陽性豬群的帶毒率為30%~50%。
通常來說,妊娠母豬感染豬細小病毒后,病毒通過胎盤直接感染,可出現流產、產木乃伊胎、弱胎、死胎和不孕等情況,并且會導致母豬產弱仔、屢配不孕、發情異常等。妊娠母豬在不同時間段感染的癥狀有所差異,比如母豬在妊娠初期感染時,病毒在體內的繁殖速度最快,產生的危害最大,而且病毒又適合在繁殖能力旺盛的有絲分裂的細胞內繁殖,因此,病毒會在胚胎和胎兒中集中大量增殖,產木乃伊胎或死胎;而妊娠超過70d 感染病毒時,通常會正常生產,但是所產仔豬體內往往會帶有病毒且終生帶毒而成為傳染源。
可以把流行病學、臨床表現、病理變化作為依據對豬細小病毒病作出初步診斷,通常來說,如果只有妊娠母豬出現流產、產木乃伊胎和死胎以及胎兒發育不正常等繁殖障礙癥狀,并且相關有證據證明是傳染性疾病時,這時應考慮到病豬可能感染了豬細小病毒,但是還需進行實驗室診斷來進一步確診。常用診斷方法有病毒分離鑒定、熒光抗體試驗、血凝及血凝抑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乳膠凝集試驗等,到聚合酶鏈式反應、核酸探針等,其中血凝及血凝抑制試驗在臨床檢測中被廣泛應用,是一種檢測豬細小病毒抗體的最常用方法,并得到學者的普遍認同。核酸探針具有敏感、快速、特異性強等特點,適合實驗室檢測,不適用于臨床大規模使用。
4.1 接種疫苗就目前而言,接種免疫疫苗是預防豬細小病毒病以及提高母豬抵抗力和繁殖性能的有效措施,疫苗包括活疫苗與滅活苗,前者的免疫期長,后者的免疫期短。豬場應該建立嚴格的疫苗接種程序并定期監測抗體水平,使得豬群始終處于免疫保護狀態,降低和避免豬細小病毒病的發生。另外,疫苗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選擇適合本地的疫苗,提高接種效果。新生仔豬、種公豬、后備種豬和妊娠母豬等都要定期接種疫苗,例如對懷孕母豬在配種前幾周接種疫苗,增強較強的抗病力和母源抗體,最好在每次配種前,都對母豬注射疫苗;要對經產母豬在生產15d 后接種疫苗,一年接種2 次,連續接種3 年;種公豬分別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各接種1 次。
4.2 加強飼養和環境衛生管理豬群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飼養和環境衛生環境。第一,需加強飼養管理。飼喂干凈、無霉變的飼料,防止出現痢疾等不良現象;飼料營養配比要均衡、科學,滿足不同階段的營養需要。第二,需維持豬舍環境衛生。定期清掃圈舍地面、料槽、水槽和生產用具等,地面保持干燥;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保障空氣流通,提供足夠的通風。第三,需維持適宜的溫濕度。夏季降溫,減低熱應激;冬季保溫,提高抵抗力。第四,需堅持“自繁自養”原則,盡量不從外界引進豬種,降低從外界帶入病毒的風險,切斷傳染源,不引進病豬和帶毒豬。如果需要引進豬種的,需做好健康監測、隔離等各方面工作,確保豬種安全。第五,需嚴格消毒。由于豬細小病毒具有高傳播性,存續時間長,做好消毒工作是消滅病菌的關鍵。消毒工作要全面、細致,對進出車輛、人員、圈舍、生產用具、飼養員衣物、周邊活動場地等都要嚴格消毒,杜絕一切病毒傳播的可能。特別是在疫病流行期間,消毒更要頻繁、徹底。
4.3 撲殺和隔離患病豬如果在豬場內發現病豬,要將其與健康豬群隔離,避免互相接觸。如果病情嚴重無法通過藥物等方法治療,要做撲殺和無公害化處理,以切斷傳染源。它們的排泄物、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等也要妥善處理,以免發生二次感染。同時要對豬場內的健康豬群緊急普免,以提高抗病力。
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是豬場發展的目標之一,而豬細小病毒病嚴重影響著母豬的繁殖性能,因此在養豬生產中要格外加強對該病的防控,做好飼養管理、疫苗接種和患病豬的無公害化處理等工作,提高母豬的抗病力,降低發病率,為豬場的發展提供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