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平 田俊/湖北省潛江市竹根淮鎮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 433101
豬口蹄疫的病原體是口蹄疫病毒,病毒變異性強,目前已經有7 個血清型,分別是A 型、O 型、C 型、南非1型、南非2 型、南非3 型和亞洲1 型,各血清型之間無相互交叉免疫能力,無保護作用。其中O 型是危害最嚴重的血清型,其次是A 型,今年8 月份河南鄭州就暴發一起O 型口蹄疫疫情。豬口蹄疫病毒不怕干燥,在干燥環境下可存活1 個月;怕熱不怕冷,在低溫狀態(-70℃)可存活10 年,但在37℃狀態下24h 就可滅活,80℃~120℃狀態下就可立即死亡;不耐酸,當環境PH 達到3 ~5 時,病毒核酸會迅速裂解而喪失感染性。
該病的發生沒有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在冬春為易發季節。病豬和帶病毒動物是主要傳染源,排毒方式有分泌物和糞便,發病初期的毒力最強,病毒量也最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動物經治療康復后,體內也會攜帶病毒2 ~3 個月。傳播途徑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觸損傷后的皮膚等,尤以通過污染的空氣經呼吸道更易傳播。另外,該病是一種典型的中間媒介疫病,病毒可借助無生命或有生命的媒介物,將帶有病毒的物料帶到很遠的地方,引發新的疫情,逐漸擴大傳播。
該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 ~3d,病程短則1d,主要病癥是病豬口蹄部水皰。發病初期,病豬體溫較高,食欲不振,腿瘸,蹄尖著地伴有疼痛感。然后蹄叉趾間出現紅腫熱癥狀,24h 后出現水泡,破裂后糜爛,臥地不起。哺乳仔豬很少有水泡和爛斑,常因急性腸胃炎和心肌炎而死亡,未免疫接種的仔豬伴有很嚴重的臨床癥狀和死亡率。有的母豬的乳房和乳頭部位會有水泡,鼻、唇、舌等部位的水皰會破裂成為紅色傷口。
診斷方法可分為臨床診斷和實驗室診斷。豬口蹄疫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在口、蹄、乳房和鼻等部位出現水皰,發病時有跛行等癥狀,可根據臨床癥狀初步診斷。但是最終確診還是要依靠實驗室診斷,檢查所需的病料主要是水皰皮,取材后冷藏保存,迅速檢測。常見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包括病毒學診斷和抗體檢測。其中,病毒學診斷方法有病毒分離鑒定(首選病料是未破裂或剛破裂的水皰皮,對新發病死亡的動物可采取脊髓、扁桃體、淋巴結組織等)、補體結合試驗(設計原理是抗原-抗體系統和溶血系統反應時均有補體參與)、病毒中和試驗(可以鑒別口蹄疫病毒不同的血清型,檢測結果可靠,但只能在專門實驗室進行)、反向間接血凝試驗(可初步鑒定口蹄疫病毒的抗原型別)、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樣品通常是病毒材料,擴增到的PCR片段測定核苷酸序列后,可以確定所屬的基因型和基因亞型,用于追蹤疫源)、間接夾心ELISA(檢測口蹄疫病毒血清型應優先考慮該方法) 。另外,通過檢測動物血清特異性抗體,可對口蹄疫病毒感染與免疫狀況做出診斷,做抗體檢測的用途主要有5 個,分別是診斷急性感染;證明豬未被感染,可進行正常國際貿易;在流行性病學調查中檢測感染情況;支持疫病撲滅計劃和后期檢測;接種疫苗后效價測定
口蹄疫是一種人畜共患型的高接觸性、熱性傳染病,在實際養豬生產中,一旦出現豬口蹄疫疫情,多采取撲殺等處理方法,雖然能控制疫情,但是也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損失。如果一味的強調預防,而忽視對疫病的治療,與防治結合原則相違背,不是一種經濟、科學的方法。特別是現在都強調動物福利,免疫、檢測、檢疫、治療等也在不斷改善,因此,對豬口蹄疫采取防治綜合措施才是解決之道。
4.1 加強消毒管理做好消毒工作能切斷傳播途徑、切斷傳染源,能有效避免疫病的擴散。一方面,工作人員平時要注意保持衣物、用具等的干凈衛生,對豬舍、運動場地和用具等定期消毒。另一方面,對疑似受污染和已經受污染的飼料、用具、圈舍等進行嚴格、全面、徹底地消毒。只有嚴格做好消毒工作,才能有效控制疫病的傳播。
4.2 加強科學免疫對豬只進行科學的免疫程序是為了做到未病先防,并且《2010 年國家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計劃》將口蹄疫列為豬的3 大強制免疫計劃之首,要求對所有豬進行O 型口蹄疫強制免疫[2]。對豬只接種免疫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手段,可以保護易感動物,提高機體免疫力。在免疫時一定要堅持按照免疫程序進行,達到最佳的免疫效果,比如仔豬在50 日齡接種1 次,1 個月后再加強免疫1 次;母豬每年至少接種3 次,最好在第1次免疫后再加強免疫1 次;公豬每年接種3 次。而對所有豬要4 個月疫苗接種1 次。當疫病發生時,對豬場或者疫區及其鄰近可能會受到威脅的豬只一律用口蹄疫滅活疫苗進行緊急接種。當然,疫苗的選擇也要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與口蹄疫病毒類型相同的疫苗,接種次數和劑量嚴格按照使用說明進行。
4.3 加強飼養管理飼養管理是養豬生產中關鍵的環節,關乎豬只的健康。首先,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嚴禁從疫區及其鄰近區域購入患病豬或者帶毒豬,如若需要購入豬種,要嚴格檢測,確認絕對健康后再引入。其次,飼料營養要能滿足豬的生長需要,提高體質,進而提高抗病力。最后,豬舍要保持干燥,特別是春冬季節,做好保溫工作。
4.4 加強生物安全措施因為豬口蹄疫是由外界傳染而發生的,所以要重視豬場的生物安全,從根本上杜絕豬口蹄疫病毒傳入豬場,避免疫病的發生和傳播。第一,在疫病易發季節停止從外界購入豬種,堅持自繁自養。第二,嚴禁運輸車靠近豬場,停放在消毒過的專門區域。運輸車經過消毒后才可以進入豬場,車輛離開后也要對經過的區域進行消毒。第三,做好人員管理,嚴禁獸醫、外來人員等進豬場參觀。第四,出現疫病后,對患病豬、同群豬和疑似帶毒豬等采取深埋、焚燒等無公害化處理方式,預防病毒的傳播。第五,病豬經治療康復后不能留作種用,因為該豬終生攜帶病毒。
4.5 采取靈活的治療措施豬只患病后的輕重程度不同,輕者幾天后會自愈,重癥者一般會撲殺處理。如果確實需要治療的,應該對其隔離,精心照料,對癥治療。比如對病豬可以用口克星或毒特2000 和口康注射液分別肌肉注射;為控制口蹄疫繼發感染心肌炎可清開靈+ATP+維生素C 治療。要根據豬只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爭取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減少損失。
要避免豬口蹄疫的發生和傳播要從疫苗免疫接種、科學飼養、嚴格消毒、針對性的治療等多方面入手。一方面,做好平時的飼養管理和預防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該病的發生。另一方面,出現疫病后積極做好應對措施,采取無公害處理和全面消毒燈措施,將豬場經濟損失降至最低,也可控制疫病的進一步傳播。總之,堅持防治結合,早預防、早發現和早治療的原則,確保豬只健康,避免豬口蹄疫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