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達/遼寧省昌圖縣寶力動物衛生監督所 112599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以腹瀉、嘔吐等臨床癥狀的腸道傳染病。該病多發于寒冷的冬季,且危害程度較大,對生豬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的制約了我國生豬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原為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該病毒屬RNA 型病毒,多發于寒冷的冬季,廣泛存在于患病豬的各器官中,其中空腸、十二指腸組織、腸系腸淋巴結含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量最高。該病毒耐熱性較差,56℃條件下加熱45min,或65℃條件下加熱10min 即死亡。此外,在4℃的低溫條件下,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能夠保持其感染能力;該病毒置于-20℃保存可保存6 月,置于-18℃保存可保存18 月。
目前,豬傳染性胃腸炎僅能夠感染豬,不能夠感染牛、羊等其他畜禽類動物。該病毒多發于寒冷的冬季,一般14 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易感,且死亡率較高。該病的傳染源主要患病康復帶毒的豬,而該病毒主要存于豬腸粘膜、腸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扁桃體并隨糞便排毒。該病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食入污染的飼料并經消化道染。此外,該病毒還可通過經呼吸道傳染。
一般14 日齡以內的仔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后,0.5 ~1d 會出現嘔吐,甚至嚴重的水樣或糊狀腹瀉等臨床癥狀;其中糞便呈淡黃色,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仔豬體重迅速下降,且脫水明顯,在發病3 ~7d 內死亡,死亡率高達100%。14 ~21 日齡的仔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后,死亡率在1%~15%。斷乳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后,2 ~4d 發病,主要表現水瀉,且呈噴射狀,糞便呈灰色或褐色,個別豬嘔吐,在5 ~8d 后腹瀉停止,死亡較低,但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常表現發育不良,成為僵豬。有些母豬與患病仔豬密切接觸后出現反復感染現象,主要臨床癥狀為體溫升高,泌乳停止,嘔吐、食欲不振和腹瀉等,部分哺乳母豬不表現臨診癥狀。
豬場的養殖戶應堅持自繁自養,非購入不可時,則應嚴格檢疫,隔離觀察30d 以上,確實無病時方可合群。平時養殖戶應加強飼養管理,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加強豬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并在適當的天氣對豬舍進行通風,以保證豬舍內部的干燥。當發現發現豬傳染性胃腸炎在豬場內流行時,養殖戶立即對豬場內的生豬執行隔離等工作,對豬舍內環境執行消殺工作。常用的消毒藥物為:1%~20%的氫氧化鈉溶液、10%~20%的漂白粉溶液、15%~30%的新鮮石灰乳、15%~30%的熱草木灰水及1%~2%的甲醛溶液。
5.1 抗生素鏈霉素50 萬IU 與慶大霉素8 萬IU 的混合溶液,給藥方式為灌服給藥,2 次/d,連續服用3 ~4d。
5.2 氟哌酸散(仔豬)0.3 ~0.5g/kg,給藥方式為溫水溶解后灌服給藥,2 次/d,連續服用3 ~4d。
5.3 痢菌凈注射液與黃連素聯用(仔豬)痢菌凈注射液,3mL/頭,2 次/d;黃連素片,3 ~4 次/d,1 片/次,給藥方式分別為為肌肉注射和口服給藥,2 次/d,連續給藥3 ~4d。
5.4 對癥治療
5.4.1 對嘔吐的仔豬給予維生素B1注射液3 ~6mL,2 次/d,連續給藥2 ~3d,給藥方式為肌肉注射。
5.4.2 對耳、鼻、四肢下部青紫的生豬給予10%磺胺密啶鈉注射液2 ~5mL,2 次/d,連續給藥2 ~3d,給藥方式為肌肉注射;
5.4.3 對飲欲、食欲較差,或脫水的的仔豬及時給予葡萄糖,氯化鈉水溶液,補充體液20mL,5 ~6 次/d,連續給藥至痊愈,給藥方式為為灌服給藥。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發于豬身上的疾病,這種疾病如果暴發會迅速蔓延,且蔓延速度較快,會給養殖戶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養殖戶在進行養殖場的飼養管理工作的同時,還應加強對豬染性胃腸炎等疾病的認識,做好豬染性胃腸炎等疾病預防和治療工作,以保證豬場的健康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