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景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家畜改良工作站 025150
炭疽桿菌是引起炭疽病的病原,呈竹節狀,兩端平直,沒有鞭毛,經過革蘭氏染色后呈陽性; 對病料檢樣進行觀察,能夠看到散在或者呈 2 ~3 個短鏈排列,存在莢膜; 接種到培養基后,能夠長出較長的鏈條,但通常不會產生莢膜。病羊和沒有剖解的病死羊尸體內存在的病菌不會形成芽胞,但如果暴露在溫度適宜和含有足夠氧氣的環境中就會在菌體中央形成芽胞。
芽孢的形成是炭疽存活和傳播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該菌在養分枯竭和其他惡劣環境下的反應。炭疽芽孢桿菌的芽孢可以在土壤中存活數10 年。此菌的芽孢可以在一些土壤條件有利于芽孢存活的區域中,被集中起來。當牧場被來組埋葬尸體所攜帶的炭疽芽孢桿菌芽孢污染時,在上面放牧的食草動物就會容易發生炭疽。芽孢也可能被洪水、開挖、沉降或蚯蚓等的活動帶到土地表面。
宿主感染通常因為攝入芽孢引起,很少會通過吸入會透過皮膚擦傷而感染。盡管肉食動物對感染具有相當的抵抗力,但它們采食感染炭疽的尸體時也會發病。
炭疽芽孢桿菌的毒力源與其莢膜的存在和產生一種復雜的毒素。這兩種毒力因子都是不可缺少的,且由質粒編碼。質粒PXO1 編碼兩種外毒素和調節它們表達的蛋白質。編碼莢膜產物的基因和它們的調節基因存在于質粒PXO2 上。該菌毒力因子的表達受到一定參數的調節,這些參數包括二氧化碳和宿主溫度。莢膜由多聚谷氨把酸構成,能夠抑制吞噬作用。這種復雜的外毒素由3 個抗原成分組成:保步護性抗原、水腫因子和致死因子。每個因素單獨存在對實驗動物沒有毒性(盡管保護性抗原能夠誘導產生局部免疫的抗體)。
炭疽的潛伏期范圍從數小時到數天不等。其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隨感染物種、感染劑量和感染途生徑的不同而不同。
對于羊,該疾病通常表現為敗血癥并導致迅速死亡。雖然大多數動物死亡前無預兆癥狀,但發熱高達42℃、精神沉郁、黏膜充血及瘀斑等,在死前可觀察到。存活超過1d 上的動物可能會出現流產或皮下水腫、痢疾等癥狀。
羊的剖檢結果包括快速腹脹、尸僵不全、廣泛瘀血性出血和水腫,在體腔中有暗色、凝固不良的血液和血色的液體。病羊的軟脾是該病以個顯著特點。在感染的羊中,脾臟的腫大和水腫在剖解中不是很突出。據報道,羊比牛對炭疽更為易感,并死亡更為迅速。
用無菌的注射器收集反芻動物尾靜脈周邊血液或豬的腹水。收集后用浸泡了70%酒精的藥棉,按壓該部位,盡量減少污染的血液或體液泄漏出來。用血液或體液進行涂片觀察,經多色美藍染色呈現兩端平削的鏈狀、四周環繞著粉紅色莢膜的藍色桿菌。動物死亡后,隨著時間推移,莢膜數量減少。
細菌培養和分離被認為是該疾病診斷的標準。在血瓊脂和麥康凱瓊脂上接種病料,需氧條件下37℃,培養24 ~48h。
發現炭疽疑似病例,必須立即向有關監管部門報告。控制措施的設計應考慮到在所在國家或地區病該疾病的患病率。
6.1.1 對牛和羊,每年進行免疫接種。Steme 菌株炭疽芽胞離疫苗應在預期發生疫情前1 個月接種。活疫苗中的芽胞轉換為無芽胞無毒力的活躍的細菌。
6.1.2 疾病疫情威脅名貴家畜時,應考慮使用長效青霉素進行藥物預防。
6.1.3 疫苗主要使用成分為保護性抗原的滅活疫苗。
6.2.1 感染動物的廢棄物、污染飼料、來自病畜畜舍和鄰近畜舍的墊料,必須禁止移動。
6.2.2 實施控制措施的工作人員應穿戴防護服和鞋套,在離開受感染的農場之前,這些物品必須消毒。
6.2.3 在感染農場的人口處,應設立鞋消毒池,里面含有能夠殺死芽胞的消毒液(5%的福爾馬林或3%的過氧乙酸)。
6.2.4 受行染的建筑物應該被封閉,并且在墊料移除之前,用甲醛熏蒸消毒。隨后除去墊料、拆卸設備、所有溝渠都應堵上。整個建筑物用5%的福爾馬林噴酒,10h 以后再沖洗干凈。
6.2.5 強制性立即處理尸體、墊料、肥料、飼料和其他污染物質。尸體應焚燒或遠離河道深埋,污染的材料和設備必須用10%福爾馬林進行消毒,如需要可以焚燒。
6.2.6 食腐動物不應該被允許接近尸體,在尸體上或周圍使用殺蟲劑,使昆蟲的活動降到最低。接觸動物應被隔離并密切保持觀察至少2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