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祖順 張麗 石佩/湖南省花垣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 416400
在肉鴿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養殖場疫病防控技術是關鍵,才能確保肉鴿養殖見成效。因此,對肉鴿規模化養殖場疫病防控關鍵技術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規模化養殖場首先要制定適合本場實際的防疫制度,如獸藥管理制度、消毒制度等。防疫制度是科學、完整、實用的管理方式的體現,是提升養殖效益的有效途徑。防疫制度的存在價值在于其具有權威性與合理性,不合理可以修改,但不能形同虛設。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養殖場所受到的疫病威脅不止一種,發生疫病的風險也不一樣,因此,每一個養殖場均需要用一種或多種疫苗進行免疫預防,需要根據疫病風險和疫苗免疫特性來合理地安排預防接種的種類、次數和間隔時間等,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免疫接種方案來進行,這個免疫接種的方案就是免疫程序。所以,免疫程序不能照搬,要結合實際,科學制定。例如,沒有發生鴿痘病的地區,建議不要接種鴿痘疫苗。
3.1 選好場地養殖場地應背風向陽,水源充足,供電穩定,交通便利。遠離工業污染源,如廢水、廢氣、噪聲等。
3.2 建設規范養殖場生活區、辦公區及生產區要區分開,三區之間有圍墻或有一定距離。生產區內分設凈道和污道。養殖場應建有專用隔離鴿舍。
3.3 謹慎進種進鴿種前要先調查了解供種企業的資質,供種能力,了解供種企業及周邊地區鴿病發生情況,不得從鴿痘等疫病發生地區引種。引種后先在隔離區隔離飼養30d 以上,確定健康無病原攜帶后方可進入正常飼養區。
3.4 細心管理。養殖場生產區應對外封閉,必要時外來人員應經參觀通道行走和觀察。注重環境衛生,特別是鴿舍內外環境衛生,料槽、水杯、砂杯、墊料等用具要勤清洗消毒。飼料合理搭配,飼喂原糧要多樣化,提高營養增強鴿體抗病力。對弱小雛鴿要及時調仔并窩,減少發病死亡率。對病死鴿及廢棄物要嚴格進行無害化處理。鴿舍內應做好防飛鳥進入,并定期滅鼠、滅蚊、滅蠅。3.5 嚴格消毒。養殖場的大門口、生產區入口應設置人行通道消毒池、洗手盆和機動車通行的消毒池,生產區入 口要設置更衣消毒室,每棟鴿舍旁設置消毒腳墊和用具消毒池。對進入場內的車輛,人員,運輸鴿籠等用品必須消毒。對鴿舍內環境的消毒選用消毒作用強而快的藥物如過氧化物類,如過氧化氫、二氧化氯等,此類消毒劑在物品上無殘余毒性,對病毒、細菌、霉菌均有效。如是帶鴿消毒首選季銨鹽類消毒劑,無刺激、無殘留、無毒副作用,對人、畜安全可靠。對生產區養殖環境要定期消毒。養殖場清毒藥品應備3種以上,輪換使用。
3.6 適時免疫。養殖場要根據禽病流行情況,按照場內免疫程序,及時開展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的免疫接種。妥善保管疫苗,確保疫苗質量。免疫接種后主動接受免疫抗體效果監測,及時掌握免疫效果。
3.7 及時診斷。平時要注意觀察,發現異常鴿要做到及時診斷,早隔離、早治療,防止病情擴大流行。
3.8 合理用藥。杜絕違禁藥品的使用,減少抗生素的組合應用種類,以免產生耐藥菌株。治療用藥與預防用藥相結合,中藥與西藥相結合,能用中藥的盡量使用中藥,以加快乳鴿的出售。
3.9 建立檔案。生產過程中必須建立養殖檔案,并規范填寫各項內容,便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指導生產。
4.1 鴿瘟又稱鴿新城疫。本病是禽類共患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本病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最急性病例無任何明顯癥狀而突然死亡。多數病鴿發病初期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飲欲大增,呼吸困難,鼻有黏液性分泌物;嚴重的水樣下痢。隨病情的發展,病鴿出現呆立不動,縮頭閉眼,食欲廢絕,全身震顫;其次泄殖腔附近及后腹部的羽毛被糞便污染,個別鴿頭頸扭曲或向后仰呈觀星姿勢。接著病鴿出現腿麻痹,不能站立,驅趕時只能以其臥側貼地,上側的腳劃地移動身軀。最后排黑色稀薄或糊狀糞便,衰竭而死。親鴿發病后,不再喂乳鴿,嗉囊內積滿大量食物。乳鴿感染本病后大量死亡,青年鴿和產鴿死亡率可達50%。剖檢以頸部皮下出血,肌肉干燥、潮紅,腺胃乳頭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有條紋狀出血或潰瘍,小腸黏膜出血,腦膜出血為主要特征。防治措施以預防為主,對鴿群每年進行2次新城疫疫苗接種。
4.2 沙門氏菌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無明顯季節性,但常發于氣候多變的季節、特別是冷濕季節。其癥狀有腸型、關節炎型、神經型、內臟型4 種類型。腸型主要癥狀是腸炎,典型腹瀉,排出黃綠色、褐綠色綠色帶有泡沫的稀糞,多在3 ~7d 內死亡。關節炎型引起關節腫大,并多呈單側性關節腫脹、硬尤以肘關節踝關節為多見。神經型不多見,病鴿頭頸歪斜,頭向后仰或作圓圈運動.內臟型一般無特殊癥,嚴重時可見病鴿精神不振,呼吸困難,日漸消瘦,病情迅速惡化,機體衰弱以致死亡。防治措施以加強種鴿檢疫和凈化。治療用廣譜抗菌素如鏈霉素,強力霉素均有效。
4.3 毛滴蟲亦稱“鴿癀”,是由鴿毛滴蟲引起的一種常見寄生蟲病。本病多經消化道傳播,因為消化道是鴿毛滴蟲通常寄生和損害的部位,受感染鴿的口腔潰瘍病灶,是蟲體的聚集點,睡液內也有大量蟲體。成年鴿主要通過接吻,或用味囊乳育幼鴿的途徑而直接感染;也可通過飲水和創傷感染。其最常見的特征變化是口腔和咽喉黏膜形成粗糙紐扣狀的黃色沉著物。可引起乳鴿大批死亡。主要臨床癥狀為食欲減退、飲水增多,腹瀉,身體消瘦,口腔分泌物增多且多呈淺黃色黏稠狀,流口水并不斷作吞咽動作,呼吸受阻,發出輕微的“呼嚕”聲。常排出淡黃色或淡綠色或帶血水樣稀便;成年鴿排出流黃色泡沫狀稀糞。經過臍孔感染時可見臍部紅腫發炎,病鴿不愿俯臥,行走困難,外觀呈前輕后重姿態。剖檢變化主要表現在口腔、咽、食道等部位出現彌漫性黃白色或灰白色結節或臍狀的干酪樣假膜。自口腔、食道或嗉囊刮取黏液做成涂片檢,可見有毛滴蟲存在。預防措施以成鴿、幼鴿分開養。淘汰帶蟲種鴿為主,有過發病史的鴿場應定期進行預防性治療。治療用滅滴靈按0.05%配制飲水,連用7d,停3d 后再飲7d。二甲硝咪唑(達美素)配成0.05%水溶液,連續飲用3d,間隔3d 再用3d。
4.4 蛔蟲病鴿蛔蟲病是一種常見的寄生蟲病。該病多發于濕熱多雨的季節,臨床癥狀輕度感染時,無可見癥狀,但其生產力下降嚴重感染時,鴿的生長速度、生產性能和食欲等均會明顯下降,嚴重感染的鴿便秘下痢交替發生,糞便多呈黑色,有時糞便中帶有血液或黏液,有時出現神經癥狀,隨病程進展,患鴿體重減輕,明顯消瘦。剖檢變化剖檢可見小腸上段黏膜損傷,腸道內有蟲體存在;另外,腸黏膜有出血性炎性變化,腸壁上有顆粒結節或化膿灶。嚴重感染時,腸管內大量的成蟲可能發生腸阻塞或腸破裂。預防措施即確保飼料和飲水衛生,同時定期驅蟲。治療可選用左旋咪唑按4mg/kg,1 次/d,連用2d。總之,要做好養殖場的疫病防控,關鍵在于對綜合防控措施的落實,才能有效防止疾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