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畜牧獸醫站 027200
30 余種皮膚癬菌現被歸為三個無性型屬,即小孢子菌屬、毛癬菌屬、和表皮癬菌屬。最初,皮膚癬菌被歸類于不完全真菌。然而,盡管存在生態變異和表型變異,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所以的皮膚癬菌之間遺傳學上關系密切,都是子囊菌門裸囊菌科的成員,已被證明能夠進行有性繁殖的幾個種被歸類于有性型節皮菌屬,具有無性型和有性型雙重名。皮膚癬菌是嚴格需氧菌,它們中大多數在標準沙堡葡萄糖瓊脂上生長緩慢,需要在沙堡葡萄糖瓊脂力添加酵母提取液來補充其所需的特殊生長因子。
皮膚癬菌可根據它們的生長環境和宿主偏好如嗜土、嗜動物、嗜人的特性進行分類。嗜土型皮膚癬菌在土壤里寄居和繁殖,這與土壤中含有分解的角質如毛發或羽毛有關。動物可通過接觸土壤而感染嗜土型皮膚癬菌,或通過接觸感染動物而引起感染。嗜動物或嗜人的皮膚癬菌是專性病原體,不能再土壤中繁殖。它們以角質化結構上生長很少產生大分生孢子,因此其依靠節孢子的產生進行傳播。每種嗜定位性癬菌往往在特定的動物宿主上寄生。
主要根據菌落形態和大分生孢子的顯微形態、厚垣孢子或其他結構來確定。
3.1 從動物體內分離出的常見皮膚癬菌的菌落形態特點判斷。
3.2 將培養物置于染液中或用透明膠帶大制作菌落樣品,乳酚棉藍染色厚用低倍鏡或高倍鏡觀察大分生孢子的形態。其他結構如螺旋菌絲、小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也可以用于鑒別。
3.3 用商品化的發癬菌瓊脂1 號是一中酪蛋白基礎瓊脂。將生長因子添加與基礎瓊脂培養基中而制備的其他培養基T3,T3 含有硫胺素和肌醇。T4只含有硫胺素,T5 含煙酸。
皮膚癬菌侵入表皮的角質層、毛囊、毛干和羽毛燈角質化結構。病變的進展受皮膚癬菌的毒力和宿主免疫能力的影響。年幼、年老、虛弱和免疫抑制的動物特別易感。可通過接觸受感染的宿主而直接感染,或通過環境中被感染的上皮碎屑而間接感染。具有感染性的節孢子附著在角質化結構上并在6h 內開始發育。輕微外傷如皮膚的輕微擦傷或是節肢動物的叮咬可促進感染的發生。潮濕的皮膚表面和溫暖的環境有利于孢子的萌發。菌絲生長的代謝產物可引起局部的炎癥應答。隨著病變的發展,在病變的中心部位可發現脫毛、組織修復和無活性菌絲。菌絲的生長可導致表皮增生和角化過度。霉菌性毛囊炎后往往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
過強的細胞介導免疫應答的產生與遲發型超敏反應的開始有關,遲發型超敏反應通常可促使皮膚癬菌的清除、病變的消退病對在感染產生局部抵抗力。皮膚癬菌病的免疫是短暫的,如果攻擊劑量較大可能與感染的消除有關系,包括角質層的脫屑率增加、表皮滲透性提高使炎性流體滲透。患病動物可產生抗皮膚癬菌糖蛋白抗原的抗體。持續感染的貓產生強體液免疫應答和弱細胞免疫應答已得到證實。
由于依靠臨床背景對皮膚癬菌病作出診斷往往比較困難,因此實驗室檢查通常是必要的。
5.1 皮膚癬菌往往寄生于特定的宿主,被感染動物的種類可表明該皮膚癬菌是最有可能的病原。
5.2 適用于實驗室檢查的標本包括從病變邊緣部位拔出的毛發、深層的皮膚碎屑,感染腳爪和偽足菌種的活檢材料。將一張大紙鋪開,用干凈的牙刷梳理貓的皮毛,也可以收集到合適的材料。
5.3 用氫氧化鈉處理過的毛發和皮膚碎屑應當在顯微鏡下觀察節孢子。節孢子排列在毛干上是典型的毛外癬菌。
皮膚癬菌病是伴侶動物和農場動物的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疾病。由于皮膚癬菌是人獸共患病,所以患病動物應當謹慎處理。
疣狀毛癬菌是牛癬菌病通常的致病因素。小牛感染最為常見,通常在臉上和眼睛周圍形成特征性病變。小母牛和奶牛的病變可能會出現在頸部和四肢。感染皮膚周圍的卵圓形區域脫毛并有灰白色痂皮。冬天發生感染最為常見,許多動物在這個季節受到感染。
牛皮膚癬菌病通常可以自愈。但個別珍貴動物需要治療。局部用制劑如5%石硫合劑或那他霉素可能是有效的。個別病變可用氟康挫、伊曲康挫或特比萘芬進行治療。疣狀毛癬菌減毒商品化疫苗在歐洲和俄羅斯已被成功地用于控制牛的皮膚癬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