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丕明/四川省綿竹市孝德鎮畜牧獸醫站 618206
隨著全球人口迅速增長,未來幾十年糧食安全將日益受到關注,對動物蛋白的需求預計也將擴大。豬肉產量占全球總蛋白質消耗量的1/4 以上,在過去幾十年中有所增加,現在占所有肉類產量的約35%。對豬肉的需求導致了生產的集約化,農場通常飼養數千只動物,其密度有利于病原體的快速傳播。傳染病通過死亡、生產力損失、貿易限制、市場價值下降以及通常的糧食不安全導致牲畜生產的直接損失。影響豬的地方病和新出現的疾病的持續威脅,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影響人類健康,突出了世界各地豬肉生產的潛在脆弱性。事實上,豬傳染性疾病是豬肉生產和貿易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養豬業的集約化和全球化促成了豬病原體的出現和全球傳播,部分原因是豬、飼料和豬肉產品在地方、國家和國際范圍內的頻繁流動。豬常見細菌病如豬痢疾、布病、沙門菌病和副豬嗜血桿菌病等在豬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因此,對這些疾病及防治方法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細菌病造成的養殖損失。
豬痢疾是一種嚴重的豬出血性腸道疾病,對豬的生產有很大影響,其死亡率和生產性能欠佳、飼料轉化率和增重指數降低造成了重要損失。在世界范圍內豬痢疾發病率為0~40%。豬痢疾短螺旋體是豬痢疾的病原體,該病原主要感染生長期和育肥期的豬出現臨床癥狀,臨床表現從輕度粘液性腹瀉到嚴重出血性腹瀉不等。目前,該病的防治主要通過應用抗生素類藥物,如泰妙菌素、泰樂菌素等。應注意,由于豬痢疾短螺旋體對抗生素已出現耐藥性的存在,因此應注意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合理的應用抗生素,制定適宜的給藥方案。此外,豬痢疾是由病豬之間直接接觸傳染的疾病,應注意對豬群中患痢疾的病豬進行隔離,并對可能傳染豬痢疾短螺旋體的媒介或載體動物如鼠、昆蟲等進行消滅。目前,尚無豬痢疾疫苗可用,因此在該方面進行持續性的研究。此外,在豬痢疾病的治療中,還應注意對患病豬進行對癥治療,嚴重腹瀉的豬應采用輸液的方式補鹽補水,減少日糧中的豆粕含量,也可適當飼喂益生菌。
豬布魯氏菌病是由豬布魯氏菌感染豬引起的一種主要以生殖系統疾病的人畜共患細菌病。豬布魯氏菌病臨床表現主要由兩種,一種是急性的的生殖道性病變,主要由母豬流產和不育,公豬睪丸炎;另一種是慢性感染,以關節炎、生殖障礙為主。豬布魯氏菌病有疫苗可用于防控。豬布魯氏菌的治療主要通過抗生素進行,通常采用兩種藥物聯合用藥的方式,這種方式比單一抗生素治療的效果較好。常用的給藥方案為多西環素聯合利福平使用6 周,也可用四環素聯合鏈霉素代替。目前,在布魯氏菌病的治療中使用其他抗生素或化療藥物的組合,例如氟喹諾酮類或復方新諾明與利福平、強力霉素-鏈霉素和強力霉素-利福平。此外,由于豬布魯氏菌也可感染人發病,因此與感染動物打交道的高危群體,如養殖戶、獸醫或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也可感染該菌,因此,在豬布魯氏菌病的防治過程中防止人感染該菌也是十分重要的。
副豬嗜血桿菌是影響豬的最重要的細菌之一。由這種病原體引起的疾病以多漿膜炎為特征,稱為格氏病。副豬嗜血桿菌存在于所有主要養豬國家,并且仍然是當代豬生產系統中的重要病原體。除了引起疾病外,副豬嗜血菌還經常從健康豬的上呼吸道中分離出來?;几必i嗜血桿菌病的病豬可出現發熱、呼吸障礙和跛行等癥狀,剖檢病變主要以纖維素性心包炎和肺炎為主,也可出現關節炎和腦膜炎。副豬嗜血桿菌已有商品化疫苗,因此,在有該病流行的地區應及時對仔豬和待產母豬接種免疫。在治療豬副豬嗜血桿菌病時,抗生素為主要治療藥物,常用抗生素有硫酸卡那霉素、土霉素等,但近年的研究發現,臨床分離的副豬嗜血桿菌菌株的耐藥情況十分嚴重,應根據患病豬的治療情況選擇適宜的藥物,有條件的養殖場可提前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篩選藥物從而快速準確的治療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大腸桿菌是一種多種豬疾病的病原體,包括新生兒腹瀉和斷奶后腹瀉,這中疾病是全世界哺乳期和斷奶豬死亡的重要原因。大腸桿菌感染豬可導致仔豬的黃痢、白痢和水腫病,此外,也可導致出現敗血癥、神經癥狀等,但主要以消化道疾病為主。一般來說,在流行病中,由于缺乏被動保護,第一胎母豬的窩可能更多地受到影響。大腸桿菌導致的新生仔豬腹瀉最常見于0~4 日齡的仔豬,斷奶仔豬腹瀉通常在斷奶后2~3 周觀察到,但可以在斷奶后 6~8 周出現。豬腸道大腸桿菌病可能會因死亡率、體重增加減少、治療費用、疫苗接種和飼料補充劑而導致重大經濟損失。預防和控制新生仔豬大腸桿菌病的常用策略應旨在減少環境中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數量。保證豬舍的環境條件和仔豬獲得高免疫水平,通過產乳免疫和母豬接種疫苗來保證母源抗體水平和仔豬獲得的抗體水平,可降低疾病發展的風險。在治療方面,豬大腸桿菌病主要通過抗生素藥物治療,但近年來豬源大腸桿菌致病菌的耐藥情況十分嚴重,許多臨床分離菌株的存在多重耐藥情況。因此,在臨床治療時,仍建議先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進行抗生素藥物的篩選后再用藥,若病情較急的情況下,可應用廣譜抗生素或多種抗生素聯合用藥,但該方法只適用于應急不能長時間大劑量的應用。
豬細菌性疾病是一類對豬養殖業具有較強影響效果的疾病,除上述4 種常見的細菌性疾病外,還有許多細菌性疾病,這里就不在詳細介紹。部分豬細菌病的病原是人畜共患病病原,對人生命健康以及食品衛生安全可造成嚴重的威脅。由于不同地區不同養殖場的飼養和管理方式,氣候溫度濕度條件等因素的不同,豬細菌性疾病的發病率差異較大,因此,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時,應根據養殖場和當地養豬業的細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診斷,并及時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此外,豬細菌性疾病的防控過程中,抗生素藥物占據重要地位,但由于細菌耐藥性導致有時應用抗生素治療豬細菌性疾病的治療效果欠佳,因此應定期對豬致病菌的耐藥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從而指導臨床用藥。部分豬細菌病已有疫苗用于預防接種,但有些病原的疫苗仍未研制出商品疫苗,因此應加快該方面的研究。此外,生物安全防控在豬細菌性疾病的防控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嚴格控制豬場中致病菌的數量,提高豬的免疫水平防止病原菌成功侵入和定植從而引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