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欣星/河北省秦皇島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秦皇島市動物衛生監督) 066001
新城疫(ND)是影響世界家禽生產的重要禽類疾病之一。本病于1926 年首次發現于印尼,隨后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國于1928 年有本病的記載。雞新城疫具有高死亡率、高發病率和傳播迅速的特點,在世界范圍內已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已將其列入確認后需要立即上報的疾病,世界各地對于該病的發生和流行都給予高度的重視。
家禽呼吸道病原體,如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和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均被視為鑒別診斷,根據其臨床表現,很容易與新城疫混淆。事實上,在常規血清學診斷中,一些禽副粘病毒甚至可能與新城疫病毒(NDF)發生交叉反應。因此,快速鑒別新城疫病毒的毒株,并將其與其他與之密切相關的病原體區分開來,從而為疾病控制提供正確的干預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幾種禽類宿主的病原體,新城疫病毒從高致死性到亞臨床性表現出廣泛的毒力。這種毒力譜很大程度上是由病毒和鳥類宿主的基因組成控制的。例如,野生鳥類可以保持高毒力的新城疫病毒,而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疾病癥狀。這種致病性NDV 在健康的野生動物和家禽中發生,不僅構成了巨大的診斷挑戰,而且對家禽養殖業構成了巨大的生物安全威脅。
根據臨床和病理表現,可識別出五種不同形式的NDV。其特點是死亡率和發病率接近100%。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難,腹瀉,皺褶羽毛,匍匐,震顫和癱瘓有關。在死后,可在整個消化道內觀察到潰瘍性出血,特別是在前胃交界處和盲腸扁桃體。壞死灶也可在一些內臟器官,如脾臟、肝臟和腸相關淋巴組織中觀察到。在神經系統中,除血管周圍袖帶外,即使在死亡有神經癥狀的鳥類中,也沒有觀察到神經損害。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HO)稱,ND 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影響全球250多種禽類。在這方面,許多自由放養的水禽被認為是的潛在載體。1946 年,在美國和墨西哥首次發現NDV 強毒株后,野生候鳥和白鸛被發現對強毒株NDV 敏感。這類間接證據顯示,野鳥對家禽有潛在的病毒和傳播的方式。不僅是候鳥,一些圈養鳥類似乎也是NDV 的天然宿主和易感宿主。鴿子、孔雀、野雞、鴨和鵝已報告NDV 發病。
精神尚可,食欲稍減,呈零星死亡(不超過2% )適用于各日齡的雞群。急救干擾素飲水,1 瓶50ml,集中2h 飲完,飲2~3d。突然發病,急型死亡,適合于各日齡雞群。一針靈(1ml/kg )+干擾素(2000 羽/ 支)+頭孢先鋒(1mg/kg 體重),1 天1 針1 針有效控制死亡,一個療程3d。發病數量最多,有典型癥狀和發病過程。死亡率達90%以上。新城疫卵黃抗體-高免瘟抗(0.3ml-1ml/只)+干擾素(藍色凍干塊2000 羽支)+頭孢先鋒(2000 羽/套),頸背部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一針可迅速控制死亡。
在盡量減少病原體進出家禽設施方面,嚴格的生物安全屏障對于控制禽類疾病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即使有了良好的生物安保做法,仍然需要接種疫苗,以最有效地保護禽類免受ND 等經濟破壞性疾病的侵害。因此,有效的家禽疾病控制方案需要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疫苗接種方案相結合。ND 疫苗接種策略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傳統方法是在20 世紀40 年代發展起來的,也有新近出現的基于重組DNA 技術的方法。
ND 疫苗分為活疫苗和滅活疫苗2類,活疫苗接種后,機體內會產生疫苗毒,刺激機體產生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局部粘膜免疫。滅活疫苗接種后無病毒增殖,在體內靠接受的既定抗原量刺激產生體液免疫。疫苗在預防病毒復制方面的困難可歸鑒定為抗原差異。抗原差異的影響很可能會增加病毒在農場和周圍環境中的循環,從而使疫苗接種不足或免疫受到抑制的動物容易感染疾病。
流行國家的新城疫預防和控制戰略需要改進。理想情況下,這些措施應包括撲殺、積極監測、改進生物安保和嚴格的疫苗接種方案。任何戰略都需要有確保嚴格遵守政策和程序的措施,其中包括對受感染動物的行動和處置進行適當的記錄保存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