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彬 馬輝 閉經泉 張洪濤
1.黑龍江省北安農墾犇鑫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 164021
2.黑龍江省紅興隆農墾友誼農場畜牧獸醫科 155899
3.黑龍江省北安農墾瀚績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 161431
4.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150038
犢牛副傷寒主要是由沙門氏菌感染而引起的一類傳染性疾病,又被稱為犢牛沙門氏菌病,成年牛發生較少,致死率也較低,但對新生犢牛的發病致死率較高。隨著養牛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犢牛副傷寒病的發生也在不斷的增加,給養牛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不斷降低著生產效率。因此,需要引起從業人員的關注,了解該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施診斷法和防治措施,將副傷寒病對養牛業造成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部分養殖場在犢牛養殖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減少犢牛的初乳采食時間,造成犢牛初乳采食量不足,出現嚴重饑餓等現象的出現,犢牛機體免疫能力嚴重降低。養殖場若不具備一個良好的糞污處理條件,便會出現牛糞大量堆積,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導致犢牛出現副傷寒病等現象。在飼料添加時,切不可為了降低成本,減少精料的數量,確保犢牛采食到足夠的營養,滿足自身的需求。該病發生還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主要在7~8 月,在高溫高潮濕地區發病率更高,該病一經發生,通常呈地方暴發性感染。
2.1 病原學犢牛副傷寒病主要是由沙門氏菌桿菌引起的一類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主要由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等引起犢牛發病。沙門氏菌屬于革蘭氏陰性菌,有鞭毛,可自由運動,可以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該病原具有較強的存活能力,在外界能夠生存長達幾周至幾個月時間,對于惡劣環境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等。
2.2 傳染源與傳播途徑該病主要通過病牛、隱性帶菌牛及患病牛為主要傳播源,該病還可以通過病牛的糞污、被污染的水源和飼料進行傳間接感染健康犢牛,病菌可以通過帶病動物的消化道、呼吸道進行傳播。該病還可以通過生產上攜帶病菌老鼠、吸血昆蟲如蚊子、蒼蠅等進行傳播。
2.3 發病特點該病在全國各地皆有發生,對犢牛危害較大且在傳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在潮濕多雨、高海拔等地區病菌更容易繁殖,病菌可長時間存在于病牛消化道、淋巴組織中。動物出現不良應激或發病時,導致機體免疫力迅速下降,使得病菌在體內大量繁殖,可再次引起感染,該病菌該病原對一月齡左右的犢牛最易感染,且危害較大。
在臨床上主要以犢牛患病最為嚴重,犢牛患病初期表現出采食停止,精神沉郁。體溫不斷升高,上升至41℃,臥地不起,嚴重情況下,伴隨腹瀉發生。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腹瀉不斷嚴重,排出稀稠水樣狀糞便且糞便中帶有明顯的腥臭味,若不及時進行救治。在發病后期,病牛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牛日漸消瘦,四肢出現腫脹。
根據研究發現,病原實驗室檢查方法主要以分離培養法、熒光抗體法和分子生物學法。
4.1 分離培養法根據董海鵬的研究發現:在無菌條件下取出病死犢牛的肝臟、脾臟等切片樣品劃線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在37℃恒溫下進行24~48h 培養。取出觀察培養基,在培養基上出現圓形紅色小菌落直徑為1.5~2.0mm,邊緣光滑且整齊。隨后挑取單個菌落制成涂片,經過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革蘭氏陰性菌,長1.5~3.0μm,且不會形成芽孢,即可確診沙門氏菌。
4.2 熒光抗體法病菌經過真菌培養后,使用熒光抗體進行間接染色,根據染色結果判斷是否感染沙門氏菌。
4.3 分子生物學法通過對病牛病料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擴增,如擴增成功即可確診感染。
5.1 科學有效的飼養管理在犢牛飼養管理過程中,要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生產環境。副傷寒病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在7~8 月發病率較高,該月份屬于高溫高濕季節,因此。在生產上,在該季節使用人工降溫、科學除濕等方法,為犢牛生產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做好妊娠母牛的飼養管理,確保飼料和飲水的清潔衛生,適時地對牛舍進行消毒,防止妊娠母牛感染病菌,通過分娩傳給新生犢牛,造成犢牛繼發性感染。定期對牛舍進行消毒處理,確保牛舍的空氣流通,保證濕度溫度的適宜,切乎過度潮濕而引起細菌繁殖對。
5.2 吃足初乳,提高被動免疫能力確保犢牛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內吃足初乳,能夠提高犢牛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對于發生傷寒病的犢牛進行實驗室診斷,在確診后需要及時進行隔離,代王保育舍進行單獨思維。及時治療,確保減少經濟損失,對于發病較嚴重的犢牛,需要及時進行撲殺,防止病情的不斷傳播,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5.3 接種疫苗,預防疾病通過疫苗接種能夠有效防止犢牛副傷寒病的發生,根據趙春生的研究表明:通過注射滅活菌苗,有效預防犢牛副傷寒病的發生。1 歲以下的犢牛肌肉注射1~2ml,1 歲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ml。對于發生過副傷寒病的犢牛群肌肉注射1~2ml。妊娠母牛在產前的1~2 個月,注射滅活菌苗能有效增加犢牛對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犢牛副傷寒病的發生。
5.4 發病治療由于犢牛副傷寒病屬于人畜共患傳染疾病。因此發現病牛后,需要及時與健康牛進行隔離飼喂,防止疫情的擴散,對病牛舍立刻進行消毒,重新換上干凈的水和飼料,防止沙門氏菌的擴散感染。對已感染副傷寒病的犢牛進行治療。根據切桑卓瑪的研究表明,對于發病癥狀較輕的犢牛,可使用80 萬IU 的青霉素鉀與雙黃連注射液混合肌肉注射,1次/d,連用2d;對于發病癥狀嚴重的犢牛可采用靜脈注射10%的葡萄糖溶液300ml,以達到為犢牛補液的目的,為病牛注射5%的可拉明1 支以達到強心目的。為患病牛灌服20g 溫脾止瀉散以達到改善胃腸功能目的。對于發病嚴重的犢牛,及時給予治療,根據實際情況考察,難以救治,需要及時進行撲殺,減少損失。
犢牛的飼養管理作為養牛生產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必須要認真對待。犢牛的副傷寒病對犢牛產生嚴重惡劣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認真處理。本文主要從副傷寒病對犢牛的危害、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方法以及綜合防治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綜述,希望對養牛業工作人員提供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