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祿/青海省烏蘭縣畜牧獸醫站 817199
牛肺疫的病原體是絲狀霉形體,大多呈球形、革蘭氏染色為陰性,對陽光、高溫、干燥敏感,普通消毒液(2%~3%火堿水、75%酒精等)對其都有非常好消殺作用。病牛的肺臟、胸膜、以及胸腔滲出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均可檢出牛肺疫絲狀霉形體。由此可見本病菌屬于環境性細菌,一旦飼養管理不當或牛群體質下降時,就可以感染病菌引起發病。
在自然環境中牛肺疫主要侵害牛類,各種品種、用途年齡的牛均可發病,但3~7 歲的牛更易被侵害發病,犢牛發病率比較低。世界各地常年都可發病,給養牛業帶來很大損失。病牛和帶菌牛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也能經過消化道和生殖道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冬春季節更易暴發。疫區發病緩慢,多表現為亞急性或慢性,通常呈散發性經過;非疫區常呈暴發性流行。
本病潛伏期多數為2~4 周,短的7d,長的可達數月才可發病。根據病牛發病情況把牛肺疫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
2.1 急性型病牛發病初期體溫升至40~42℃,呼吸加快,前肢張開而立,呈腹式呼吸,鼻孔擴張,鼻翼扇動,有漿液或膿液鼻液,可視粘膜發紺,反芻緩慢或停止。病情嚴重者,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廢絕,尿量少而黃,伸頸而臥,呼吸極度困難,口吐白沫,體溫減低,最好窒息死亡。急性牛肺疫從臨床癥狀明顯出現到死亡病程多為8d 左右。
2.2 亞急性型亞急性牛肺疫臨床癥狀與急性型一樣,只是稍微輕緩點,病程稍長些。病牛初期食欲減退,采食少但常噯氣,生產性能降低,體溫升高,呼吸加快,常伴有濕性短咳。反芻減緩或停止,消化機能紊亂,常見便秘或腹瀉以及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的現象。隨著病情延長,體溫升至41℃左右,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常伸頸垂耳,呆立不動,驅趕時常表現出上坡容易、下坡難。此型病牛死亡率較高,多數不能治愈。
2.3 慢性型本類型牛肺疫大多數是由亞急性型牛肺疫轉化的,病牛體況逐漸消瘦,常伴有干性咳嗽,消化機能紊亂,食欲反復無常,體溫忽高忽低呈不規則微熱,體能下降易疲勞,有的病牛臨床癥狀不明顯但長期攜帶病菌。這種類型的病牛如果加強飼養管理、精心照顧,絕大多數可以逐漸康復痊愈;如果飼養管理粗放、遇到大的應激或過度疲勞,易引起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后果。病程3~5 周,也有出現6 個月以上的。
從本病發病機理可以看出牛肺疫典型病變主要在病牛的肺臟和胸腔等部位,按其發生、發展過程分前、中、后三期進行表述。
3.1 前期主要表現葉性支氣管肺炎,在通氣良好的部位有支氣管肺炎灶,切開呈灰紅色,且有充血或炎性水腫,有的肺小葉間質蓄積淋巴液且淋巴管明顯擴張,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以支氣管分枝為中心分布大量病灶,與肺組織的分界線比較明顯。病變區域與正常區域交界處的小葉間質呈炎癥浸潤,放大鏡下可見成串的蜂窩狀水腫,這是由于淋巴液蓄積和淋巴管擴張引起的。這些病變如果不往嚴重處發展,有的可以被機體自行吸收,但是大部分會引大灶性的肺炎,進而發展到病變中期。
3.2 中期典型病變為漿液性或者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大部分在單側肺部發生病變。病變部位通常在膈葉,肺臟腫大、增厚,尤其在胸膜臟層明顯增厚,切開間質明顯擴張,淋巴管呈蜂窩狀,淋巴管內蓄積大量淋巴液。肺臟實質呈不同時期的肝臟病變,形成大理石狀的變化。由于肺臟血管內形成大量血栓,致使一些組織因貧血發生壞死。有的血管或支氣管周圍呈淺紅色有機變化,這也是牛肺疫的典型病變。有的胸腔內蓄積一定量的黃色渾濁液體,并夾雜著纖維素塊。有的胸膜與肺部發生粘連,胸膜表面附著大量的纖維素物質。
3.3 后期后期病變有兩種,一種是不完全治愈型,病灶內可以看到病變肺臟組織的原有組織結構,紅色的肝變輪廓能夠分辨開來,這就是壞死組織,主要是這些壞死組織還發生液化。這些液化物通常被肉芽組織所吸收,促使局部結締組織增生,進而形成瘢痕。另一種是完全治愈型,肺部病灶均形成瘢痕,個別區域形成鈣化。所以在牛肺疫的后期時,胸腔內一般就不會出現積水,并且胸膜愈合有纖維絨毛生長。
根據牛肺疫疾病的流行病學中的疫區發病緩慢,多表現為亞急性或慢性,通常呈散發性經過等,再結合典型的臨床癥狀和剖解病變,有經驗的獸醫技術人員可以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如果疾病確診需要在實驗室進行血清學和細菌學檢查。臨床方面通常用血清學檢查方法中的補體結合試驗或凝集反應試驗來進行疾病確診,后者雖然操作簡單比較省事,但是因凝集素在體內持續時間短,所以診斷的準確性不如前者更高一些,所以建議采取補體結合試驗來對本病進行確診。
在日常生產中一旦發現牛群有感染牛肺疫病情時,需要立即診斷和進行治療,建議給病牛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按照藥物使用說明來選擇合理的劑量,每天注射1 次,連續注射3d,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也可以使用止咳化痰的中草藥來輔助治療,能夠幫助病牛及時恢復健康。
針對疫區其它的假定健康牛群,需要立即接種菌苗,在免疫接種3 個月后,確定沒有任何疾病的情況下,可以轉成健康群體,如果出現發病征兆時,立即做為陽性牛只進行捕殺或隔離。全部牛群應1 年接種1 次菌苗,連續接種3年,一直沒有發生牛肺疫時,才可以宣布成為非疫區。
對于發病牛群所使用的用具、飼喂器具、設施設備、飼養環境等均需要嚴格消毒處理,建議使用3%的石炭酸或火堿溶液進行徹底消毒,然后空置1~3個月以后才可以供健康牛群使用。病死牛只的尸體需要進行焚燒處理,避免疫病發生蔓延或擴散。
日常管理中需要改善飼養環境、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牛群體質和健康狀況,定期清理環境中的廢棄物質,并進行清洗和消毒,及時殺滅環境中的敏感病菌,減少牛群接觸支原體的機會,降低牛群發生牛肺疫的風險。對于疾病常發地區可以使用藥物或疫苗進行綜合防控,才能逐漸凈化牛群,避免牛群受到支原體的侵擾。
總之,在牛群飼養管理過程中,經常會被牛肺疫疾病多困擾,病牛發病后臨床癥狀和剖解病變都比較典型,管理者可以結合流行病學進行正確診斷。一旦發現牛群發病后需要上報獸醫部門進行封鎖和隔離,逐頭檢查臨床癥狀或做補體結合反應試驗,將癥狀明顯和陽性牛只進行捕殺和隔離飼養,有利于凈化牛群和防止病情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