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麗/內蒙古突泉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37500
小反芻獸疫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該病在家養和野生小反芻動物群體內可廣泛傳播,威脅著非洲、中東和亞洲農民的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小反芻獸疫在世界許多地區首次出現,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目前,疫苗用于控制小反芻獸疫的取得較好的成效,現在應用較多的為減毒疫苗株,在流行地區使用減毒活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小反芻獸疫的傳播蔓延。對于小反芻獸疫的血清學診斷,現市售有具有高特異性和靈敏度的診斷ELISA 檢測試劑盒可用于檢測小反芻獸疫病毒的特異性抗原蛋白的抗體,常用于檢測羊群中的小反芻獸疫病毒的血清陽性率和評估疫苗效果。然而,目前仍存在如何區分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種后的小反芻獸疫病毒血清陽性檢測和方法。為此,標記疫苗是潛在解決方案,可在減少流行地區的小反芻獸疫和未來根除計劃的成功實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綿羊和山羊是小反芻獸疫病毒的主要宿主,有報道駱駝、牛、水牛和豬也可感染小反芻獸疫病毒病發展為亞臨床感染但不能排泄病毒,因此除羊外的其他宿主在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流行病學調查中被認為是不具有重要型。盡管山羊和綿羊是該病毒的主要宿主,但山羊似乎比綿羊更容易感染小反芻獸疫病毒,一些山羊品種被認為比其他品種更易感。據報道,主要生活在半自由放養條件下的各種野生動物物種也可感,因此,亟需研究野生動物在小反芻獸疫流行病學中的確切作用。
受感染的動物可通過呼出氣溶膠或臨床排泄物(淚液、鼻腔、唾液、糞便)將病毒傳播給密切接觸的易感動物。該病毒對溫度敏感,在干燥環境中很容易滅活。從疾病中恢復的感染動物會產生終生保護性免疫,并且目前沒有發現攜帶病毒的無癥狀狀態。然而,病毒可以通過患有輕度癥狀的動物在羊群中傳播,導致疾病暴發,在此期間,低日齡易感羊群與感染動物混合并表現出輕度疾病。其他宿主因素,例如年齡、性別、品種或季節,也可能在疾病發展中起作用。
小反芻獸疫的潛伏期通常為4~6d,但也有時為在3~14d 之間。在疾病的急性期,動物表現出發熱(高達41℃),可持續3~5d,并伴有沉郁、厭食和口鼻干燥。出現水樣的鼻涕和淚液分泌物之后逐漸變成粘液膿性,唾液分泌過多。在口腔中形成的侵蝕性病變可能導致會壞死。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這些壞死病變會隨著舌頭上出現纖維蛋白沉積物。在疾病的后期階段,動物會出現腹瀉和咳嗽,并伴有腹式呼吸困難。最后,動物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體重逐漸減輕和消瘦,最終導致死亡。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在輕度感染中,動物可能會康復,在感染后10~15d 內恢復到感染前的健康狀態。該病的發病率可達到100%,急性疾病的病死率很高。根據病毒株的毒力和感染動物的免疫狀態,上述臨床癥狀和死亡率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小反芻獸疫可隨著淚液、鼻腔和粘膜分泌物的進行定殖復制,并且在感染后4d 就可以在此類排泄物中檢測到該病毒。還通過淋巴器官、呼吸道和胃腸道的組織化學染色觀察到病毒抗原。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小反芻動物瘟疫的發病機制與牛的牛瘟相似,早期感染期間的組織學研究顯示由病毒復制驅動的免疫細胞增殖,類似于其他麻疹病毒引起的增殖。在扁桃體組織和接種部位的淋巴結內觀察到病毒復制的初始部位。臨床癥狀通常在3~4d 后出現,伴有發熱和厭食。感染組織的組織病理學研究顯示,感染后第5~7d,淋巴組織內有大量合胞體。在感染的后期,口腔中會形成侵蝕性病變,也會壞死。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通常在感染后6~8d達到峰值,并可持續長達14d,導致死亡或感染康復。盡管將小反芻獸疫病毒分離株分離成譜系,但感染該病毒毒株的山羊在發病的早期階段在病毒的致病性方面沒有譜系特異性差異。
小反芻獸疫在臨床診斷時可能與其他疾病混淆,如包括藍舌病和傳染性山羊胸膜肺炎。此外該病的診斷也可能很復雜,這可能是由于繼發性細菌感染的結果。因此,除了臨床觀察外,鑒別診斷外,還必須通過實驗室診斷技術進行確認。
目前可用于診斷該疾病的實驗室檢測可分為三類:
(1)檢測病毒或病毒抗原的檢測,如病毒分離、抗原捕獲 ELISA 等。(2)檢測來自病毒的遺傳物質的檢測,如,RT-PCR、實時 PCR、LAMP PCR 等。(3)檢測針對病毒的抗體的那些(例如,病毒中和試驗、競爭性 ELISA、間接ELISA 等。
實驗室診斷的效率會受到所接收樣本的完整性的影響,通常樣品收集和運輸條件的也可對檢測造成影響。病毒中和試驗被認為是診斷該病的“金標準”測試,單著是一種耗時的方法,需要組織培養設施。市售的競爭性ELISA 用于檢測抗體,RT-PCR 包括實時 RT-PCR 通常用于檢測核酸。
在無疫區采取的預防措施包括嚴格限制從疫區進口動物、隔離感染動物,以及對環境器材進行消毒和限制動物活動,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可以使用市售的減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這些疫苗會引發保護性免疫,該疫苗已被證明在接種后至少3 年內有效。當前的疫苗接種計劃要求至少每三年對易感動物進行免疫接種。建議對4~6月大動物接種疫苗。這是疾病控制計劃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將未接種疫苗的動物引入潛在易感動物群體會導致小反芻獸疫病毒進入養殖場,并可能導致疫病爆發。目前可用的疫苗需要維持冷鏈,以維持有效的的病毒滴度確保動物在疫苗接種產生足夠所需的血清學反應。
小反芻獸疫已成為小型反芻動物養殖發展和可持續性的重大障礙。牛瘟的成功根除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并根據牛瘟根除的成功經驗將小反芻獸疫作為全球根除動物疫病的目標之一。目前可用于保護小型反芻動物免受病毒侵害的疫苗能滿足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根除計劃,但毫無疑問,疫苗的改進將降低與控制相關的成本,從而更容易在資源有限的地區實現根除。目前對小反芻獸疫的發病機制和病毒毒力機制的理解需要進一步擴展,這將對小反芻獸疫病毒的知識產生影響,并對其他相關病毒的研究同樣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