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李冰/山東省樂陵市畜牧業發展中心 253600
羊的養殖經常會出現細菌性疾病,如果突然發病,會導致養殖的經濟性損失與經濟收益。根據養殖經驗,發現細菌性疾病的傳播快,養殖戶在發現疾病后必須馬上分析原因,及時采取對策予以治療,并且做好細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以免細菌性疾病快速傳播導致影響范圍擴大,從而出現經濟損失。所以,作為養殖人員,不僅要認識、了解細菌性疾病,還要做好前期預防、后期治療,在細菌性疾病的防治上積累經驗,帶動我國養殖業快速發展。
1.1 肉毒梭菌中毒癥肉毒梭菌中毒癥在羊的養殖中,屬于常見細菌性疾病,一旦發病散發非常快,會對羊運動神經帶來直接影響,隨之出現運動神經麻痹的現象,進食、活動消極,如果癥狀嚴重還會出現死亡的現象。對于肉毒梭菌中毒癥的防治,養殖人員要嚴格管理飼料,一般情況下飼料不能有腐爛草料摻入其中,每日定期清理養殖區,及時打掃養殖區內腐爛尸體、糞便等,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如果養殖區內有懷孕的羊,養殖人員要重點保護,保證每日所需的磷、鈣等元素,提高免疫力。若羊群已經有感染肉毒梭菌中毒癥的現象,必須要馬上組織接種,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同時,也可以快速治療,避免病情擴散。
1.2 沙門氏菌病沙門氏菌病的發病原因為沙門氏桿菌感染,與肉毒梭菌中毒癥相同具有較強的散發性,羊群感染之后還會出現腸炎與敗血癥等問題。沙門氏菌病一般以羊羔最為常見,發病初期會出現發燒、腹瀉、體質虛弱等癥狀。防治沙門氏菌病,同樣要做好飼料管理,飲水、飼料必須保證清潔度,發現染病現象后應該馬上組織疾病防護。另外,羊群還需要接受定期抗生素接種,例如土霉素、氯霉素,使羊群產生對沙門氏菌病的抵抗力。
1.3 羊梭菌性疾病羊的養殖過程中出現羊梭菌性疾病,會在羊群中帶來嚴重的影響,例如羊腸毒血癥、羊黑疫。羊梭菌性疾病一旦發病,通常顯示為急性,加上發病較快,增加了防治難度,死亡率高。正因為防治羊梭菌性疾病的難度大,所以治療不及時導致死亡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所以,養殖人員在發現癥狀之后,必須馬上隔離病羊,分析病因之后快速尋找對應的治療方案。養殖期間定期組織羊群預防接種,一般為羊三聯苗,可以起到降低羊梭菌性疾病發病率的作用。
1.4 羊鏈球菌病羊鏈球菌病的發病對象以綿羊為主,如果養殖區沒有及時做好消毒,或是環境濕度過高,便會導致羊鏈球菌病,出現咽喉腫痛與膽囊腫大癥狀。當發病之后,病羊的體溫上升,伴隨呼吸困難、抽搐等其他癥狀。若養殖人員發現羊鏈球菌病感染,必須馬上隔離感染的病羊,所在養殖區還要徹底消毒,及時安排檢疫,約30d 后再次徹底消毒,方可解除對應養殖區的隔離限制。
1.5 巴氏桿菌病一般巴氏桿菌病的發病癥狀存在明顯差異,根據這一點也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肺炎型巴氏桿菌病、浮腫型巴氏桿菌病、敗血癥型巴氏桿菌病。如果羊群感染肺炎型,會出現呼吸困難與咳嗽的癥狀;浮腫型巴氏桿菌病會使病羊舌頭、咽喉部位發炎;敗血癥型巴氏桿菌病感染之后,直接出現精神不振、進食不佳的癥狀。通常巴氏桿菌病會有一段潛伏期,所以要將重點放在羊群細菌性疾病防治上,降低發病率。如果發現感染巴氏桿菌病疾病的羊,及時做好藥物治療,治療藥物以鏈霉素、青霉素、慶大霉素等為主。
1.6 大腸桿菌病羊的腸道中包括大腸桿菌,這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菌群,常規條件不會致病,但是羊的抵抗力一旦降低,大腸桿菌生成大量毒素,從而引發大腸桿菌病。一般大腸桿菌病在幼齡羊比較常見,偶爾發生在成年羊中,而且臨床癥狀不是非常顯著,如果養殖人員經驗不足或者沒有關注,便會將其忽視。幼齡羊患大腸桿菌病之后,可能會感染急性敗血癥、腹瀉。一旦感染急性敗血癥,病羊的體溫突然上升至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如果癥狀嚴重還會出現食欲廢絕現象。病情后期發展會伴隨腹瀉,糞便顏色為淡黃色、有明顯的腥臭味,而且糞便較稀,有個別凝乳塊,顏色為灰白色。個別病羊的糞便甚至還會有血塊、氣泡等。部分病羊在發病之后,會有腹痛癥狀,隨之發出呻吟、神經性疾病。一旦病羊繼發肺炎,那么便會在3~4d 左右死亡。
防治大腸桿菌病,養殖人員可以選擇敏感性抗生素,同時進行補液,以免羊的腸道載膜出現損傷。常用的敏感性抗生素包括環丙沙星、慶大霉素、新霉素。例如服用慶大霉素,服用劑量以2mg/kg 為主,每日服用2 次,需要連續3d。如果選擇服用環丙沙星,服用劑量為10mg/kg,每日只需服用1 次,連續服用3d。治療大腸桿菌病的過程中,病羊必須及時補液,以免出現酸中毒現象。每日上午進行靜脈注射,混合濃度為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液,容量為1000ml,下午需要進行5%碳酸氫鈉注射,容量為200ml,每日僅需注射l 次,持續注射3d 即可。以免治療過程中出現病羊胃腸道載膜損傷的現象,養殖人員在注射的同時還需要將硝酸秘10g、活性炭20g、自陶土50g 混合之后服用,每日2 次,需要持續服用3d 方可起效。
為了降低大腸桿菌病在羊群中的發病率,養殖過程中需要強化飼養管理,羊在剛出生時以母乳為主,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加免疫抗體。飼養過程中定期清理養殖基地,每日定時清理糞便、墊草等,徹底消毒,杜絕細菌病毒的大量滋生。犢羊開始哺乳之前還需要消毒母畜乳房,0.1%高錳酸鉀溶液可以有效杜絕細菌入侵,降低犢羊巴氏桿菌病的發病率。
羊的養殖發生細菌性疾病,必須要及時做好預防與治療,根據不同的季節調整草料用量,夏、秋兩季每天喂養3次,冬、春季節可調整為每天2 次,其間還要應用復合飼料,羊的喂養結束后及時補充適量水分。在喂養這一方面需要喂養定量的青草,保持維生素供給。基于當前農業養殖行業的發展,羊養殖占據很大比例,在這一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經驗。逐漸向現代化養殖轉型期間,以往采用的養殖技術與方法也需要及時創新,才滿足養殖的新需求。所以,作為養殖戶務必要采用科學先進的技術,防治細菌性疾病。根據細菌性疾病發病急與傳播快的特征,逐漸完善該疾病的防治制度,避免發病后感染同一圈舍的羊。那么作為養殖戶,務必要熟悉細菌性疾病,科學掌握防治方法,有效控制病情蔓延、惡化,避免因細菌性疾病導致的經濟損失。
綜上所述,羊的養殖中需要重點防治細菌性疾病,從養殖環境、喂養等方面著手,一旦發現感染疾病現象,養殖人員應該馬上采取措施,避免出現疾病擴散與蔓延。日常養殖要提高羊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細菌性疾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