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兵
(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重慶 400010)
更年期綜合征發于絕經期前后的女性,以情緒不穩、喜怒悲傷陰晴不定為主癥,《金匱·婦人雜病》描述“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如神靈所作……”筆者用耳穴針刺及貼壓治療更年期綜合征取得滿意效果,總結如下。
共42例,均為門診患者,年齡44~58歲,病程1個月~3年。
臨床表現:①血管系統癥狀有陣發性潮熱,常從胸部開始,涌向頸部、頭部,使面部發紅,持續數秒至數分鐘,隨之出汗,時而寒戰,伴有心悸、氣短、頭暈、手足發涼、麻木、血壓波動等。②精神神經癥狀有情緒不穩定,容易激動、煩躁、多疑,或抑郁、不安、好哭、失眠、記憶力減退,有時感覺過敏或感覺異常,如皮膚麻木,蟻走感,可有關節痛、頭痛。③生殖系統癥狀有月經紊亂,周期延長,經量減少,或周期縮短、經量增多,或出現絕經期功血、閉經以至絕經。外陰、陰道萎縮,分泌物減少,陰道皺襞展平、干澀,子宮萎縮、盆底松弛而陰道壁膨出、子宮脫垂,尿道括約肌松弛而致尿失禁,性欲減退。④物質代謝障礙表現為膽固醇升高、動脈粥樣硬化、發胖,可有血糖升高、水腫、骨質疏松等[1]。
中醫辨證分型:①腎陰不足:失眠多夢、頭暈耳鳴、潮熱汗出、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疼痛、月經先期而至,或先后不定期,經色鮮紅、口舌干燥,小便黃色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而數。②腎陽虛衰:面色晦暗無華、精神萎靡不振、自覺形寒肢體冷或冷痛、腰膝冷痛、食欲不振、腹部脹滿、大便溏薄、經行量多或崩漏暴下、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③特色診斷之耳廓變化:腎、內分泌、有皺褶,色暗紅。內生殖區器、內分泌區觸之稍粗隆起,質軟或不平。伴隨睡眠不好的可能出現心區發亮、心區皮膚出現凹陷或者褶皺,伴頭昏頭痛的在枕、顳、額部有隆起或出現暗紅色變化。
主穴取子宮、皮質下、卵巢、內分泌、腎、脾、胃。配穴取心悸失眠者加心、神門、神經衰弱點、睡眠深沉穴,煩燥易怒加肝和肝陽,烘熱汗出、五心煩熱加交感,病情嚴重并出現精神異常者加耳尖或者肝陽。
病情短或急者可加用耳尖或肝陽放血,若病久陰陽并虛者則以毫針剌耳穴和耳穴壓丸處理。①毫針剌耳穴: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取單側耳穴,每次取3~4穴,交替使用,每次留針20~30min,注意針刺耳穴時的進針方向,不要強求得氣感,如果患者針感不強可以調整進針方向,切不可刺穿耳廓;②耳穴壓丸:取沒有針刺的那一側耳穴,每次取主穴,根據伴隨癥加用配穴,耳穴壓丸后囑患者自行按摩壓丸的耳穴,每天3次,每次3~5min,力度以有感覺并自已能接受為度。
毫針剌耳穴每天1次,每次取3~4穴,交替使用,耳壓丸法每周1次,取針刺對側耳穴。1周后針剌耳穴和壓豆耳穴對換。治療2個療程。
顯效:神經系統臨床癥狀消失,治療后隨訪半個月病情未復發。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偶發情緒異常,治療后隨訪半個月存在復發情況。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痊愈10例(23.8%),顯效20例(47.6%),好轉8例(19.0%),無效4例(9.5%),總有效率92.2%。
吳某,女,48歲。因月經期紊亂、周身酸痛乏力半年就診。近月經期紊亂、腰酸乏力,周身不適,潮熱汗出、性情急燥、喜歡遷怒于他人,頭暈、失眠、納呆、經常便秘,曾在三甲西醫院求治效不顯。癥見失眠多夢,頭暈耳鳴,潮熱汗出,五心煩熱,情緒焦燥,腰膝酸軟疼痛,月經先后不定期,經色鮮紅、口舌干燥,小便黃色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而數。診為腎陰不足之臟躁。取子宮、皮質下、卵巢、內分泌、腎、心、神門、神經衰弱點、交感。左耳每天針1次、右耳采用壓丸(7天1次)。7次為一療程。第1次即見效,癥狀減輕,第2療程兩耳治法對換,3個療程后癥狀消失。
經斷前后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沖任虛衰,臟腑功能失調,機體失于平衡協調而致。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謂“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病機的關鍵在于腎陰不足或腎陽虛衰,治療當滋補肝腎、平肝潛陽、交通心腎或溫腎壯陽、補腎腱脾。耳穴子宮與卵巢屬相應部位取穴,可調節卵巢功能,緩解因年老卵巢功能衰退所引起的各種紊亂;耳穴內分泌可調節內分泌的功能,減少因月經周期紊亂所出現的不適癥狀;交感能調節植物神經功能,而止汗除煩熱;神門能安神治不寐;肝與腎相配,可達滋水涵木而止煩燥易怒;心腎相配可交通心腎,使水火相濟,陰陽平衡[3]。筆者在臟躁的各型中醫病癥中取耳穴脾、胃,調和脾胃。部分患者會出現便秘,應慎用耳穴神門,因為神門有抑制胃腸臑動的作用,反而加重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