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玉,胡錫元
(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湖北 武漢 430014)
筆者用局部圍刺法配合艾箱灸八髎穴治愈肩部局限性神經性皮炎1例效果較好,介紹如下。
張某,女,53歲,2019年3月28日初診。左側肩部皮膚增厚伴劇烈瘙癢28年余,門診診斷為神經性皮炎,曾多方治療未見明顯好轉,平素主要用復方醋酸曲安奈德軟膏在皮損局部外擦、樟腦乳膏在癢時局部外擦止癢。現左側頸肩交界處有一橢圓形、約2cm×6cm淡紅色丘疹,表面濕潤,中間有一處約2cm長的裂口,裂口滲血已結痂。皮損局部劇烈瘙癢不適,反復發作,寐差,舌紅苔薄黃,脈弦細。中醫診斷為頑癬,證為陰虛血燥證,治療予以養血祛風、滋陰潤燥。用0.19mm×10mm的針灸針在皮損邊緣圍刺,針刺深度為10mm,針后每隔10min連續輕拍左肩部3次,行震顫法行針。另用0.25mm×40mm針灸針,針刺雙側曲池、委中、三陰交穴,針刺深度為30mm,用提插法行針,每次針刺均留針40min。針刺后用240mm×185mm×150mm艾灸箱艾灸八髎穴。2019年3月28日至2019年5月31日期間,每天行針刺及艾灸治療1次,每周連續治療5次,休息兩天。經過44次治療,皮損處劇烈瘙癢消失,病變局部皮膚已完全恢復平整、光滑,只遺留有少許色素沉著。隨訪18個月,病情未復發。
討論:神經性皮炎是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以皮膚肥厚、皮溝加深、苔蘚樣改變和陣發性劇烈瘙癢為特征[1]。屬中醫“牛皮廯”、“頑廯”范疇。神經性皮炎皮損局部大小不一,主要好發部位在頸項部、眼瞼、腰骶、四肢伸側等部位[2],先出現瘙癢癥狀,反復搔抓后逐漸融合成片,漸形成苔蘚樣病變。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確,普遍認為與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功能的障礙有關[3],精神因素被認為是主要的誘因。目前,激素外用治療仍是首選,激素外擦后能迅速減輕炎性反應和瘙癢,緩解癥狀,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藥物,然而一旦停藥癥狀會重新出現,因此需要長期用藥,但是長期應用激素會產生依賴性,產生不良反應。
本例病變部位為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三經之交匯處,根據“經脈所過,病變所至”的理論,以及《靈樞·經脈》所言:“是動則病。”為陽經病變所致。
皮部刺激法通過刺激局部皮膚促進皮膚表面氣血運行,以此激發經絡臟腑功能,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止痛止癢之效。皮損局部圍刺及八髎穴處艾箱灸的治法即屬于皮部刺激法,圍刺疏通局部所屬的經絡,艾箱灸八髎穴處,不僅溫通八髎穴所屬的足太陽膀胱經,還可推動腰骶部正中的陽脈之海-督脈的經絡氣血運行。因此,針刺結合艾灸治療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