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范藝繽(指導)
(1.川北醫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系2020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醫學院附屬南充市中醫醫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手術是治療肛腸疾病的重要手段,而疼痛是痔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研究表明,術后早期中、重度疼痛占65%,故緩解痔術后疼痛已成為臨床亟需解決的問題[1]。現將中醫治療痔術后疼痛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祖國傳統醫學對疼痛的認識源遠流長,在長期的實踐中,不僅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同時還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診療手段。手術損傷可能會引起邪犯經絡、正氣受損,患者心神亦會受到影響,基于中醫理論將疼痛的病、機、證、治已闡明清楚[2]。
現代醫學認為疼痛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肛管齒線以下部分被對痛覺非常敏感的體神經支配,同時又易受其它因素的刺激。痔的治療在保守治療無效后常常采取手術方式,手術會使局部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損傷;術后易發生肛周水腫、局部感染和便秘等并發癥,從而加劇疼痛的產生;術后會在肛門內填塞油紗,常常使肛門括約肌處于痙攣性收縮狀態,而發生疼痛;傷口恢復過程中疤痕亦會壓迫神經。都會引起疼痛[3]。
袁偉超等[4]用加味芍藥甘草湯(金銀花、白芍、延胡索、白花蛇舌草、黃柏、秦艽、蒼術、川牛膝、桃仁、陳皮、甘草)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78例,對照組予以西藥常規治療,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94.9%)明顯高于對照組(82.1%),并且加味芍藥甘草湯降低血清PS、PGE2的水平。黃河等[5]將60例混合痔術后肛門局部疼痛和水腫患者平分兩組以常規處理,然后用促愈湯(生黃芪、太子參、焦白術、黃柏、炙甘草)治療的30例作為治療組,結果治療組術后72h、7d疼痛和水腫較對照組改善更好(P<0.05)。李哲偉等[6]將混合痔術后9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普濟痔瘡栓治療)和治療組(普濟痔瘡栓加止痛如神湯治療),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89.80%)高于對照組(63.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鎮痛方劑多為經典方加減或自擬方構成,中藥如甘草、甘遂等鎮痛作用顯著[7-9]。
耳穴壓丸。邸英蓮等[10]將120例混合痔術后中重度疼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口服藥物曲馬多)和觀察組(耳穴埋豆),結果干預30min、6h后觀察組鎮痛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具有操作簡便、無不良反應、鎮痛時間長的優點。陳云生等[11]將224例行外切內扎術的混合痔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常規治療加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和對照組(常規治療),結果治療組止痛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鄧得平等[12]在常規心理護理及口服洛索洛芬鈉片止痛的基礎上給予單耳耳穴壓豆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60例亦取得良好療效。
穴位埋線。李莉等[13]將90例混合痔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長強穴一次性埋線)和對照組(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結果治療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且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排尿困難、傷口水腫)的發生率。聞永等[14]用電針與穴位埋線聯合(取穴均為長強、承山)治療混合痔術后疼痛120例獲得很好的效果。
中藥熏洗。鄧嘉秋等[15]將120例混合痔術后患者分為空白對照組(30例)和治療組(小劑量治療組、中劑量治療組、大劑量治療組各30例),結果14天后,3組中藥熏洗治療組與空白對照組比較疼痛評分更低,且以中劑量治療組療效最優(P<0.05)。鄭祖艷等[16]用撳針二白穴結合中藥熏洗(黃柏、蒲公英、花椒、白鮮皮、白芷、赤芍、芒硝、大黃、苦參、石榴皮、當歸、車前子、乳香)治療40例,對照組用西醫常規換藥及高錳酸鉀坐浴,結果總有效率對照組(82.5%)明顯低于治療組(9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針灸療法。龍慶等[17]對80例行外剝內扎術的混合痔患者進行不同頻次的電針治療,發現電針能有效緩解術后肛門疼痛,尤以電針頻次每日2次的鎮痛作用更佳。章淑萍等[18]將100例行外剝內扎的痔患者分為對照組(布比卡因鎮痛)和觀察組(針灸聯合布比卡因鎮痛),發現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鎮痛效果優于對照組。權隆芳等[19]將210例行肛腸病痔手術的患者均分為A組(單純針刺療法)、B組(口服鹽酸曲馬多緩釋片)、C組(口服洛索洛芬鈉片),A組術后鎮痛及其并發癥創緣水腫、尿潴留改善效果更好。
王紅艷等[20]110例PPH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兩組均常規西藥補液、抗炎、止痛等對癥治療,觀察組予中藥熏洗(五倍子,蒲公英、地榆、當歸、白芷、沒藥、仙鶴草、紫花地丁、徐長卿、墨旱蓮)、針刺(二白、長強、承山、內關、足三里穴)及耳穴貼壓。結果氨酚雙氫可待因片使用量觀察組為(8.62±2.11)片、對照組為(12.37±2.53)片,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鮑云生等[21]將112例混合痔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用混合痔外剝內扎手術,觀察組加用中藥內服外用。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96.43%、對照組83.9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治療痔術后疼痛具有“簡、驗、便、廉”的優點,如何將中醫特色診療手段與現代醫學優勢相結合,規范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達到明確病因,靶向治療,是邁向無痛病房的重要一步。隨著醫學的深入發展,不斷結合中西醫的優勢,一定能更好地預防和治療術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