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利,田豐瑋,唐成林
(1.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重慶 400016;2.重慶市中醫院針灸科,重慶 400021;3.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重慶 400016)
經筋系統作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應用中卻常常被忽視。經筋病作為骨科、針灸科、康復科的常見多發性疾病,對于經筋病筋結治療至關重要。現將經筋病及內科病筋結的針刺治療的臨床應用概述如下。
經筋理論作為經絡系統的一部分,相對于經脈理論發展較緩慢,但隨著運動及神經系統類疾病的增多,經筋療法的療效優勢才逐漸受到重視。“經筋”首見于《靈樞·經筋篇》,記載經筋療法主要包括燔針劫刺、焠刺、按摩和導引等。“經”有直行主干之意;“筋”是以十二經脈為綱,以結、聚、散、絡的形式聯絡在骨的周圍[1]。《靈樞》指出經筋病變的病理基礎“橫絡”,即筋結病灶點,認為直接作用于經筋病變局部治療效果更好。
筋結來源于經筋理論體系,被看作是纖維組織經過長期反復的勞損形成的,中醫認為筋結的產生與氣血的運行輸布密切相關。通常發生在受力最明顯的位置,多位于骨骼肌、肌腱、韌帶的的起點、止點或肌腹處。針對筋結的治療一方面從整體上調節機體的陰陽氣血;另一方面通過分離局部筋結粘連,解除肌肉緊張、痙攣。
臨床上常采用三棱針、長圓針、針刀、電針、鈹針、揉針等針具,治療方式各有所長。王剛、楊仁通等[2-3]研究發現三棱針治療筋結具有更好的遠期療效,更有利于后期周圍組織的再生修護。薛立功首創長圓針,提出以“解結”針法治療筋結[4]。針刀有效減少手術治療創傷的同時,加快了癥狀的緩解。秦偉凱等[5]研究發現針刀治療筋結點可緩解髕股關節炎病變的肌肉和筋膜組織結構的緊張,平衡髕股關節的股四頭肌生物應力,降低膝關節局部失代償引發的損傷。脈沖治療儀是針刺治療最常用的輔助工具。盛國濱等[6]比較電針及傳統針刺筋結點治療中風后肘關節痙攣,發現電針組有效率更高。鈹針通過對緊張、痙攣肌肉筋膜進行線性切割,充分減輕其內部的張力,有利于筋結點炎性滲出物質的釋放和吸收。張志偉等[7]運用鈹針和普通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臀部筋結病變,通過可視化B超觀察治療前后筋結點的組織形態學改變及炎性反應情況,客觀地反映出鈹針具有更好的減張減壓作用。揉針隨著針尖的來回旋轉運動松解病灶,從而宣暢經絡氣血,調整局部失代償狀態,維持整體筋骨關節動態平衡。單莉杰等[8]以揉針為治療手段,以VAS疼痛評分評估療效,總有效率93.75%。
尿失禁以壓力性尿失禁最為常見,與盆底肌、骨盆內筋膜結構、支撐的功能性韌帶及神經等組織結構密切相關,常見于妊娠期及圍絕經期婦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性生活[9-10]。研究發現,通過針刺筋結治療壓力性尿失禁能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11]。
中醫認為痛經的病因其內在于肝腎心脾失調,外因為寒濕凝滯,病機核心是局部氣滯血瘀[12]。左常波研究發現痛經患者的筋結分布于肝經、腎經以及膀胱經,提出“調氣-調血-調經筋”的治療思路,刺血調血目的在于祛瘀,解結針法以調經筋,微針調氣以達到治神的作用,局部氣血經絡通暢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13]。
焦慮癥、抑郁癥及睡眠障礙呈現發病率增高、發病年齡降低的趨勢,是當前臨床的研究熱點。研究認為,抑郁癥與遺傳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由于大腦神經調節及激素代謝的差異,女性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14-15],治療以抗焦慮、抗抑郁及鎮靜類化學合成藥為主,其藥物引發的神經、心血管及其他副作用不容小覷,故針灸等外治法尤為關鍵。郁病筋結分布在足少陽膽經,運用針灸結合方法,以筋結為靶點,同時可配合心理疏導,最終可達到疏肝利膽、暢通三焦的作用。“三調”針法運用于治療原發性失眠同樣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針對筋結病灶點進行處理,不僅能有效調節腦部氣血的運行、濡養,同時可加強協調整體氣機的升降。
隨著針灸學的不斷發展,經筋理論逐漸受到重視并運用于臨床,基于經筋理論的研究,人們發現筋結是治療疾病的關鍵治療靶點,針刺筋結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能更好地減輕局部病灶壓力、解除局部組織結構卡壓。目前針刺筋結治療疾病的研究內容較少,研究方式欠成熟,對于拓展針刺治療的臨床思維體系和科研方向將是經筋理論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