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按照慣例,每年年底都會做年終盤點,回顧這一年發生的國際大事,分析這些事對未來有何影響。最近幾年的盤點,總有這樣的感覺——每一年都像是轉折點。
的確,世界已回不到過去,未來走向又很難看清。這一代人見證“歷史事件”的頻率,已遠超冷戰結束以來的任何時期。世界政治被按下了快進鍵,在不確定性緩解之前,這種狀態不太可能消失。因為,世界主要大國,都在以未曾有過的力道發力。而著力點,既有內部治理,也有對外關系。
歷史是合力作用的結果,未來也是。任何一件發生的“大事”,都與過去有關聯,并在“映射”未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此刻”與未來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加緊密。比如,世界主要大國的重大決策、主動布局和危機應對,以及它們之間的互動,都會給“未來”打下深深的烙印。
而“快進”的客觀效果,就是此刻即未來。這倒不是說明天將是今天的重復,而是指相關方都意識到了世界在快進,都在發力搶占未來的高地。英國脫歐后的歐盟,在力爭確保自己成為世界的“一極”。政權更迭后的日本,繼續在中美之間艱難地“平衡”。
相比來說,美國是一面特殊的棱鏡。2021年的美國,絕對是“大事”的集散地。如果要從中找出能“載入歷史”,也能“映射”未來的事件,絕非難事。年初的1月6日,美國爆發“國會山之亂”,還死了幾個人。年末的12月9日,美國主持了一場“民主峰會”,召集了100來個國家。
對于美國來說,這兩件事都能堪稱“史無前例”。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線下活動,后者屬于線上廣告。有時候,歷史就是這么諷刺。給人觀感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卻能被同一個邏輯統一起來:美國是民主的標桿。
“國會山之亂”的起因,是當時在任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對總統選舉結果不滿,所以就繞開正常程序,試圖阻止候任總統拜登“登基”。而且這事,還與特朗普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美國的“民主”都在創造歷史。
美國有關部門就此事的調查還在繼續,是否會延燒到特朗普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國會山之亂”對美國政治的影響,還會有后續。但拜登在年底召集民主峰會,似乎是想告訴世界,年初的那件事只是插曲,以前的那個美國已經回來了。
美國民主是否安好的問題,并不會隨著拜登入主白宮而消散。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從目前美國國內的情況來看,誰也不能確定,拜登和特朗普,到底哪一位才是美國政治中的“插曲”。
都不想成為插曲,反映了美國政治精英的集體焦慮。但這種焦慮,勢必成為世界的問題。因為一旦美國呈現病態,世界就會分攤醫藥費。10多年前的金融危機是經濟病,如今患的是政治病。
不過,當年美國召集G20峰會,客觀上起到了齊心協力讓世界經濟止跌回升的效果。如今的拜登召集民主峰會,卻在把世界一分為二,客觀上給齊心協力應對全球問題制造阻力。兩相對比,能清晰地看出美國的國際角色中,建設性與破壞性的此消彼長。
因為焦慮,所以用力過猛。在新冠疫情、經濟復蘇、氣候變化等諸多緊迫議題中,拜登選擇“推銷民主”就是用力過猛。
拜登心里清楚,美國問題的根源在于內部治理,而這也是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面臨的問題。他的真實用意絕不是“讓民主再次偉大”,而是劍走偏鋒,通過制造對立為美國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