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

黑絨衣,黑外套,黑褲子,黑鞋子,戴著一副邊框眼鏡,黑夜給了他一雙黑色的眼睛,他用來探尋哲學的奧秘。
11月20日,深圳中心書城,面對主持人的提問,當坐在臺上的周國平時而謙虛地表示“我沒有發言權”,時而侃侃而談,時而孩子似的開懷而笑,你從他身上無從看出歲月的痕跡——事實是,他已是一位76歲的老人。
這是周國平今年第四次來深圳。
著名哲學家、作家、學者,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這是周國平為外界所廣為熟知的頭銜。
于深圳人來說,他有一個與深圳緊密關聯的身份,他是深圳坪山圖書館館長,且是首任館長。
周館長——坪山人一般這么稱呼他。
2018年11月19日,經過3個月的全國公開遴選,以文化大家的身份,周國平出任深圳一個區級圖書館——坪山圖書館館長。在這個位置上,周館長一晃干了3年。
周館長和他的朋友圈,在坪山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文化現象。
今年8月19日,在世界圖書館與信息大會上,2021年“綠色圖書館獎”揭曉,深圳市坪山區圖書館榮獲亞軍,也是國內唯一一所獲此殊榮的圖書館。
“當時覺得周老師擔任坪山圖書館館長會不會是掛一個名,結果是真干,他還把大家講座系列編成一本書《書話坪山》,下一步還要出西方哲學史,值得我們致敬。”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閱讀聯合會會長尹昌龍如是評價說。
此次一年一屆的深圳讀書月,周國平來深后可謂馬不停蹄,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給師生開設了一次講座,出席讀書月重磅論壇“在歷史的天空下”主題活動,出席由他主編的《書話坪山》一書首發,在坪山圖書館開講“真性情——林語堂《蘇東坡傳》小講”讀書活動,等等。
其中,在讀書月重磅論壇“在歷史的天空下”主題活動,就擔任館長3年,周國平袒露心跡,暢所欲言,分享他的讀書心得體會,解析閱讀和城市創新之間的關系,并為網絡閱讀等等獻言獻策。
善良、灑脫、豁達、幽默、真誠、智慧,就像他在坪山圖書館共讀一本書活動中講解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一個真性情的人,一個真性情的周國平。
“圖書館不只是一個存放和借還圖書的物理性實體,它更應該是一個營造閱讀風氣和培養讀書品位的精神性主體。圖書館應該主動做事情,不但要滿足公眾現有的需求,而且要創造新的更美好的需求,要把坪山圖書館辦成一所開放的大學,以此開啟人生的智慧,傳承精神的高貴。”在擔任坪山圖書館館長之際,周國平曾發表如是就任感言。
自從受聘為館長,周國平說,他一直在問自己:我能為坪山圖書館做什么?我的哪些閱讀經驗和資源可以和一個公共圖書館的文化需求對接?
思考的結果是,他認為工作重點應該放在大眾閱讀的組織和引導上面,讓經典走進大眾,讓閱讀成為時尚。圖書館不只是一個存放和借還圖書的物理性實體,它更應該是一個營造閱讀風氣和培養讀書品位的精神性主體。圖書館應該主動做事情,不但要滿足公眾現有的需求,而且要創造新的更美好的需求。
閱讀從小奠定了周國平的人生底色。他覺得圖書館是他人生夢想開始的地方,也可以說他一生的道路也是從圖書館開始。
“我從小喜歡圖書館,小學、初中的時候,我們家住在圖書館對面,那時候小學生不能進入圖書館,我盼著小學畢業就可以進去了。拿中學生的學生證、準考證也可以進,身高1.4米以上也可以進去看書。”在拿到準考證后,周國平第一次走進圖書館,在圖書館坐下來,看到大家都在埋頭看書,書架上全是書,他頓時有一種很神圣的感覺。
對周國平來說,他是一個圖書館的受益者。而當時邀請他出任坪山圖書館館長,雙方基本上一拍即合,他認為這是一種冥冥之中的機緣,讓他有機會讓來回報。“我很高興。”
此前,2007年,周國平受聘為中國國家圖書館顧問,2013年受聘為湖北省圖書館榮譽館長。一生,與讀書,與圖書館結下不解之緣。
深圳這座城市,周國平并不陌生。
在擔任坪山圖書館館長之前,他來過多次。深圳讀書月、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這兩個活動經常邀請他來參加。從那時開始,他非常喜歡深圳。“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在深圳舉辦活動和其他地方不一樣,讀者非常熱情,這種熱情是發自內心的,他真的愛讀書,可能也愛讀我的書,帶著感情。這種感受其他地方也有,但是相對弱一些。深圳人愛讀書這一點給我很強烈的感受。”
雖然住在北京,但周國平笑言,他現在其實是半個深圳人了。“我在這里工作得非常愉快,覺得氣場非常對。”他說,特別喜歡深圳,印象最深的有三點:一是改革開放邁步早、大、穩,是全國城市名副其實的樣板。二是作為移民城市,年輕、包容、富有活力,充滿創新精神;三是文化先進,閱讀風氣濃厚。
作為館長,周國平對于圖書館的要求也很苛刻:好書一本不漏,壞書一本不進。他不要求館藏書量達到量級,更要把握好品質。更與眾不同的是,在他的理念里,是把坪山圖書館當成一所大學來辦,作為一個文化品牌的孵化器和能量源來辦,作為一個市民群眾的精神家園來辦。
在出任坪山圖書館館長之后,周國平舉辦了一個網上讀書活動——和周國平共讀一本書。從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開始,然后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等。
最近讀的一本書,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11月23日,他在坪山圖書館6樓帶來一場講座,主題為“真性情——林語堂《蘇東坡傳》小講。”
在講座上,他要求每個人做筆記。收齊現場所有人的讀書筆記后,他會選擇寫得比較好的,寫一段點評。
深圳市民陳英參加過周國平的每次講座,對于這一活動體會深刻。“自己讀,特別是哲學書籍,往往比較枯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有了周館長領讀,則讀完有醍醐灌頂之感。”
與共讀同步進行的是開講。在周國平的邀請下,一些文化大咖紛紛走進坪山開壇論道。
這些年來,“書話坪山”主題沙龍、“坪山夜話”沙龍、“大家書房”會客廳、“與周國平共讀一本書”等文化品牌活動邀請到韓少功、盧秋田、林銘述、朱青生、葛劍雄、王小慧、鄭培凱、莫礪鋒、陸建德等各領域知名作家學者。
就任坪山圖書館館長,周國平擬定了辦館宗旨:開啟人生的智慧,傳承精神的高貴。
在他看來,這兩句話概括了閱讀的價值。其中,開啟人生的智慧是橫向的,面對現實世界和人生,通過閱讀培育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承精神的高貴是豎向的,面對歷史和未來,通過閱讀繼承和發展中國以及人類的優秀精神傳統。“那么,開啟智慧的鑰匙在哪里?精神傳承的血脈在哪里?”周國平給出了答案:主要就在經典作品和優秀書籍里,這是一個寶庫,圖書館的責任是引領廣大讀者走進這個寶庫,享受這個寶庫。
坪山區委宣傳部告訴南都周刊記者,當時做坪山圖書館,并沒有想到怎么樣出名,但是在周國平館長帶領下,坪山圖書館從參評的全球33家圖書館中脫穎而出,榮獲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2021年“綠色圖書館獎”亞軍,成為中國唯一獲獎單位。
作為創新之城的深圳,創新能力在全國一直遙遙領先,那么,閱讀和城市創新有何關關系?周國平自有見解。
世界上沒有孤立的創新能力,沒有一個學校開設課程教人創新,周國平認為,“創新這種能力實際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好奇心、想象力、獨立思考能力甚至包括獨特的個性,這些都是創新之源。“獨特個性、想象力非常重要,比知識更重要。”像喬布斯,極有個性,他有一個想法,就能全心全意堅持不懈,最后一定把想法變為現實。
怎樣才能培養這樣的素質?他給出建議:一是讓自己養成閱讀的習慣,根據自己的興趣安排閱讀,但需要有一個閱讀方向,這個很重要。另外,他覺得教育亦很重要,如何提供一個教育的環境和場所,從小就培養創新素養。
就教育而言,周國平坦承,應試教育培養不出創新能力的人,他特別贊成雙減,但是覺得還不夠,整個教育體制都應該往能夠培養真正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方向去發展,從而激活人的想象力、好奇心,鼓勵獨立思考,為不同個性發展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所有這些都是教育應該去設計規劃落實的。

攝影_胡可
閱讀和人生的關系,周國平感慨說,閱讀可以讓人自由,會讓人過更加有品質的生活,“你有足夠的閱讀,通過閱讀各種各樣的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思想,你都了解了,你就會有自己的思考,所以獨立思考讓你有一個自由的頭腦,有一個豐富的心靈,還有高貴的靈魂有尊嚴。”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你可以發現人們閱讀習慣改變了,這沒有辦法。”周國平說他要在此大聲呼吁——紙質書很重要,經典書很重要。
面對這個現實,周國平建議要引導好在網絡媒體上的閱讀。“深圳有這個先決條件,可以和騰訊合作,在網絡閱讀上創新,先行先試,做出一個既高品位又普及的閱讀方式?”
在新作《人生答案之書》,周國平講了很多人生道理,他特意提到先哲的兩句話,“可以說是普世真理,而且是人生重要真理。”
第一句是格拉底的——未經思考的人生沒有價值。這句話在周國平看來,我們每個人都不要糊里糊涂地過一生,你對人生都要有一個態度,對世界有一個認識。所以蘇格拉底讓你要思考,他讓你建立你的三觀,建構你的精神生活,讓你自覺去思考。
第二句話是孔子的——求仁而得仁。周國平解讀說,儒家是道德治國,把道德擺在第一位,孔子確實強調道德,但是他最看重求仁而得仁,求仁而得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觀念,你做一個好人,你成為一個好人了,這就夠了,你有什么可怨恨。做一個好人本身是目的,并不是因為做一個好人以后得到什么利益。
周國平認為,這些話在今天依然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好書是時間給我們選出來的,我是這樣看的,現在被認為是經典的書,其實都是一代一代很善于讀書的人選出來的,可以給我們做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推薦羅素《幸福之路》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其實,推薦書單最難。我可以說說我現在在讀什么書,在帶坪山讀者讀什么書,在共讀一本書活動中,最近跟他們在讀兩本書,一本是羅素的《幸福之路》,羅素是個大哲學家,他的文章寫得很漂亮,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一個大家,他很接地氣,他跟你分析人不幸福的原因在哪里。
比如說競爭,惡性的競爭,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叫內卷。另外是疲勞、嫉妒。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從這本書里可以找到答案。我給坪山讀者做了一次關于此書的講座,目前共讀的另一本書,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我覺得蘇東坡是一個真性情的人。
我在上北大哲學系的時候對哲學還是無知的。什么時候知道需要哲學呢?其實在我還不知道哲學是什么的時候,就已經很需要哲學了。我這個人是想東西想得挺多的一個人,有特別多的困惑,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想到死亡的問題。
我讀尼采的時候,特別有共鳴。他寫的那些悲觀的詩,其實我上中學的時候寫過很多很多這樣的詩。另一點我特別欣賞他沒有停留在悲觀,沒有消沉,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人,他一定要給人生賦予一種積極的意義。這一點其實也跟我很一致的,我也不愿意悲觀,我對人生還是充滿著熱愛。
我在寫《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時,40來歲,當時我的住房問題其實也很糟糕,住在一間6平方米的地下室。我在這里住了很多年,而我的那本成名之作,就是在這6平方米的地下室里寫出來的。當時我完全沒有感受到艱難的物質環境給我帶來的委屈,我每天都非常興奮地和尼采“在一起”,和他“對話”,每天都很亢奮地寫幾千字。雖然后來我的物質生活非常好了,但是當時的那種狀態我現在回憶起來是非常留念的。一個人如果有非常強盛的精神能量的話,物質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