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叫呂佳怡,今年十二歲。我是一個“樂天派”。我喜歡吃,喜歡寫作。我寫起文章來總是得心應手,同學們都說我是個“寫作大咖”。
我上三年級時發表了處女作《一面照妖鏡》。后來,我又陸續在《作文評點報》《馬小跳》《小星星》等報刊上發表多篇習作。我曾榮獲第七屆“超新星快樂作文大賽”一等獎、第十屆“韜奮杯”全國中小學生創意作文大賽三等獎、第十五屆全國“快樂杯”征文大賽二等獎。
◎讀書、寫作故事
我的“寫作小廚房”
—輕松“吃”出好作文
我的“寫作小廚房”已經“營業”三年了,作為一名合格的吃貨,我善于從食物的角度來分析寫作,今天就讓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特色小蛋撻—語言創新
記得有一次,一位同學來我家和我一起寫作文,寫到一半她突然問我:“佳怡,大家都投稿,為什么你的文章被選中的概率更高呢?”于是,我一邊拿起一個我自己做的小蛋撻遞給她,一邊說:“嘗嘗。”她咬了一口,驚喜地回答:“嗯,比外面賣的都好吃!”我得意極了,開始介紹我的作文方法:“我們寫的文章主題都是一樣的,就像這個蛋撻皮,這是我在商店里買的。不同就不同在這個蛋撻液是我自己調制的,蛋撻液不同,蛋撻的口味就不同。蛋撻液就像是文章的語言,想寫出特色,自然少不了語言創新。”我翻出我之前寫的《湖上即景》給她看。我在這篇習作中使用了中國畫中渲染的手法來渲染語言,烘托氣氛,讓人覺得“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我還化用詩詞,把“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變換成“所謂伊人,在‘艇’一方”,使得文章語言更加優美、更加靈動。
營養三明治—層次清晰
2020年,我參加了學習強國的“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主題征文。我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包含很多內容。媽媽看了我的初稿后,提醒我文章寫得越長越需要層次清晰有條理,這樣大家讀起來才能更清楚明白。這就好比三明治,包含的內容很豐富,但是餡兒和面包的分層非常清晰,而不是亂燉一鍋大雜燴。我恍然大悟,對文章重新進行修改,確保層次清晰、條理清楚,并且還特意給文章加上了小標題,將文章像三明治一樣一層層剖開。后來,我寫的這篇《壯哉,我大中華》在2020年登上了“學習強國”,被評為“聊城市優秀作品”!
花樣雞翅—素材來源多樣化
提到雞翅,大家可能已經垂涎欲滴了吧?雞翅的做法多種多樣,可以做成紅燒雞翅、蜜汁烤翅、可樂雞翅……其實很久以前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雞翅,現在可樂雞翅卻是我的拿手好菜。是家里人教我做的嗎?并不是,是我自己通過手機搜索,觀看視頻學會的。
由此我想到,寫作素材的獲取渠道很多,可以通過親身實踐獲得,也可以通過閱讀或查看手機新聞獲得,甚至看電視節目獲得。2020年春節期間,我們全家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小品《小團圓》,一開始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小品結尾,畫面一轉,我們才發現這是一場“戲中戲”。小品的前半段結束,演員們都張羅著回家過年。鏡頭忽然轉到女主角一個人身上,她說自己要響應國家號召,獨自留在北京過年,并且打電話給爸媽謊稱在和劇組同事一起過年。這一幕不禁讓我潸然淚下,我聯想到我的奶奶去北京做手術,遇上了疫情,她也響應國家號召留在北京就地過年了。于是,我在作文里記錄下奶奶在電話中對我說的話:“奶奶今年要就地過年了,咱要響應國家號召,不給國家添麻煩!我會想念你們的,更想念我們的家,心在哪里,就在哪里過年!”不僅如此,我還在這篇文章中試著照著小品分場景、分鏡頭,將這篇習作分成了幾個畫面,敘述我和奶奶之間的故事,循序漸進,直到最后一個畫面故事達到高潮,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人人響應國家號召”。最后,我這篇習作由于反映現實、鼓舞人心,登上了2020年“學習強國”平臺的主頁!
怎么樣?我的“寫作小廚房”總結的三種“寫作美食”是否可口又實用?今后我會加倍努力,烹制出更多“寫作大餐”。
◎我的“得意之作”
湖上即景
暖春剛過,長夏就迫不及待地來臨。
晨跑已成了我和媽媽的習慣,不知不覺地,我們已經來到了東昌湖畔。這里美如畫卷。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時常縈繞在我耳畔。我們這里沒有山,只有水,也就是東昌湖。湖里的魚兒盡情撒歡,繪出一圈又一圈此起彼伏的漣漪。魚兒忽然表演了一次高超的跳躍,“嘩”地躥出水面,又打旋似的倏地潛入水底。我和媽媽爭相打開手機,飛快地按下攝像按鍵,可惜沒有捕捉到那精彩的瞬間。
三三兩兩的游船或快艇,在水面上活躍起來。我想象著自己和媽媽一齊坐上一艘速度快如飛機的快艇,加足馬力在湖面上方劃出一條銀色“絲帶”;“所謂伊人,在‘艇’一方”,一道道水花,濺到我們的身上。
湖里的荷花調皮得不行,爭相斗妍,每一朵都希望自己是開得最美的那朵。要是我和媽媽也長得有它們這般明艷,估計也會想去和它們一決高低!只是它們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我倆哪里爭得過!輕柔的風掠過湖面,荷葉伸了伸懶腰,牽起荷花開始舞蹈;蜜蜂和蝴蝶急急忙忙趕來加入,不小心撞散了荷葉上露水凝聚而成的“珍珠”。大家舞來舞去,正得意時,一顆大大的“珍珠”滾落下來,砸中了悄悄躲在荷葉下面看熱鬧的魚兒,魚兒逃之夭夭。看著它那滑稽的模樣,我和媽媽笑得花枝亂顫。
好水好景,少不了休閑涼亭。我和媽媽走累了,就來到涼亭內歇腳。湖邊的鳥兒也跑了過來。你若走近它們,鳥兒會晃晃小腦袋撲棱幾下翅膀,或飛向垂柳,或鉆入草坪,或站于水邊,時不時地低頭飲水。
醉了,醉了,我和媽媽陶醉于這湖上即景,拂去浮世塵埃,唯余純真之心。
四季藤
坐在葡萄架下,初秋的風吹過,我頓感心曠神怡。我翻動著相冊,想起我的老奶奶(方言:曾外祖母)。如果老奶奶在的話,會給我講故事的。
春天暖融融的,帶給我們希望。“一年之計在于春。”我四歲的時候,老奶奶親手種的葡萄藤發芽了,毛茸茸的葉子伸展開來,莖上長出細細的絲,那是葡萄藤的小手吧,使勁地抓著葡萄架。我想伸出小拇指來與莖上的細絲“握手”,又生怕傷著它。藤和葉貪婪地汲取著營養,淘氣地把金色陽光剪碎。我和老奶奶用心地照看著四季藤,希望我們的它快快長大。
哦!四季藤,我和老奶奶的小希望!
夏日炎炎,田間到處可以看到揮汗如雨的人們。“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葡萄藤在我和老奶奶的精心照料下,枝葉更加茂盛了。整個藤架郁郁蔥蔥的,像天然形成的大綠棚,又像童話里的綠色城堡。更有趣的是,那一個個小葡萄串在藤上晃悠來晃悠去,沉甸甸的,如翡翠一般綠。我突然想摘下來嘗嘗,老奶奶說:“秋天成熟了才可以吃,現在可酸哩。”我只好咽了咽口水,還是等秋天葡萄成熟了再嘗吧。“等到七夕節,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講話喲!”老奶奶搖著蒲扇,笑瞇瞇地說。可是到了七夕節,葡萄架下除了老奶奶抑揚頓挫的講故事聲,就是蚊子的嗡嗡聲,并沒有聽到其他人的談話聲。是牛郎、織女躲起來說話了,還是我的耳朵有問題?
哦!四季藤,我和老奶奶的小故事!
秋的涼爽讓我們無比愜意,那是我們最享受的季節。葡萄架上的葡萄由小變大,由綠色變成暗紅色,圓不溜秋,晶瑩透亮,像一顆顆瑪瑙似的。老奶奶用剪刀剪下一串葡萄遞給我:“洗洗吃吧,別忘了給你老爺爺(方言:曾外祖父)嘗嘗。”我迫不及待地摘下一顆擦了擦,放進嘴里咬了一口。啊!味道甜美,沁人心脾!老奶奶拿著剪刀剪著葡萄,我小心翼翼地把每串葡萄都放在籮筐里。老奶奶邊剪邊嘟囔著:“這兩串是給你家的,那串是給你三姑姥娘的,這些紅的給你二舅姥爺家,那幾串小些的咱留著……”我望著葡萄架,原來這些葡萄都已經“名花有主”了啊!
哦!四季藤,我和老奶奶的小收獲!
冬天一來,就有凜冽的寒風吹過,葡萄架上的葉子隨之變黃凋零,葡萄藤也變得干巴巴的,脆得很,仿佛一碰就要碎。冬雪一落,葡萄架又成了白色的童話小屋,等待明年春姑娘的到來。老奶奶望著空空的葡萄架,捧著我的小臉蛋說:“等明年,你又長高了!”“那你呢?老奶奶,咱說好啦,你要陪我一起剪葡萄!”我信心十足地看著老奶奶,仿佛已經嘗到了第二年甜美的葡萄。
哦!四季藤,我和老奶奶的小期待!
我一天天地長大,老奶奶卻一天天地衰老。終于在一個秋天,四季藤的葡萄熟了,剪葡萄的人卻不見了。有的葡萄也許是熟過頭了,竟然裂開口掉了下來。假如老奶奶還在,這些葡萄肯定早早地被摘下來,籮筐里的葡萄又會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