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莉
摘要從轉專業政策的文本結構及文本內容兩方面對國內的幾所高校的轉專業政策通知進行了分析,文本內容從轉專業政策的時間、對象等5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研究表明,轉專業政策文本的結構和主體內容在不同的高校表現出了相似性,在時間安排上體現了“相對固定”的特點,在對象范圍上表現出“局部限制”的特點,在人數控制上的篩選特征通過設置轉出與轉入標準以及進行轉專業考核來體現。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當前我國高校本科生的轉專業政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過于集中的轉專業時間、過多的資格限制、單一的轉專業考核制度、自主性缺乏的專業設置機制。
關鍵詞 高校本科生 轉專業 轉專業政策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6.007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olicy of Changing Major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LIANG Lili
(Chengdu Aeronautic Polytechnic, Chengdu, Sichuan 6101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otice of the policy of professional transfer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content ofthe policy. The text content is elaborated from five aspects: the time and object of the policy.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tructure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policy text of professional transfer show similarities i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 fixed" in time arrangement, and "local limitation" in the scope of objects. The screening features in the number control are reflected by setting transfer out and transfer in standards and professional transfer assessment.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current policy of colleg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ransfer mainly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oo concentrated professional transfer time, too much qualification restrictions, single professional transfer assessment system, lack of autonomy of professional setting mechanism.
Keyworrdscollege undergraduates; change major; policy of professional transfer
1轉專業政策文本的分析對象
本研究的分析對象是我國幾所高校學生的轉專業政策文本。從縱向上來看,轉專業政策文本可分為地區、學校以及院系3級層面的文本。我國以及各省(直轄市)統一頒布的轉專業相關政策構成了地區層面的文本;學校依國家及自身情況制定的轉專業實施細則和相關公告等組成了學校層面文本分析的主要對象;各個院系依照學校有關轉專業通知、院系自身的培養目標、教學資源等制定的轉專業細則被看作是院系層面的轉專業政策。[1]學校和院系層面的轉專業政策文本是本研究的重點分析對象。
2轉專業政策文本的分析框架
文本是在一定的邏輯基礎上組織起來的,涵蓋一系列具有連貫性、可感知性、系統性的語句、段落或章節。序列結構隱含于文本內部,這使得文本分析成為可能。政策文本有自己獨特的行文方式,主要體現在文本的結構和文本的內容上,本研究即是通過這種框架對轉專業政策文本進行解讀的。從轉專業政策的發展歷程以及當前收集的轉專業資料來看,趨同性是我國高校轉專業政策的一大特點,政策文本的主體結構在各院校間基本相同。鑒于此,可對不同的院校從橫向上使用一致的分析框架進行比較。
3轉專業政策文本的分析
3.1轉專業政策文本的結構分析
轉專業政策文本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廈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6所大學2019年-2021年本科生轉專業工作的相關政策文件和通知。
廈門大學《關于2021年轉專業工作安排的通知》的文本結構主要有請轉專業學生的基本要求、轉專業工作流程、學費問題及其他事宜。
中國農業大學《關于2019-2020學年秋季學期轉專業工作的通知》的文本結構主要有接收計劃、學生報名、操作程序、后續手續、具體時間安排。
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校本部2020年轉院(系)轉專業工作通知》的文本結構主要有申請條件及限制、申請流程、醫學部與校本部轉專業規定、院系內轉專業規定、考試及時間節點安排。
北京師范大學《關于開展2020年本科生轉專業工作的通知》的文本結構主要有專業二次選擇可申請的學生范圍、2019級專業二次選擇可選專業列表、具體要求及工作安排、轉入時間、教職工直系親屬參與的規定。
四川大學《關于開展2020年本科生轉專業工作的通知》的文本結構主要有轉專業原則、不能申請轉專業者、轉專業工作具體安排、選拔部分優秀學生到臨床醫院專業八年制學習、選拔大師領銜的創新班學生、轉專業學生課程修讀要求。
上述陳述較為直觀地反映了幾所高校的轉專業政策文本結構。通過以上比較發現,各個學校轉專業政策文本的主體結構上卻大體一致,基本涵蓋以下方面:申請學生的范圍、轉專業的工作流程、時間節點安排、考試及一些特殊規定。轉專業政策在文本結構上體現出來的趨同性較為明顯,政策文本中的規范性與秩序比較突出,特色性呈現較少。
3.2轉專業政策的文本內容分析
3.2.1在時間安排上:“時間固定”型
我國高校在轉專業的時間安排大多數都為“時間固定”型,即轉專業工作涉及的各個流程均在某一特定時間內進行。[2]在對這幾所高校的文本進行分析后發現,他們的轉專業工作都屬于“時間固定”型。學校對于轉專業的時間安排都是時間固定類型的,但是這種“固定”存在差異。以轉專業的“學年”作為衡量標準,可將在本科的第一學年進行專業轉換的看作“早期轉換型”,在第二、三學年進行的稱作“中期轉換型”,第四及以后的學年轉專業視為“晚期轉換型”,如果兼具幾種時間則稱作“混合轉換型”。
3.2.2在對象范圍上:“限制型”與“普及型”相結合
以轉專業對象的范圍作為衡量標準,轉專業政策可視為“普及型”與“限制型”。前者涉及較為廣泛的轉專業對象范圍,即不僅僅是某一特定范圍的對象。然而這種“普及”著重表達的是學生賦有均等的機會及受惠范圍的廣闊性。后者則體現出較多的人為限制,即確定相應的篩選標準,縮小范圍至具有某一特征的個體或群體。中國農業大學在其轉專業通知中規定立報名門檻,學校不限業次數。”除了這所大學外,其他幾所學校均對轉專業的對象范圍設置了諸如學分績點、接收或轉出比例、年級等的限制。我國高校當前的轉專業政策仍以“限制型”為主,“普及型”雖有萌芽,但還是鮮見。如何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最大限度地落實學生的專業需求是今后一段時間內高校需要不斷探索和變革的地方。
3.2.3資格標準設置:第一次篩選
“限制型”的轉專業政策通過設置相應的資格標準來實現,可以稱作是轉專業的第一次篩選。從縱向上看,各個高校的轉專業政策需先服從國家對轉專業政策的安排,這也就導致了各個高校的篩選標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除此以外,各個高校本身的類型、教學資源、培養目標等是存在差異的,轉專業資格標準的設置也會有所不同。以各個高校當前的轉專業資格標準為依據,可分為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兩大類。[3]
納入標準又分為轉專業年級標準和轉專業申請數目標準兩大類。在研究中發現,如中國農業大學外,這幾所大學的年級納入標準都是本科一年級或二年級。申請轉專業數目標準除廈門大學外其他學校都是只能填寫一個轉專業志愿。然而,雖然廈門大學可填報兩個志愿,但是第二志愿考試科目需與第一志愿一致。
排除標準主要涉及轉專業招生種類及其他標準。在研究中發現,各個高校在排除標準上存在趨同性,比如復旦大學規定已有過轉專業記錄、高考招生時國家或學校有明確規定不得轉專業的本科生、已有轉學經歷者不得參加轉專業申請,北京師范大學規定可申請轉專業學生不含定向生、藝術或者體育類專業特招生、專升本生和已轉過專業的學生、正在休學或者保留學籍的學生,廈門大學規定藝術類、外國語中學保送生、醫學類學生以及一些合辦和自主招生的學生不得轉入其他專業。北京大學規定本科三年級(含)以上學生、正在休學或者保留學籍的學生、定向、委托培養的學生、已達到退學程度的學生、已轉過專業的學生以及招生錄取時規定不能轉系的學生均不予考慮轉專業。此外,四川大學規定除定向生、委培生和國防生以及正在休學或者保留學籍的學生不予轉專業以外,在校期間給予記過及以上處分的學生也不可以申請轉專業。
3.2.4轉專業考評:第二次篩選
考評可看作是各個高校在轉專業工作中的第二次篩選,即組織諸如面試和筆試等方式考察學生的水平。有將二者結合進行考核的學校,也有只進行面試或筆試的學院。如北京大學工學院采取綜合面試,且要求高中為理科生,對工學學科有特別興趣,數理基礎扎實,在校期間無不及格課程。考核及考核前的資格限定使學生在無形中已被多次篩選。
3.2.5操作程序
從各個學校的轉專業文本來看,轉專業流程涉及以下幾個步驟:報送方案—公告—咨詢—申請—審核—考評—復審、公示—辦理學籍異動。各個高校在具體的工作開展中存在步驟順序和時間安排上的差異。例如,在報送方案方面,除北京大學外,其他學校都在通知中做了專門規定。在查閱北京大學的轉專業通知時,文中也提到了“校本部各院系轉系接收工作具體方案”,但是并未對其制定及實施作規定。就公告而言,除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提出了轉專業信息要在教務處及院系2個單位進行公布外,其他幾個高校都只通過教務處統一發布相關公告。從咨詢環節來看,除中國農業大學和北京大學沒有對轉專業咨詢進行規定外,其他高校都通過多種形式向學生提供轉專業咨詢服務。各個高校的轉專業流程在申請環節上表現出了較高的一致性,即通過線上或線下形式提交轉專業申請表。最后的審核環節,各個高校在審核部門上表現出差異,北京師范大學主要由教務處進行審核,廈門大學則由申請人所在學院進行,北京大學則是涉及的單位都有參與。
4轉專業政策存在的問題及障礙
4.1轉專業時間安排較為集中
從上文對轉專業時間安排的梳理可以發現,我國高校的轉專業時間多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個學期。此種時間安排可能會存在兩種問題:(1)入學前即抱有轉專業想法的學生,要在自己并不感興趣的專業學習將近一年的時間,且轉專業后學生的學習負擔會進一步加重。(2)學生專業興趣的發現并不是在某一限定的時間內完成的,因此就存在錯失轉專業機會的可能性。當前各個高校在轉專業政策的時間安排上都是相對固定的,彈性與靈活性鮮有體現。學生在大學階段對于自我以及整個人生的規劃已有一定的認識,學校應該及時覺察學生的專業轉換意愿,盡可能地滿足學生自由學習的愿望,而不是人為的對轉專業時間進行限定。
4.2轉專業資格限制仍然比較普遍
轉專業政策的初衷是尊重的學生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轉專業政策的目標與任務就是盡可能實現任何有轉專業意向學生的轉專業愿望。現實卻并非如此,在對象范圍上有諸如成績、轉入轉出比例的限制,在具體資格標準上有對年級、學制、申請數目等的要求。種種資格限制使得轉專業具有一定的競爭性。以成績為主導的轉專業,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申請者為成績優秀的學生,而優秀學生的流出會對原專業帶來一定的沖擊。而轉專業政策最初的定位卻是與此相反的,這種普遍范圍內的資格限制最終會對學校的人才培養帶來很大的沖擊,學生的自由權利也無法彰顯。[4]
4.3轉專業的考核較為單一
轉專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便是對轉入學生進行考評。在考核的具體方式上,各個學校的側重不盡相同。有的學院采取筆試的方式進行考核,有的卻只用參加面試即可,更多的是將兩種形式相結合。學院的考核方式是較為固定的,學生沒有選擇適合自己考試方式的權利;考核的標準均是按照成績的高低來進行排列的。以分數為導向,既不能對有專長的學生進行鑒別,又可能會增加無專業基礎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無論何種考核方式,都可能會引起一些不公平問題的發生,如何盡力消除這種不公平性,如何制定更為靈活和高效的轉專業考核制度是當前轉專業政策改革面臨的較為迫切的問題。
4.4專業設置缺乏自主機制
當政策環境相同、專業設置機制一致時,高等院校間的相互模仿就發生了,這也是轉專業政策趨同的一個原因。我國當前的專業設置模式注重量化、效率和控制性。此外,我國高校的專業目錄是國家統一制定,而高校專業設置則源自這一專業目錄。專業的數目及類型由國家嚴格把控,專業設置則由教育部進行審批,政府力量仍是專業設置的主導,市場力量的地位并未充分體現,高等院校缺乏專業設置的自主權與市場化的競爭環境。正是這種自主權的缺失和無法及時反映市場需求的專業設置,使得高校在推進轉專業政策改革的過程中困難重重。[5]專業設置模式的高度計劃性使得專業間的隔閡加深、溝通缺乏,阻礙了各專業組織及團體對專業間流動的關注。不同主體間的需求在以政府為主導的專業設置模式下很難被兼顧。高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機制需要國家、市場以及學校的共同參與才能實現。
5結語
轉專業政策往往被看作是過早選擇專業的補救措施,其地位遠遠低于高考志愿填報。轉專業政策能否改變當前的從屬地位,取決于其能否成為獨立、規范的專業二次選擇制度。現行轉專業政策文本的分析從整體上呈現出我國高校轉專業政策的概貌,使人們對最新的政策文本有一定的認識;轉專業政策存在的問題亦是各個學校問題的總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參考文獻
[1]熊艷青,徐丹,劉聲濤.研究型大學轉專業意向學生學習經歷的實證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9(01):48-57.
[2]張毅鑫.我國高校現行轉專業機制的利益相關者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7(01):57-62.
[3]吳慰.我國本科生轉專業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19.
[4]金勁彪,韓瑋.完善新建本科高校學生專業選擇權的幾點思考[J].高等工科教育研究,2016(01):103-106.
[5]蘇強,張東,周健民,等.本科生轉專業問題的調查分析[J].高等工科教育研究,2016(01):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