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民 陳真誠 李華 盧菊香
摘要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是國家“十四五”規劃要點之一,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服務于人民大健康事業,學科的發展對提高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影響。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是生物醫學工程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兩駕馬車,它們之間的融合建設對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討論了當前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了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融合建設的必要性、舉措和制度保障,期望對新時代生物醫學工程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的融合建設能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生物醫學工程 科研團隊 教學團隊 融合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6.012
Mutu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Teaching Team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the New Era
YIN Shimin[1], CHEN Zhencheng[1], LI Hua[1], LU Juxiang[2]
([1]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2]Library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To reach a new level of well-being is one of the main point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erves the people’s great health cau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improving the people’s well-being.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teaching team are two carriage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talent trai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discipl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teaching team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tudies the necessity, measures and system guarantee of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teaching team, and hopes to play a role in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team and teaching team in the new era.
Keywords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eaching team; mutual construction
0引言
人類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獲得快樂,而獲得快樂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健康,只有在保證健康的條件下,人們所做的一切事情才是最有意義的。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是國家“十四五”規劃要點之一,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1-2]民生福祉實現的根本特征首要是人民健康,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9年以來廣西實施了《關于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推進“四個一百”大健康產業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19-2021年)》等系列文件,國家和地方從政策上給人民健康事業做出了具體規劃。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直接服務于人民大健康事業,學科的發展對提高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3-4]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是生物醫學工程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兩駕馬車,它們之間的融合建設對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有效協調生物醫學工程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與補充并形成良好的互動發展局面是一項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分析了當前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研究了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融合建設的必要性、舉措和制度保障,期望對新時代生物醫學工程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的融合建設能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1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建設中的問題
生物醫學工程屬于高度融合的交叉學科,涉及醫學、生物學、電子、計算機、信息處理等各學科專業知識,[5-6]在建設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高端人才引進相對困難。生物醫學工程屬于交叉學科,在培養自己行業高端人才的同時,也需要其他學科提供高端人才支持,目前絕大部分有電子背景的博士研究生就業偏好還是在電子、通信、計算機等傳統行業,這就使得生物醫學工程引進電子背景的博士存在一定的困難。另外,各地經濟水平和學科發展的差異性,使得在經濟相對落后地方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引進博士等高端人才難度就更大。
二是團隊建設不夠完善。生物醫學工程涉及各方面知識較多,人才引進有一定難度,使得科研團隊建設的數量不夠,教學團隊也存在電學背景教師不足的突出問題。
三是團隊融合不夠緊密。各科研團隊之間交流不夠,科研團隊內部研討也不夠密切,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沒有有效融合。
四是團隊領軍人物相對不足。有領軍人物的科研團隊發展較好,缺乏領軍人物的科研團隊發展緩慢,引進和培養團隊領軍人物存在較大難度。
2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融合建設的必要性
2.1有利于科教相長
科研和教學比喻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這架馬車的兩個車輪,它們之間的融合建設有助于學科的平穩與快速發展。科研能夠給教學提供豐富內涵,教學又為科研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融合建設有利于學科的科教相長與協調發展。
2.2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具有廣泛的知識面、具有進取精神、具有創造思維、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科研團隊的建設就是培養團隊人員緊跟行業前沿,具有扎實的科研能力,切實解決行業面臨的技術問題,使產學研能夠有效落地,為國家和地方大健康事業保駕護航。[7-8]教師團隊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本科人才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碩士和博士是人才培養的金剛鉆。[9]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的融合建設,有益于打造高水平的教師團隊,使團隊中的教師既有較高的科研能力,又有較強的教學水平,并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10]
2.3有利于高水平教師隊伍的培養
生物醫學工程的每個教師都承擔著一定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教學與科研可以相互促進和相互協調,科研工作可以有效拓展教學的內容和提高教學質量,高質量的教學反過來又為科研提供強有力的高質量人才支持,兩者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才能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高水平教師團隊就是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具有較強的人才培養能力、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具有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只有有效協調好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的發展,才能培養出一支富有創新意識、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的生物醫學工程高水平教師隊伍。
2.4有利于實現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教學和科研是統一的和辯證的,如果把教學和科研割裂開,這對學科的發展是致命的。當前,由于政策導向的問題,教師科研方面的收入遠遠大于教學方面的收入,致使很多老師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對教學工作只滿足于完成任務,使得目前的教學質量普遍下降,人才培養質量持續走低。科研是教學的靈魂,沒有科研的教學是死水一團;教學是科研的內在動力,沒有教學的科研是無法使科研得到持續的人才支持。只有協調好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的融合建設,才能有利于實現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3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融合建設的舉措
3.1積極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
人才是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如果沒有人才支持,一切發展都是夢幻泡影。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等高端人才引進的困難性,需要學校要針對生物醫學工程等弱勢學科出臺一些優惠政策,以吸引和集聚行業高端人才。另外,學科也要加強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和出臺在職博士培養政策,積極做好自己學科培養博士研究生的留教工作。同時,積極做好學科建設以及科研教學平臺建設,以強有力學科條件吸引高端人才加盟。
3.2切實加強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建設
科研團隊的建設應抓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實引進與培養博士等一批高端人才,以人才作為科研發展的內在動力;二是要積極做好年輕人才的幫扶和培養工作,以年輕人作為科研發展的生力軍;三是要積極申報各類科研項目,以項目帶動團隊的科研水平;四是要積極參加和舉辦國內外高水平學術交流,以提高團隊的國內外知名度;五是要積極發表高水平論文,切實提高團隊的科學研究水平和行業影響力;六是切實做好產學研工作,提升科研團隊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七是積極做好學科平臺建設,為科研團隊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
教學團隊的建設應抓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做好專業工程認證工作,以OBE理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二是要積極做好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工作,切實融入國家教學規劃之中;三是要積極做好課程建設,打造幾門核心課程;四是要積極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以人才培養帶動學科全面發展;五是要積極抓好教學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建設好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的同時,要切實協調好二者的辯證統一性,要把科研最新成果融入教學中,同時通過教學質量的提高為科研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使教學和科研協調發展。
3.3加強教學和科研平臺建設
教學和科研平臺是學科發展的舞臺,對學科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積極加強科研及教學平臺建設,積極申報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實驗教學中心乃至國家級平臺等,通過教學科研平臺的建設推動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的快速融合發展。
3.4加強團隊人文修養建設
積極加強團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積極加強團隊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積極加強團隊的科技文獻檢索能力建設,積極加強團隊的學術和教學作風建設,努力提高團隊的人文素養,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教師團隊。
3.5加強交流機制建設
定期召開學術交流會,討論科研工作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定期召開教學交流會,討論學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加強科研與教學的交流互動,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協作力、創新力。
4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融合建設的制度保障
4.1建立完善的教學與科研管理制度
通過建立完善的教學制度、科研制度及其協調發展制度,克服教學與科研中存在的不平衡現象,使教師的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能夠協調發展,使團隊的協調和互動能力得到有效保障,避免出現教師單打獨斗的情況出現,形成團隊合力,既保障教師個體的發展又有效保障團隊整體的發展。
4.2建立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制度
把教師科研最新成果融入教學過程中,把教師科研項目向學生開放,使學生融入教師的科研工作中,做到教學與科研相長,并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
4.3建立教學與科研并重評價制度
制定完善的教學與科研并重評價制度,既要考慮到教師的科研貢獻,又要充分考慮到教師的教學貢獻,二者不可出現較大的偏頗,同時也要激勵教師的科研與教學結合,使科研教學協調發展。避免出現教師科研或教學一頭大一頭小的評價機制,促進教學和科研的辯證統一發展。
4.4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
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的協調發展。完善薪酬激勵、工作激勵、機會激勵等,出臺有利于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的政策與措施,推動教學、科研協同發展。
完善教學業績和科研業績的獎勵標準,切實減小科研與教學之間巨大的業績報酬差異,從根本上解決科研和教學價值導向失衡的問題。
5結束語
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是生物醫學工程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兩架馬車,它們之間的融合建設對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為科研的開展奠定了根基,而科研則顯著提升了教學質量,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的融合發展,能夠有效構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能夠有效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人才,能夠有效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民生福祉。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專項課題(JGY2020083)
參考文獻
[1]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開局“十四五”開啟新征程[J].新湘評論,2021(02):4.
[2]崔治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本色[J].寧夏黨校學報,2021,23(01):28-35.
[3]郝琳.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發展的思考[J].人人健康,2019(09):295.
[4]鞏想定.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發展與生物醫學工程技術人才培養[J].現代職業教育,2018(04):26.
[5]《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架起學科間橋梁[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 2021,25(01):122.
[6]李靜.生物醫學工程和現代醫療設備器材的發展與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89):240.
[7]任嶸嶸,王睿涵,劉萱.我國高校科研團隊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01-108.
[8]卜元,宮瑞澤,王俊清.地方高校創新應用型科研團隊建設研究[J].現代交際,2020(20):188-190.
[9]鈕曉音,蔣益,徐袁瑾,等.醫教協同背景下臨床教學改革中教師團隊激勵發展的探索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0,19(12): E020-E020.
[10]孟雷.高等學校教學團隊與科研團隊互動發展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0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