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凱
摘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不難發現各行各業對于大數據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且在一些學術界中,其成為研究的熱門話題。在大數據的社會背景下,雖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效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僅使數據安全受到了極大威脅,并且不利于對個人或者團隊隱私的保護。由此可見,在現階段,如何采取相應的措施,對隱私進行有效保護,是大數據應用領域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對大數隱私管理進行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大數據;隱私管理;隱私泄露
引文
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不難發現其對于數據的計算能力、分析能力十分強大。然而,數據隱私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對大數據分析造成了影響。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隱私并不是讓人們所擔心的因素,而是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能夠準確的將人們的行為進行預測。但是對于用戶來說,在使用一些工具時,無法保證自己的數據不會被泄漏,與客戶相關的信息可能會被提取出來,造成隱私信息的泄漏。因此,需要采取針對性、可行性的隱私管理策略,提高大數據隱私管理的科學性。
一、隱私管理的目標
第一,從大數據的應用層面來說,對隱私的管理是基本前提。如果隱私問題長期存在,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那么會直接影響到大數據的應用,甚至可能會導致其無法再被投入到具體的應用中。具體的來說,要避免與數據相關操作人員采取不正當的方式泄漏隱私,包括數據的使用者、數據的分析者等等;第二,在目前的一些領域中,通過了解發現,尚未找到有效的措施,對隱私進行保護。比如,在一些醫療領域,需要在收集個人臨床數據的同時,避免個人受到保險的歧視。在市場營銷領域中,需要保證在分析客戶相關的信息時,不會被相關人員任意、胡亂使用;第三,不管是對于一些想公開,或者共享自己信息的個人或者組織來說,在被相關研究人員利用自己信息的同時,使自身的信息不被泄漏至關重要,也是他們關注的首要問題。比如,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他們愿意將自己的位置信息公開給研究人員分析,但是要保證不會出現被惡意跟蹤的潛在風險[1]。
二、大數據隱私管理策略
(一)隱私風險主動監測
隱私風險,簡單的來說,主要是一些與個人相關的信息,或者與團隊相關的信息,存在會被泄漏的操作。比如,在網站中,可能會被一些不法分子植入一些查詢操作。隱私風險主動監測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在收集一些有價值的信息,或者處理數據時,對于一些惡意的操作,或者不規范的操作,能夠主動監測到其目的。不同的操作會有不同的目的,比如,一些垃圾郵件、或者在一些免費的軟件中所進行的廣告投放,其主要是為了得到商業利益;還有一些惡意行為,黑客入侵,或者竊取相關人員的身份信息,主要是為了傷害別人或者竊取別人財物。隱私風險主動監測十分重要,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意思。第一,在一些不穩定或者可能會存在潛在危險的環境中,對于一些來自外部的主動攻擊,能夠準確的掃描到異常行為。比如,在一些免費軟件中,其是否掃描或者竊取了信息中與使用者相關的信息;在一些手機中所投放的廣告,是否對使用者的地理位置相關信息進行了記錄等等;第二,對于上層管理體系來說,能夠具備對隱私風險主動發布的能力。
(二)隱私風險主動評估
在隱私風險主動監測管理體系之后,出現了隱私風險主動評估體系,其能夠解決大數據應用中的諸多問題,屬于基礎性的服務,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在一些大數據應用的前期,能夠對一些隱私風險的大小進行分析;第二,在上層隱私管理技術體系中,能夠具備對相關技術進行選擇的指導能力。一方面,在進行隱私風險評估時,主要是通過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來評估。比如,在大數據的應用過程中,用戶數據在為其服務時,這些應用是否為使用者本人?或者是否由使用者本人所同意?如果用戶數據中的信息與本人關系不大,或者沒有比較重要的聯系,那么本人隱私風險存在的可能性較小。但是如果用戶數據中的信息與本人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那么需要注意的是,與應用有關的所有操作是否具有可信度?是哪些操作能夠將與用戶有關的數據區別出來?另一方面,利用相關技術手段,對隱私風險進行主動評估。在具體的風險評估過程中,為了避免對原始數據造成影響,需要運用相關的技術手段,做好對隱私的保護工作,這是首要工作環節,然后在進行隱私風險評估[2]。
(三)問責系統
問責,從字面意思進行理解,其主要是指以實體為例,對于一個項目的負責人來說,如果其行為違反了所規定的原則,或者相關規定,那么應該受到相對應的懲罰。在隱私管理技術體系中,其不僅僅是與法律法規體系之間聯系的橋梁,并且與隱私管理技術體系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與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樣,在隱私管理框架中,對于一些不符合規定的人,或者違反相關規定的人,問責系統所發揮的同樣是追究責任的作用。通過隱私管理技術,會對數據進行加密處理,從而控制對數據的訪問行為。與此同時,這種行為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發揮作用,只有在特定的模式下,在檢測到相應的攻擊行為時才會發揮作用。問責系統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于一些不合理的行為,或者違規行為,具有標記的功能;第二,可以通過對一些策略語言標準的檢測,從而判斷操作者的行為是否違背了相關規定;第三,對于一些違背規定的行為,具有作出相應懲罰的能力。
(四)法律法規
從法律法規層面來看,大數據隱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隱私保護技術之外,還需要通過法律的手段對隱私進行保障性的管理。因此,在實際的隱私管理過程中,僅僅依靠技術層面的因素是遠遠不夠的,不僅不能替代法律層面的制裁,并且也無法替代社會道德方面的約束。最早在一些西方國家,就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個人數據在收集、處理等方面進行了相應的規定,從而規范這方面的行為。后來在我國,也發布了相應的規定,明確提出個人信息在收集、使用過程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規。這個規定的提出,從法律層面上為隱私管理提供了安全和重要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在對大數據隱私進行管理時,不管是在任何時期,政府需要對不斷完善和改進隱私管理相關的法律規定,從用戶的隱私提供重要保障[3]。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大數據的隱私管理十分重要。對此,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對大數據隱私進行全面性的管理,從而使大數據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得到根本上的解決。
參考文獻
[1]呂耀懷,Paula Andrea Aravena.論大數據背景下金融合規管理中的隱私問題及其倫理對策[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1,42(01):2-9.
[2]鄧青菁,付達杰,邱蒙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視角下的大數據隱私風險管理框架的分析[J].軟件,2018,39(09):42-45.
[3]梁宏濤.試析大數據時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倫理管理和政策[J].江西通信科技,2018(0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