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之下無數中小企業受到重創,中小企業要解困根本還在于創新,企業的創新投入會受到內部資產配置水平的影響。本文簡要研究了資產專用性和中小企業創新投入的關系。進一步探究發現,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在二者間發揮了正向調節作用。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本文的研究對中小企業創新投入、資產配置、政策制定實施均有所啟示。
關鍵詞:資產專用性;創新投入;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中小企業
一、引言
疫情沖擊之下,困境中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中小企業的發展危機愈加凸顯。經營創新和技術革新是引發中小企業困境的首要原因,突發的疫情只是對這一困境加速放大,加快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升中小企業創新投入水平成為當務之急。創新是宏觀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宏觀落實到微觀,每一個企業應加速革新進步,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于創新,企業做大做強根本在于創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蘋果、微軟、柯達、諾基亞等無數個企業用自身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表明,長久贏得市場必須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創新給國家、企業帶來無限的發展潛力,當每一個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便會加快,國家創新實力相應增強。
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技術和資金的支撐,企業的創新投入會受到內部資產配置水平的影響。“資產專用性”這一概念最先由Williamson[1]提出,他把資產專用性定義為企業現有資產考慮重新配置時,不影響其所包含生產價值的程度,體現出一種“路徑依賴”。這種“路徑依賴”[2]在后續會引發“套住效應”,即企業的專用性資產用于某一用途時便不能使用在另一用途中,本質表現為唯一且不可逆的特定交易[3-4]。創新活動風險大,時間周期長,企業前期投入的大量資源如資金、時間、人力等可能變成沉沒成本,遭受巨大利益損失。企業經營是逐利的,為了避免沉沒成本損失,對專用性資產的“套住效應”會有所警惕,在選擇資策略時會偏于保守,對于創新投資的態度會更加謹慎。此外,專用性資產具有稀缺性、異質性和黏著性等多重特性,企業交易時以專用性資產為依托便產生了“鎖定”效果,一旦進行了某種專用性的投資后便失去議價能力。創新過程需要充分的自由現金流,提供穩定的資產支持,企業資產專用性高的情況下,“鎖定”效果導致企業沒有靈活可調用的資源投資創新。因而,資產專用性會抑制企業的創新投入。企業的創新活動也隨時會受到外部經濟政策變動調整的影響,很多中小企業依賴政策生存,對政策變動更加敏感。目前1關于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二者間關系影響的研究甚少,結合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進一步分析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能為中小企業制定創新投資策略提供更加客觀全面考量。本文主要以中小企業的資產專用性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資產專用性對我國中小企業創新投入水平的影響,并結合經濟政策不確定性進行進一步分析,期望對未來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創新提出可行性建議。
二、理論分析
(一)資產專用性和中小企業創新投入
謝盛紋和劉楊暉[5]認為資產專用性具有“路徑依賴”,專用性資產極易變成沉沒成本。創新活動本質是企業的一項高風險投資活動,時間周期長,過程充滿挑戰,企業前期投入的大量資源如資金、時間、人力等可能變成沉沒成本,遭受巨大利益損失。履行契約過程中常出現機會主義行為,為了能夠避免這種行為發生,我們可以預期專用性資產的“路徑依賴”使企業在未來發展中可能承擔較高的被“敲竹杠”風險。此外,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規模小,盈利低,融資難,往往較難從銀行和股東兩種渠道融資,難以為創新投資提供穩定的自由現金流支持。中小企業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低,為了應對資產專用性的“套住效應”和“敲竹杠”風險,會選擇更加保守的投資策略,對充滿風險和挑戰的創新投資企業會更加謹慎,偏向于減少投資甚至取消投資。
(二)資產專用性、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與中小企業創新投入
李鳳羽等學者發現,經濟政策的變動,不僅會波動到國內的房價水平、國民生產總值、人口就業質量,也會影響到微觀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投融資決策等。政策作為市場風向標,略微的調整都會給中小企業發展造成巨大影響,經濟發展中政府頻繁調整政策,市場前景不明朗,企業在物質資本上的投資回報有限,會轉入更多資金在創新領域。Knight[7]指出,企業家進行創新投資是逐利的,不確定性是利潤的核心來源,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增強,企業家傾向增加創新投入。政策頻繁變動,市場風險和機遇并存,中小企業家變得比原先“大膽”,企業會加大投入進行創新投資,提升創新實力化解各種危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產專用性 “套住效應”和“敲竹杠”風險的負面影響。
三、理論啟示
中小企業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低,為了應對資產專用性的“套住效應”和“敲竹杠”風險,會減少創新投入。政策作為市場風向標,略微的調整都會給中小企業發展造成巨大影響,經濟發展中政府頻繁調整政策,市場前景不明朗,中小企業在物質資本上的投資回報有限,轉入更多資金在創新領域。“疫情”沖擊之下,“困境”中求生存的中小企業步履維艱,長久依賴政策照顧的中小企業要想走出“困境”根本還在于創新。
本文研究的主要政策啟示有:第一,中小企業應合理配置有限的資產。資源配置錯誤問題可以通過適度的資產專用性有所緩解,中小企業應合理配置資產專有化資金,有效發揮其稀缺性優勢規避粘著性劣勢,理性安排各項資產債務的比重;第二,中小企業改善內部治理水平。中小企業應通過關注自身管理層背景、組織架構、內部治理等,厘清各項決策背后的意義,推進創新投入機制設計與運行,營造內部崇尚創新的環境,提高企業創新投入水平與質量;第三,進一步發揮政府在中小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加大政府對中小企業補助,政府補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企業提高研發投入強度,緩解研發投入費用回收周期長的顧慮,實現傳統模式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變;另一方面政府應發揮智庫作用引導中小企業科學合理配置資產,多渠道多舉措把更多資金引向創新領域促進創新。
參考文獻:
[1]Williamson,O. E.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s[J].The American Eco nomic Review,1971,62(2) :112-123.
[2]李青原,王永海.資產專用性與公司資本結構[J].會計研究,2006(7):66-71,94.
[3]雷新途,李世輝.資產專用性、聲譽與企業財務契約自我履行:一項實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2(9):59-66,97.
[4]徐晨陽,王滿.客戶集中度改變了公司債務期限結構的選擇嗎? [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11):111-124.
[5]謝盛紋,劉楊暉.管理層權力、資產專用性和企業風險———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10):91-101.
作者簡介:
李雪(1996-),女,安徽蚌埠人,2019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