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波
摘要:土地整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耕地面積,改善已有的耕地質量。通過土地整理可以更好地保障農民增收,提高農村的生態環境水平。我國對土地整理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對土地整理項目績效進行評價,可以更好地提高土地整理項目的資金使用率。土地整理作為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會涉及到許多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既存在共同性,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本文對土地整理項目各階段的利益相關者的具體訴求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構建出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此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優化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的具體措施,以期能夠彌補現有的農村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中存在的缺陷。
關鍵詞: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利益相關者
土地整理項目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涉及到了大量的資源分配和利益分配,由于利益的驅動土地整理項目利益在分配的過程中,會存在多方力量參與其中,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也呈現著多元化的特點。利益相關者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會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相互博弈,以期實現其利益的最大訴求。
一、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
土地整理項目是指在指定的區域內,依照確立的目標對土地當前存在的不合理地方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實現高效利用土地,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目的。它不僅可以有效地擴充已有的耕地面積,改善耕地質量,還可以增強糧食的生產能力。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可以消除當前土地利用方式對于社會發展的制約,使得土地的利用更具有規范性。
二、土地整理項目中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土地整理項目的利益相關者是指實施土地整理項目過程中受到利益影響的個體。在土地整理項目中,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政府單位、施工單位、工程咨詢單位、監理單位和村民委員會等。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為整個土地整理項目提供資金。政府既是土地整理項目的決策者,也是該項目的主要實施者。村委會作為農民的代理人,它的主要目的是維護農民的權益。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村委會具有部分行政色彩,表達的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意志,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高權威性。因此,在土地整理項目的利益相關者中,政府和項目區域的農戶是土地整理項目的確定利益相關者,專業機構和村委會則是土地整理項目利益相關者中的預期行利益相關者。
土地整理項目在進行的過程中可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實施階段會涉及到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作用對彼此具有一定的影響。利益相關者的訴求既存在共同性,也有著一定的差異性。由于土地整理項目過程中涉及的利益相關者數量眾多,因此,應當對于核心的利益相關者進行明確的界定。
三、基于利益相關者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內容
土地整理項目績效劃可分為決策績效、建設績效和運行績效。完整的績效評價應包括對這三個階段的評價,三大績效共同構成土地整理項目的總績效。決策績效主要指決策的過程是否科學、合理,所參考的相關信息是否公開透明,同時也包括投入規模的合理性。決策績效的評價主要包括決策過程中規章制度的完備性和程序的科學性等問題。建設績效是指建設過程中實現目標的效率和效益,其評價指稱主要從工程質量是否優良,預算執行是否是巧在偏差等方面來選取。運行績效主要指項目取得的效果,其評價指標主要從資金使用是否有效,土地利用的提高程度、對耕地可供養人數的貢獻、對就業人口的吸納等方面來選擇。
2.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原則
農村土地整理項目具有多目標的特點,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目標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開展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前,應當對該項目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進行相應的分析。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難以得到統一的績效評價結論。因此,應當對圖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的主體進行有效選擇,隨后再結合和具體的土地整理項目的實踐經驗,構建出具有原則性的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具有一定的構建原則。首先,應當確保指標體系的構建具有科學性的原則,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指標應當與具體的土地整理實踐密切聯系,這樣才可以充分地反映出土地整理項目績效的特點。同時,應當確保指標體系的概念明確且內容合理。其次,土地整理項目的績效評價指標應當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應當將土地整理項目的績效看作完整的體系,既注重該項目的過程評價,也應當注重其結果評價。一個完整的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體系是由不同階段的單個指標構成,在構建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充分考慮該項目各階段的不同特點,使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同時,應當確保土地整理項目指標體系是由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構成,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首先參考定量的指標,確保該系統評價結果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對于定性指標則應當選取科學的方法使定性指標量化賦值,隨后再進行評價。將定性與定量指標兩者有機結合可以構成出更加合理的評價體系。最后,應當使得指標體系具有可操作性原則。因為在具體的實際工作過程中,部分指標的數值難以進行統計和量化,因此,在選擇指標的過程中,盡量采用易收集的數據資料指標,對于部分存在收集困難的指標,則不納入評價體系。這樣可以更好地降低搜集資料的困難,同時也確保了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四、優化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的具體措施
1.促進土地整理項目目標多元化
傳統的土地整理項目實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耕地數量的穩定,補充已有的耕地數量。在進行土地整理項目規劃的過程中,應當在確保增加耕地面積為前提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做到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條件的目標。應當使得土地整理項目的目標實現多元化,將注重土地的增長數量轉變為既注重土地的數量,也注重其質量和生態發展方向。同時還應當注意土地整理項目不應當通過占用林地的面積來補充耕地。通過實施土地整理項目,應當使得已有的耕地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實施土地整理項目。
2.完善土地整理項目農戶的參與機制。
農民的參與對于提高土地整理項目績效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提高農戶的參與程度可以促進土地整理項目在決策的過程中更加的科學,使土地整理項目的整體設計更加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因此,應當注重培養農民的權利意識,在土地項目方案設計階段應當向土地整理區域內的全體農戶征求意見。還可以通過不同的宣傳方式,加大土地整理項目的宣傳力度,使農民更加了解土地整理的性質,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在土地整理項目建設的過程中,也應當使農民發揮出監督的作用,讓農民積極地參與到土地整理項目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
總結
隨著我國對公共項目績效評價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土地整理項目作為政府投資金額較大的公共項目,其績效評價工作對于土地整理政策的具體實施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評價已實施的土地整理項目績效水平,可以更好地完善當前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論的理論體系,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為以后的土地整理工作提供相應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金曉斌,李學瑞,湯小櫓,等.中央支持土地整治重大項目評估論證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7):92-96.
[2]鄭華偉,劉友兆.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委托代理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3):44-51.
[3]羅文斌,吳次芳,倪堯,等.基于農戶滿意度的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及區域差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8):68-74.
[4]羅文斌,吳次芳,吳一洲.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方法與案例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20(11):132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