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楚媛
目前的初中區域地理教學,普遍流于初淺的知識點羅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問題多多,有進行新的探索和改革的必要性。而最好的改革方式,就是依據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組織教學。比如從位置和地形地勢推理氣候和河流特點以及農業分布特點、資源類型;再從農業和資源推理出工業特點;再進一步推理出區域的飲食、建筑甚至服飾等民俗文化、經濟特點或者經濟發展策略等。這樣的教學,從理解的角度出發,減輕學生死記硬背的負擔,達到深層消化知識、理論運用于實際、為實際服務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從而實現真正的提質減負,實現地理教學的終極目的,非常具備實踐的價值。下面,我從七個方面論證這種教學新策略的可行性。
一、基于皮亞杰兒童心理學的理論
心理學中,瑞士研究家皮亞杰將人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年齡超過12歲,正好是處于初中階段。本階段的最大特點在于:兒童思維已能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能把形式與內容分開,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進而去解決實際問題。初中生在邏輯思維方面,亟待提升。
二、基于布魯納結構主義教學理論
結構主義認為,教學原理應該遵循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動機原則,這個動機的觸發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他的著作《教育過程》一書中指出,學習應該是發現式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認真指導下,能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其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獲得原理,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發現式學習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來進行學習。強調主動學習,強調學生自己思索、探究和發現事物。
三、基于課改實施方向
2014年4月,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是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基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發展,成了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2021年9月,教育部進一步發布了“雙減”的政策,減輕學生的課后培訓任務,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四、基于地理學科特點
就中學地理教學而言,初中地理是一門介于文科與理科之間的學科,具有文的屬性,更具有理的屬性。文的表象背后,往往藏著理的原理。
五、基于目前的課堂教學現狀
目前的初中區域地理教學并不科學,存在一些問題,傳統的羅列知識點,偏向于以文科的思維來組織教學,純粹把地理學科推向了文科,忽視了地理學科深層次的成因與原理,忽視了地理內在的理科屬性,即各大地理要素間的邏輯聯系性。因此,我們常常見到在考試尤其是中考前夕,各個學校強迫學生背書加重學生負擔、或者布置家長督促學生背書、加重家長和學生兩方負擔、雞飛狗跳的一幕。這樣的教學,無疑和教育部提倡的“雙減”以及核心素養相違背,不利于學生理解,不利于刺激初中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邏輯思維的培養。
六、基于學生意愿的調查
在我們組織的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中,95%的學生表示,他們更喜歡用地理要素的聯系來進行推理的課堂,他們認為這樣的課堂更具有挑戰性,更充滿懸念,更有利于理解,學得更輕松,當然也有5%的學生因為抑郁或者厭學或者逆反或者智力障礙,表示對任何課堂都不感興趣。最后,100%的學生表示對于傳統的羅列知識點的地理課堂感到一般、厭煩、不喜歡或者非常抵觸。
七、基于我的實踐探索成效
在我長達近三十年的教學中,在區域地理教學這一塊,我用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系組織教學,教學效果之突出,以一個最硬的指標來衡量,那就是教學成績,我列舉如下:
①1995-1998年,在望城縣坪塘中學執教初中地理,連續三年地理會考成績居坪塘鎮聯校第一名,1998年居望城縣第一名;
②1998-2017年在長沙市稻田中學執教19年,學生畢業會考成績一直居學校同類班級第一名,雨花區第一名;
③2017-至今,在雨花區雅境中學執教初中地理,所教班級地理會考成績居同類班級第一,帶領學校多次獲得雨花區地理會考第一名,雅禮集團前三名。之所以是雅禮集團前三名,當然受到了學校不同,學情差別太大的影響。這個第三,也是我所在學校所有學科中,在集團的最好排名。
當然,光是考試成績不足以說明問題,畢竟我們的教育不應該是應試教育,那么來看看我所教過的學生的后續發展:我的學生到了高中以后,基本都反饋在同班同學中,他們是地理學得最輕松、成績最好、理解最透徹的。而且還有學生在外出旅游遇到危險時,運用自己的分析推理找到山區的河流,成功走出山區,成功脫險的事例。這些學生,在進入高中、進入社會以后,多人給我寫來了情真意切的感謝信,這是教學最令人欣慰的回報。
綜上所述,基于地理要素聯系組織初中區域地理教學的新策略值得我們每一個初中地理教師嘗試和探索,是行之有效的,能夠為學生的減負服務,也能夠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