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其紅
摘要:水稻是一個主要的經濟作物,在中國其栽培面積非常廣闊,進行綠色生態水稻的栽培,更是加快了我國糧食的生產與儲備。但相對來說,綠色生態稻米的病蟲害防控問題,是影響稻米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性的關鍵,值得注意。本文重點介紹了水稻病蟲害防控的意義和要點,主要分為農學預防、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力求給有關農民技術人員提出理論幫助,減少農作物產品經濟損失。
關鍵詞:綠色生態水稻;病蟲害;防治要點
1 前言
綠色生態稻米生產中一項關鍵工作,便是對稻米病蟲害的綠色生態防治。而能否充分保證稻米種植的品質和產量,是現代化綠色生態稻米生產的關鍵科技舉措。所以,當前全國各級農業部門都必須注意保障糧食作物的安全產量,對當前綠色生態稻米病蟲害防控關鍵技術問題開展廣泛地調研,把農業防控技術視為重要基礎,通過積極運用多樣化的防控技術手段,使化學農藥的使用率最大程度地減少,確保了稻米產品殺蟲劑使用數量得以有效控制,使得全國稻米病蟲害的防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從而推動了全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2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的原則
新形勢下,隨著稻米播種量和栽培面積的逐步增加,糧食品質安全問題也已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關注。為了讓稻米生產由低質量向高質量發展,傳統的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稻米生產。因為濫用了農藥,不僅使農業病蟲害的發生越治越多,還嚴重影響了稻米品質,污染了自然環境,同時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農戶人均收入。因地制宜,積極研究適宜本地的稻米病蟲害防控技術,是當前農業領域貫徹科學發展觀,對減少殺蟲劑使用量,合理防控病蟲害,降低污染程度,推行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基本要求,也是當下廣大貧困地區農村企業增產增收,脫貧奔康的技術保障[1]。
在稻米生產前期,稻米的生產量并不會因為病蟲害的爆發而產生明顯的下降,故應盡量地采用自然預防的手段進行科學管理,在病蟲害出現之前就及時設定預防關口,并創造了最合理的稻米生長發育環境,以增強了稻米植株對于相對健康的病蟲害發生抗性和對水稻科學合理的栽培布局,并科學合理地實施了水肥科學管理,同時注意了對稻米中微量元素尤其有益的微量元素硅補充。當對病蟲害發生能夠抑制的情況下,低了化學及農藥制劑含量的合理應用范圍時,在使用化學制劑的過程中應盡量使用對環境有益生態環境影響較小或無影響的新制劑,以達到降低濫用藥劑的情況發生。
3 綠色生態水稻病蟲害防治的意義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國人民也對稻米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中國逐漸提高的市場競爭力,卻導致中國稻米生產商遇到了更大的生產壓力。為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并且取得足夠的效益,中國稻米生產商將更多地采取綠色生態水稻病蟲害的防控措施[2]。
水稻、大米都是人們生活的必需飲食用品之一,在培育綠色生態稻米的過程中,病蟲害防控問題一直是當下農作物種植的重要科研熱題。由于當前稻米栽培覆蓋面的不斷擴大,預防病蟲害發生對稻米生長發育的影響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已越來越成為當前農研究者著重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開展綠色經濟建設與水稻病蟲害防控方面的科研工作,歷來是中國當前農業生產中的重點,通過實施一系列病蟲害防控的舉措,將可為國家農業生產者、糧食消費食用者和我國農民發展提供較多效益。對消費食用者而言,適時實施的病蟲害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綠色經濟建設水稻的生產安全系數,也可以對消費食用者的身體健康安全進行有效保護,從而讓消費食用者更加安全健康。對我國種植業發展情況而言,科學合理地制定病蟲害防控對策,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產量造成的災害和綠色生態水稻環境的惡劣影響。
4 水稻病蟲害防治要點的分析
在當前,各個農業部門都應該重視并確保糧食的安全生產;對綠色與生態稻米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農業病蟲害作為主要基礎;積極采取了多樣的防治手段;既促使化學農藥的使用率極大程度地減少;也促使稻米生產中殺蟲劑的使用率得以合理調控;使我國稻米病蟲害防治的綜合能力得以明顯提高;從而推動了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3]。
在培育綠色生態稻米生長環境的過程中,由于病蟲害的防控問題對優化稻米生產、提升稻米存活率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在增加綠色生態稻米各種標準含量的同時,還必須及時有效地防治病蟲害問題。
4.1 農業防治方法
農業防控措施的重點主要體現在對田地管理工作方面,在準備進行種植培育綠色生態稻米品種以前,要對田間種植地的各個方面進行有效管理工作,重點通過耕作、翻蓋、深修、鋤草、浮土、平地等一系列作業措施,把種植的土地中的危害水稻物種全部排除掉,以確保稻米的正常健康生長發育,為稻米的常態生長發育創造了一個積極良好的環境。
另外,在甄選水稻品種方面也要做好挑選責任,農村稻米栽培管理人員應當充分篩選稻種中耐蟲害性、抗病性較強的稻米品種,要針對當地地理要求原因、地利原因、自然環境要求、季候原因、蟲害種類原因等要求,滿足水稻生產實際要求有針對性的甄選稻米品種。在栽培過程中,運用現代農業防治手段,及時地進行了選擇、播栽、耕作、育苗、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規劃,將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率降到最低點。及時做好農業用地管理工作,在對施肥用地掌控上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并針對生產綠色生態水稻在各個時期所要求的施肥情況的差異,科學地合理用水、施肥、控肥。在實際操作中,根據水稻的生長和發育階段情況適時采用淺水少量灌溉,多次補充灌溉的方式,待到水稻地表干爽后再次灌溉的方式,干濕結合合理控水、控肥。
4.2 物理防治方法
運用成蟲對光線的趨性,在田里設置誘蟲燈,并運用光線誘殺的方法來管理田里的落卵量。屠蟲燈應該采取連片布置的方法,每1.33~2hm2農田中設置一個,并把誘蟲燈的高度設定為1.3~1.5m左右作為最佳,誘蟲燈應該在水稻害蟲成蟲發生期間的傍晚開啟,在天明以后閉燈,將死蟲每2~3d清掃一遍。還可使用害蟲性信息素預防稻米二化螟和水稻縱卷葉螟,或使用性誘劑群集誘殺雄蛾,困死期可涵蓋全部歷期。草把誘殺黏蟲方式,也是一個非常高效的物理預防稻米蟲害方法。物理防控方式可降低在水稻繁殖階段的化學或農藥劑量,以維持稻田自然天敵種群,間接增強了天敵對稻米危害的有效控制。
4.3 化學防治方法
化學預防辦法主要應用于播種初期和稻米成長期階段。種植初期在篩選優良種的過程中,對種子進行生化殺菌技術消毒,以防止優質種帶有大量病蟲害防控物質或被害蟲寄生,在稻米成長期階段的病蟲害防控物質泛濫成災無法有效控制的情形下,要適時采取化學藥品預防的辦法對大面積病害泛濫地區噴灑大量化工殺蟲劑進行處理。但目前對于采用化學物質預防的辦法去除病蟲害防控的辦法并不大力提倡,但由于化工藥物中具備了較多的有害物質,這種有害物質雖然確實可以較高效地清除害蟲,但卻會對農村的綠色生態環保方面造成惡劣影響。所以,在準備使用化學農業防治技術與方法或噴灑生化農產品品牌與競爭力用劑的過程中,要適當結合實際,特別關注于殺蟲劑噴灑方式是否科學合理以及對未來噴灑化學農藥用地是否有重大影響等各種因素,同時還要嚴格按照生化農產品用劑使用技術說明書選擇殺蟲劑,并盡量避免因采用的生化殺蟲劑物用量過多,而危害水稻繼續健壯生長的情形出現。
4.4 生物防治方法
稻田養鴨是一項既可以高效防控病蟲害又可以提高農民增收的一項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治手段,把鴨放養于水田,鴨子可以高效地捕獲害蟲使水田中害蟲的數量降低,同時還可以減少鴨飼養的生產成本,鴨排泄的糞便更可以成為稻米的有機肥料,增加水田土壤的營養成分,稻米的生產可以獲得有效地提高。將傳統稻田養鴨生物防治技術與現代水田灌溉技術加以有效的整合,可以更高效地防控水田螟蟲以及飛虱等病害。同時還可以積極利用赤眼蜂等生物傳播工程技術防治水稻二化螟。
應該積極的保護害蟲的主要天敵,可以通過在埂子上種植大豆、放置干草把形成了蜘蛛等主要病蟲害天敵的生長、棲息和越冬地點,從而保存主要病蟲害天敵,同時可以合理地使用害蟲的主要天敵,從而降低了化學農藥的使用率,從而減少對生態保護造成損害,從而達到了水稻的無公害種植。有關主管部門必須加強對低毒無公害的殺蟲劑應用管理,將防控指標相應的放寬,降低了殺蟲劑對水稻病蟲害天敵的危害。
4.5 充分運用應急防治與專業性統防統治
在兩遷害蟲高發期與高發地段,病蟲害防治人員需要及時地抓住低齡幼蟲的活動高峰期,并進行科學有效地防控管理工作。在稻瘟病高發區,種植人員必須在水稻的破嘴抽穗期進行適當綠色經濟生態水稻病蟲害防控管理工作。在稻飛虱極易傳播毒的高發地區,人員也必須在水稻育秧育苗和成蟲向稻田的遷徙高峰期進行適當的防控管理工作。所以總的來說,為綠色經濟建設水稻病蟲害防控管理工作必須堅持應急預防管理和專業化統防統治管理相結合的方法。
5 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綠色的生態稻米在成長流程中,很容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寄生、危害等,而病蟲害也會嚴重影響稻米的成長狀況、產品品質和對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效益。因此做好稻米病蟲害的發生預防研究,合理試驗與除害等防治要點,將對中國傳統農業與綠色生態稻米的栽培發展帶來更多幫助。
參考文獻
[1] 蔣更東.新形勢下水稻病蟲害措施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8):215.
[2] 徐官保.綠色生態水稻病蟲害防治要點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19):94-95.
[3] 石光寶.綠色生態水稻病蟲害防治要點探究[J].農民致富之友,202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