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保險法承認保險當事人約定分攤條款之效力,但于其并未作出具體規定,致使中國理論界與實務界對分攤條款存在沖突情形之處理存在較大爭議,尤其造成了法院適用該法律之困擾。通過探求各分攤條款的內涵,明確保險當事人約定此條款之真意,從而確定重復保險約定分攤條款之解決規則。同時,在貫徹損失填補原則、公平原則、對價平衡原則的基礎上,以英美普通法相關規則為視角,著重論述分攤條款沖突之解決規則,以有利于重復保險分攤原則法律規定之理解與法院明晰解決分攤條款沖突之規則。
關鍵詞:重復保險;分攤條款;分攤規則
中圖分類號:D922.28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28X(2021)04-0088-12
Study on the settlement rules of “otherwise agreed” contribution clauses under double insurance
GUO Jian-xun
(Law School,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Chinas insurance law recognizes the effect of the contribution clauses agreed by the insurance parties, but it does not provide specific provisions, which leads to great disputes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 in dealing with the conflict of the contribution clauses, especially causing the trouble for the court to apply the law. By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tributory clauses, we can clarify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insurance parties agreement, so as to determine the resolution rules of the “otherwise agreed” contribution clauses under double insurance.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ompensation, fairness and balance of consider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evant rules of common law of the UK and US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ules for resolving the conflict of contribution claus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provisions of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insurance relating to contribution and the clarity of the rules for resolving the conflict of contribution clauses by the courts.
Key words:double insurance;contribution clauses;contribution rules
雖然分攤權是法定的權利而非合同約定的權利,但可以通過合同加以修改①。法定的分攤原則只涉及保險人間的損失分攤,系保險人間的內部關系;而約定的分攤條款則會影響到被保險人的索賠,因其會影響到被保險人向保險人索賠之順序與能否要求保險人承擔賠付責任。[1]但是根據完全補償原則,分攤條款不能損害被保險人就其投保之價值獲得完全補償之權利。所以分攤條款重在處理各保險人間如何分擔損失,而不是在保險人與被保險人間分攤損失。[2]90
由此,分攤條款旨在確定重復保險所承保之同一保險事故發生時各保險人應承擔之賠償責任,亦發揮貫徹損失補償原則與避免道德風險之作用。[2]93其意義日益顯著,殊值研究。由于現今之保險合同,無論是特定保險單還是總括保險單,載有各種類型之共同保險、部分損失、分攤條款,使得法定分攤原則被當事人排除適用,因而其實踐意義日益下降。[2]90如英國之商業存貨火災保險合同,其僅就各專門保險單項下保險金額窮盡之剩余損失部分承擔賠償責任。[3]98此系排除法定之連帶責任制,中國海商法之實踐亦存此問題。雖然中國保險法采比例責任制,但亦存保險當事人通過約定分攤方式排除法定分攤方式致使法律適用存疑問題。Lawton大法官指出:“盡管Mansfield勛爵時代之后的兩個世紀以來,法院沒有提供什么指導性意見,但是保險市場已經解決了重復保險的問題。”[4]616法律規定之分攤方式難以反映保險市場之最新發展,其最大責任法和獨立責任法存在何者較公平、財產保險和責任保險應采何種方法等問題,故以保險人間訂立協議以約定分攤方式最為明了。此可解決具體保險類型適用何種計算方法等問題,故有必要研究保險當事人間之協議分攤方式。
基于此,筆者不討論法定分攤原則,而僅討論約定之分攤條款。保險人約定分攤條款之功能在于避免法定分攤方式造成其不利益,保險人于大部分之非水險財產保險合同中,尤其是火災保險單,載有分攤條款。[2]58如中國海商法之分攤原則采連帶責任制,被保險人有權要求重復保險中任一保險人在其所承保之保險金額范圍內承擔全部損失額,爾后,該保險人為彌補其賠償之超出部分而向其他保險人請求分攤。中國保險法之分攤原則雖采按份責任制,重復保險各保險人間不生相互索賠之不利益,但保險人出于限制賠付責任計可能約定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法院于解決上述條款沖突時頗感困惑。
一、中國保險法承認分攤條款之效力
(一)法律明定之分攤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簡稱《保險法》)第56條第2款規定重復保險的各保險人賠償保險金的總和不得超過保險價值。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各保險人按照其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由此,該款規定了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的兩種方式:比例承擔賠償責任和按照約定承擔賠償責任。[5]中國保險法就重復保險各保險人間之法定責任分攤方式采比例責任制:各保險人僅按其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之比例承擔賠付責任,相互之間無須追償。但是該款并未限制投保人與各保險人通過意思自治而約定保險人承擔責任之方式,從而排除法定責任分攤方式之適用。分攤條款既可以由各個保險人共同約定,也可由投保人在締結保險合約時與數個保險人分別約定。分攤方式之約定,可由保險人所提供之格式條款約定,亦可以特約條款之方式約定。保險實踐中多由保險人提供之格式條款約定其損失分攤之計算方法。重復保險各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已約定分攤方式時,各保險人間之具體分攤規則須依約定而分攤。[6]219只要存在上述約定,各保險人得按照合同約定承擔賠償保險金之責任,從而排除法定之比例或連帶責任賠償損失原則。[5]
(二)貫徹損失填補原則
須注意者,重復保險各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已約定分攤方式時,各保險人間之具體分攤規則須依約定而分攤。[6]219分攤條款或其他保險條款之作用在于確定各保險人間分攤賠償責任之計算方式,防止被保險人通過重復保險而不當得利,從而預防由于超額保險而可能引發之道德風險。[6]219無論各保險人約定何種損失分攤方式,各保險人之賠付金額總和不得超過被保險人之損失金額,以實現重復保險禁止不當得利與避免道德風險之意旨,此亦為貫徹損失填補原則之需要。
(三)“除合同另有約定外”之具體內涵
但是在約定損失分攤條款下,如何確定各保險人之損失分攤責任實屬難題。[7]如若各條款間存在沖突,如數保險合同均載有逃避條款與超額責任條款,可能導致被保險人已給付保險費但無法就所承保之損失獲得保險賠償,法院自應否定此種不公平結果。但應如何處理各分攤條款方顯公平與合理,于理論界與實務界尚存較大爭議。為此,先須明確分攤條款之法律內涵。有論者主張,《保險法》第56條第2款規定之“除合同另有約定外”主要指“約定須就所保金額負全部責任。”[8]在此約定下,被保險人可得無須向各保險人各個索賠之便利,其可要求一保險人承擔其保險金額內之全部賠償責任,然后在各保險人之間按照各保險金額與總保險金額之比例分攤損失。在《保險法》下,該比例為重復保險每一保險人保險金額與各保險金額總和之比例。但此另有約定者,不應限于理解為以連帶責任制要求各保險人承擔分攤責任。尤其是,各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約定分攤條款之目的,在于避免被保險人僅向一保險人請求全部損失與各保險人相互間求償之不利益。因此,保險人與被保險人自可約定比例分攤條款、逃避條款、超額責任條款等分攤條款。
(四)約定條款可改變保險合同性質
投保人、被保險人與保險人約定之賠償方式可能改變合同之性質。例如,約定條款致使各保險合同不構成重復保險,自無分攤損失之必要。此款之“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可由投保人與在后保險人約定,其放棄對在先保險人保險金請求權之全部或部分;或約定在后保險人僅于在先保險人未賠付保險金其始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在此情形下,雖有重復保險之形式,但因被保險人并無因一重損失而獲多重賠付之可能,自無不當得利之嫌,此種約定自可為法律所承認。[9]被保險人不具有因一保險事故獲雙重賠付之可能,也就不符合重復保險禁止不當得利、防范風險之目的。
再如,已構成重復保險,但約定條款使得各保單性質發生轉變。如重復保險之一保單未約定損失分攤條款,另一保單約定超額責任條款①。于此情形下,前者為基本保單,后者為超額保單,經由超額責任條款之約定,基本保單承保第一層之損失,即于損失發生時其須先于其保險金額內承擔賠付責任;超額保單承保第二層之損失,即轉變為對第一層損失超過之保險。換言之,超額保單的賠付責任為基本保單承保的保險金額之超過部分損失。
二、分攤條款
在討論訂立載有分攤條款之重復保險合同之保險人如何具體分攤損失前,須先明確現代保險市場常見之分攤條款,以探求各分攤條款之意涵,方可期待透過文義解釋等解釋方法公平地確定重復保險各保險人之保險責任分攤。基于此,在重復保險下,若一保單訂立如下之分攤條款,而其他保單并無約定此條款,已約定分攤條款的保險人可依該條款而解決保險人之間的分攤問題。即使在數分攤條款存在沖突的情形下,也須明確各分攤條款之意涵,以明保險當事人之真意。于大陸法系與普通法系立法例下,除法定分攤方法外,若各保險人間或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已約定分攤方法,則各保險人應當依據約定之方法承擔損失賠償責任。[10]各國保險立法例多于承認法定分攤方式之外,承認約定分攤方式條款之效力。大陸法系之立法例如《保險法》第56條第2款之規定。普通法系之立法例如《1906年英國海上保險法》(簡稱1906 MIA)第80條第2款之規定,在存在重復保險的情形下,已賠付的保險人就其超出其應比例負擔的賠付金額得向其他保險人索賠。因此,重復保險各保險人可依法定分攤方式在他們之間分攤損失,但前提是不存在約定之“其他保險條款”,即“分攤條款”。分攤為保險人之分攤,為衡平法下之原則,一般與被保險人無關或所關聯者甚小。但若在合同中約定損失分攤規則,則事關被保險人之利益②。這些條款分別被稱為分攤條款、共同保險條款或其他保險條款。[1]就重復保險合同中常見之分攤條款論述如下。
(一)比例分攤條款
1.比例分攤條款之內涵
比例分攤條款,謂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中作如下約定之條款,若本合同所承保之風險另有其他保險合同承保時,本保險人僅按其所承保之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之比例負賠償之責。[6]219例如,紐約標準火險保單第86行至第89行規定:“本公司僅按本保單保險金額與承保相同危險、保障相同財產的全部保險的保險金額之和的比例承擔賠償責任,不論其他保險獲賠與否。”這個條款就叫做“比例責任條款”或者“分攤條款”。[2]85即排除了以下法律規定之分攤方式,被保險人可從任一保險人處獲取損失之全額保險金,再由后者從其他保險人處依其超過應賠付之比例部分向其他保險人追償。實質上是由數保險人之連帶債務轉為各保險人之按份債務。[11]59保險人為避免被保險人僅向自己索賠從而造成自己須請求其他保險人分攤賠償而相互索賠之不利益,通常在非水險合同中約定分攤條款,規定在重復保險情形下,保險人只承擔比例賠付責任。通常該條款只約定本保險人僅負比例賠償責任,而并未規定被保險人于損失金額超出本保險人已承擔比例賠付責任之部分向其他保險人索賠,雖實際上被保險人為獲得充分賠付之利益必如此行為。[3]91
此條款之適用前提為保險人須承擔舉證責任③。其須證明同一投保人就同一保險標的上的同一保險利益訂立二及二以上之保險合同以承保同一損失。[12]此外,僅于其他保險人依法應對同一風險造成之同一損失亦負分攤之責時,約定比例分攤條款之保險人方可主張適用該條款④。即其他保單若因履行責任之先決條件未成就、違反保證等因素致使合同無效時,約定比例分攤條款之保險人須以其保險金額為限承擔賠付責任。
在此約定下,各保險人彼此之間不連帶,僅就應承擔之比例負賠償責任。此條款旨在限制保險人之賠付責任,使其實際賠付金額非為其保險金額,而是按照其承保之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之比例而得之賠付金額。[13]同時,若重復保險之其他保險合同載有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時,應由載有比例責任條款之保單于其保險金額內承擔賠付責任。因為透過上述比例責任條款之解釋,約定比例責任條款之保險人于訂立保險合同時已預見在其他保單無效或其他保險人不負賠償之責時,其亦須在其承保金額內負比例賠償責任,故上述處理方法并不違反其期待與真意。
2.“無論獲賠與否”術語之意義
比例分攤條款通常會約定“無論獲賠與否”本保險人僅負比例分攤之責①。此術語主要針對僅投保部分損失的投保人。在此約定下,各保險人無論其簽訂的保險單有效與否和有無賠付能力,均應承擔分攤損失責任。該術語之作用在于應對投保人分別與賠付能力強的大保險公司和賠付能力弱的小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以避免同時與賠付能力強的大保險公司訂立保單而支付高額保險費,從而實現支付較少保費卻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險服務之目的。若無“無論獲賠與否”之規定,在連帶責任立法例下,如1906 MIA第32條第2款第a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簡稱《海商法》)第225條下,在保險事故發生時,由于小保險公司賠付能力弱或已破產從而無力承擔賠償責任,則被保險人將請求大保險公司全部補償該損失,然后由其向小保險公司追償。若如此,則二保險公司均已收取保險費但損失卻由大保險公司全部承擔,顯系違反公平原則。而在約定“無論獲賠與否”條款之情形下,無論一保險單是否有效或一保險人是否已承擔賠付責任,明確規定其應負責賠償之損失由其分攤,而本保險人則只負責分攤按照比例其應負責賠付之金額。此條款可以減少調查保險單是否有效或一保險人是否具有賠付能力等費用與麻煩,但被保險人可能就此損失不能得到彌補。[2]86
(二)獨立責任法
1.獨立責任法之內涵
獨立責任法,即以假設其他保險不存在情形下每一保險人實際應承擔之最高賠償責任與各保險人實際應承擔之最高賠償責任總和之比例計算各保險人之分攤比例。[14]230如下述規定即采獨立責任法分攤損失:“本保單項下保險公司僅承擔上述共同損失中按若無其他保險本保單本應賠付之數額與其他保險項下應付之全部數額的比例部分。”在美國,又被稱為共同損失分攤法。共同損失系重復保險下各保單所承保之同一損失。[2]88此計算方法與比例分攤條款雖均須計算比例,但所須考慮之因素截然不同。前者為假設不存在其他保險合同時,其應賠付之金額與依次計算其他各保險人應賠付金額總和之比例,即該“應賠付金額”可能小于或等于約定之最高賠付限額之保險金額;而后者為各保險人承保之保險金額與總保險金額總和之比例,即“該保險人承保之保險金額”為最高賠付限額之保險金額。
2.舍最大責任法而采獨立責任法之趨勢
《保險法》第56條第2款及《海商法》第225條所規定之法定分攤方法為最大責任法,即依各保險人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之比例計算具體分攤額,雖然前者采按份債務主義,后者采連帶責任主義,但于保險人內部責任之分攤均采用此計算方法。1906 MIA第80條第1款規定為重復保險各保險人相互之間有義務按其合同“應負責”的數額比例分攤損失,雖然于此“應負責”有不同理解致使法定分攤方法存最大責任法與獨立責任法之爭,但英國相關之判例更支持采用最大責任法②。所以在保險人意圖不受法定最大責任法約束的情形下,其自可約定獨立責任法作為存在其他保險合同時其應分攤損失之計算方法。此外,由于現代保險單多約定分擔條款與免責額,獨立責任法能夠更公平地在保險人之間分配賠償責任,故其應用范圍日益廣泛。基于此,有學者主張,應以獨立責任法代替最大責任法,且于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中均應適用獨立責任法,以取代財產損失保險適用最大責任法而責任保險適用獨立責任法之二分方法。[11]63
(三)超額責任條款
1.超額責任條款之內涵
超額責任條款,又名補充責任條款或溢額保險條款,[13]即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在合同中約定,在其他保險合同承保的范圍內,其不負賠償責任,即其只就超過其他保險合同承保的保險金額以外的損失負賠償責任。[6]219如約定“對于被保險人有權可從其他保險項下獲得賠款的任何索賠,本保單概不負責。但若不辦理此項保險,對于超出其他保險項下可能獲得的賠償金額的部分,則不在此列。”[3]98在此條款下,本保險人僅對其他保險人已賠付金額的超過部分負次要責任。[2]88
2.超額責任條款適用的場合
載有超額責任條款的保險單多見于承保范圍更廣的保險單,以防與更專門的保險單進行比例分攤,如商業存貨火災保險單僅就其他專門保險單承保范圍外的損失金額負賠償之責。海險中亦然,如碼頭倉庫火災險保險單不在海上貨物運輸險保險單范圍內就此損失比例分攤,其僅就該海運險保險單承保范圍外的損失金額負賠償責任。[3]98同時,美國的農場主保險單和鍋爐與機器保險單同樣規定了超額條款,即若二及以上的保險單格式不同,無論其他保險獲賠與否,則其只對超過其他保險合同承保范圍的部分負賠償責任;若格式相同,則適用比例分攤責任。[2]88
一些保險類型,如火災險,亦普遍約定此不分攤條款。該條款通常規定本保險對被保險人可于其他保險合同下所得的賠付部分不負賠償責任。也存在對該不分攤條款的修正條款,如雖然美國普通法關于重復保險制度的規定同英國普通法的規定,但在美國協會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實務中通常包含如下賦予在先保險合同以優先地位之特別條款,[4]610即重復保險條款(double insurance clause):“如果本保險所承保的利益由另一個先于本保險單提供的承保范圍的保險所承保,則本公司只對超出該在先保險的數額承擔責任,本公司將向被保險人返還依本公司的費率計算的與該在先保險的費用等值的保費。”[4]611該條款賦予在先保險合同以先行賠付之責,在后保險合同僅負責賠償在先保險合同未賠償之超過部分。故在先保險合同被稱為最初保單或基本保單(primary policy),在后保險合同被稱為附加保單或超額保單(excess policy)。可見,此保險人承擔責任之方式類似于責任保險之超額保險。[15]依據此條款,保險人只對超出其他保險承保范圍外的損失負賠償責任。若各保險合同均包含此類不分攤條款,則視為各條款均不存在,各保險人應依法定的方式分攤損失①。
3.超額責任條款之效力
若存在重復保險,一保單載有超額責任條款,另一保單無其他分攤條款,則原則上載有超額責任條款的保險人僅對另一保單賠付金額之超過部分負賠償之責。超額責任條款專用于排除責任分攤,即不存在“可比例分攤”,不受比例分攤規定的約束②。換言之,其目的在于排斥以比例方式計算保險人的損失分攤金額。此條款的作用在于將載有該條款的保險合同轉變為僅承保其他保險合同承保金額的超出部分③,從而使該保險合同與其他承保同一損失的保險合同處于不同層次,即其承保的風險為其他保險合同的賠付金額不足以補償全部損失的超過部分,但其承保范圍應以其保險金額為限。
依超額責任條款之意涵,本保險人僅在其他保險人已經在其保險金額內賠付的情形下,就該超出部分負賠償責任④。因此,原則上,在其他保險人無力承擔其保險責任時,超出部分保險人并無義務就該未賠付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⑤。原因有二⑥:第一,保險合同的性質。超出部分保險合同旨在避免分攤,若對超出部分保險人課以賠償其他保險人未能賠償金額的義務,則將其性質轉變為對其他保險合同的擔保。第二,超出部分保險合同系僅承保其他保險合同承保范圍的超過部分,收取較低的保險費。根據對價平衡原則,不應要求超出部分保險人賠償其他保險人在其承保范圍內無力補償的金額。且超出部分保險人在訂立超出部分保險合同時,其須明確責任產生時間,以估算風險與保費,若對其課以上述義務,無疑將使其承擔更多風險,進而違反對價平衡原則。
但若通過對超出部分條款進行解釋,亦有超出部分保險人須對其他保險人因失去清償能力而未履行賠付義務的金額承擔賠付責任的例外情形。如,若超出部分條款規定,本保險人僅承保超出本保險人于其他保險人處“可獲償”(recoverable)或“可回收”(collectible)金額的賠付責任,則超出部分的保險人須下移而承擔其他保險人未賠付金額的責任⑦。此系條款的解釋問題,上述措辭既可指基本保險人承保的保險金額, 又可指被保險人從基本保險人處實際可獲賠或可回收的賠償金。由于超額責任條款系為保險人利益所設,故在存疑義的情形下,應依不利于保險人而有利于被保險人利益原則處理,因此超出部分保險人須就其他保險人破產無力賠償的部分負賠償責任。判斷其他保險人能否履行賠償責任之時間節點應為“損失發生時”①。此之例外情形已為美國和英國普通法所確認。[1]
(四)逃避條款
逃避條款是指在保險合同約定,在保險事故發生時,若該事故同時為本保險合同與其他保險合同所承保,則本保險人對該事故造成的損失不負賠償責任。[6]219換言之,約定逃避條款的保險人的真意系承擔保險責任,但在承擔保險責任前設置先決條件,即不存在其他重復保險合同。又如,約定在損失發生時,若存在其他保險合同同時承保該損失,則該保險人僅承擔一定比例的賠償責任。[13]同時,此條款亦指被保險人與保險人在合同中約定,就同一保險標的、同一保險事故被保險人又向他人投保時,應通知保險人并征得保險人的同意,或在損失發生時應通知保險人,否則視本合同無效或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13]此為約定通知義務,并規定了不履行通知義務的后果為合同無效或保險人不再承擔賠付責任。約定通知義務不同于《保險法》第56條第1款的法定通知義務,且中國法律并未規定未通知的法律后果。
分攤條款旨在貫徹損失填補原則,避免被保險人的不當得利與道德風險。按照逃避條款,無論是被保險人未通知本保險人其就同一損失又向其他保險人投保而本保險人不再對該損失負賠償責任的情形,還是因被保險人重復投保而本保險人不再負賠償責任的情形,都可避免被保險人因一重損失而獲多重補償,因此法院多支持此種逃避條款。但若各重復保險合同均載有逃避條款,則各保險人似乎均無須承擔保險責任,造成各保險人均已收取保險費但被保險人的保險損失卻不能得到補償的不合理結果。法院對此種解釋持否定態度。[6]220
三、英美普通法下分攤條款之解決
財產保險中,若同一被保險人之同一損失而為數損失保險所承保,且各保險合同均約定相同或不同之分攤條款,如何在各保險人間合理分攤被保險人的損失,為理論界與實務界須明確之問題。
(一)英國處理方法
若有兩份以上的保險合同均規定分攤條款,則可能出現其相互沖突的情況。就沖突情形判決的分類,有法官將其處理方法分為如下四種。[1]第一,由第一個訂立的保險合同承擔賠償責任之判決。第二,由最具體地描述有關風險之保險合同承擔賠償責任之判決。第三,不顧相沖突的條款,將損失按每個保險的限額進行分配之判決。第四,不顧相沖突的條款,將損失主要分配給與風險聯系最密切的保險之判決。第二種判決目的是在預防損失而不是分攤損失。如貨主為貨物投保火災險,承運人為這批貨物投保了運輸險,可見火災險保險合同規定更具體、對風險分類更細致,且若約定由火災險保單最先承擔賠付責任,則將導致此保單保險費更高,由此可鼓勵被保險人積極預防損失。但現行英國法處理方式為將其認定為重復保險。故著眼點在于保險人之間的損失如何分擔,而不是預防損失。[1]由于后兩種判決目的是在保險人之間分攤損失,故為包括中國在內之大多數國家所采用。
1.均載有逃避條款
原則上,若二保險單均載有免責條款,此條款通常被解釋為相互抵消。因為每一份保險單中的該條款的效果為本保險人不承擔保險責任,其中的任一保單都不能認為是另一保單已提供了保險②。當然,保險人可與被保險人約定,若被保險人就同一保險風險、同一保險標的和同一保險利益又訂立其他保險合同,不管其他保險是否提供了保險,其即不再承擔保險責任。但此種責任排除條款須以明確之措辭表述,以達所期望之責任排除效果。[16]para.32-15
例外情形為,若雖然數合同均載有逃避條款,但通過解釋一逃避條款可排除另一逃避條款之適用,則該另一逃避條款保險人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兩份保險合同均規定若投保人未將存在其他保險合同承保同一風險的情形通知自己且獲得其同意,則本保險合同無效或其不對損失負賠償責任。英國普通法規定保險責任應由在先保險人承擔損失賠償責任,在后保險人無須承擔責任。因為在此情形下,通過對在后保險合同之逃避條款的解釋,視在后保險人約定的逃避條款之效力為其未承保此風險,故其非為在先保險合同逃避條款之隨后保險,故保險責任應由在先保險人承擔③。
2.均載有超額責任條款
若數合同均載有分攤條款,如逃避條款和超額責任條款,則表面上看各保險人均無須承擔保險責任①。法院通過解釋原則來處理上述之明顯的不合理的結論,即法院會通過尋求作為理性人的當事人的意圖確定各保險人是否應承擔賠付責任并分攤損失②。故解釋的結果越不合理,則越不可能是雙方有意為之③。如若被保險人與保險人約定的分攤條款之效果為由于存在其他保險則各保險人均無須承擔保險責任,顯系極不合理之解釋,則此解釋極有可能不是當事人之真意。
法院會通過以下三步驟來處理此問題。第一,通過解釋各保單,以確定各保單是否承保不同的風險,從而確定是否存在重復保險④。若不存在重復保險,自無各保險人間的分攤問題。在一英國保險案⑤中,原告購買了公共責任保險,與其承包商所訂立的保單就承保范圍存在重疊。承包商的雇員后來死于相關疾病。上訴法院的結論是,透過本案事實的分析,實際上并不存在保險重疊,因為公共責任保險沒有對索賠作出反應。因此,沒有必要決定何時存在重復保險以確定產生分攤權的時點。[16]para.32-26第二,若存在重復保險,則進行下一步,即審查各保單是否載有比例分攤條款,若是,則由載有比例分攤條款的保單依其保險金額而承擔賠付責任⑥。第三,若否,則進入下一步,即采特殊解釋原則:“獨自看待各保單,若假設其他保單不存在而每一保單均承擔保險責任,則視排除保險責任之各其他保險條款相互抵消,各保險人均應對被保險人之保險損失負賠償責任”,且已賠付之保險人有權要求其他保險人分攤損失⑦。換言之,若重復保險的數保險合同均約定超額責任條款,即各保險人旨在通過該條款將其賠付責任限制為超過其他保險人賠付金額的超過部分,則視為該條款不存在。在連帶責任制立法例下,各保險人應對被保險人的損失承擔連帶責任,并按照比例在彼此間分攤損失,即依法定之最大責任法計算各自的損失分攤額。[16]para.32-15美國亦采上述做法,即視上述超額責任條款之效力相互抵消⑧。
3.均規定比例分攤條款
若每份保險單均包含比例責任條款,則該條款不會相互抵消。每一保險人均應對被保險人承擔賠付責任,且僅對被保險人所遭受之任何保險損失承擔比例分攤之責,彼此之間不生相互追償之不利益。此為一般之原則。但若數保險人間已相互約定比例責任條款,則在一保險人的賠付超過按照比例其應賠付金額之情形,其亦可向其他保險人要求按比例分攤其超出賠付之金額。
若各保險合同均約定比例分攤條款,則適用該條款而不適用連帶責任立法例下之重復保險分攤方法。
[4]617該比例可以為各保險人承保的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之比例,也可為各保險人的獨立責任與依次計算各保險人獨立責任總和之比例。采此處理方法原因如下:首先,在數合同均約定類似的比例分攤條款的情形下,適用此條款解決保險人間的損失分擔符合當事人意旨。因為其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旨在同其他承保同一保險標的由同一風險造成之損失的保險人按照各自比例分攤。故各保險人按照比例分攤條款不僅不會發生任何沖突,而且方便于確定各保險人的分攤額。[6]220其次,連帶責任制下各保險人的分攤權利系基于公平原則而賦予已賠付金額超過其應賠付金額的保險人的權利。即在連帶責任制立法例下,各保險人內部的分攤額為其比例額。故每一保險人所賠付的金額限于其比例額。由此,超比例賠付的保險人可向未賠付或不足比例賠付的保險人索償,后者須承擔其分攤額。但若保險人約定比例分攤條款,則視其通過約定而同意承擔超出其應付比例之責任,即視為保險人放棄其法定之分攤權,則應尊重意思自治而排除法定分攤方式。故于其他保險人失去清償能力的情形下,此時保險人的賠付責任可能以其保險金額為最高賠付限額,從而超過其按照比例所賠付的保險金⑨。
比例分攤條款的效力系如果在保險損失發生時,除本保險外亦存在承保同一損失之其他保險,則將本保險人的賠付責任限制在其應按比例支付的責任范圍內。但在本保險人自愿的情形下,其賠付金額可超逾其應按比例所承擔之責任。
但若二保險合同均載有比例分攤條款,一保險人雖已賠付全部損失,但是其于賠付時亦要求他保險人按比例分攤損失,則該已賠付的保險人并非自愿賠付全部損失,其有權要求其他保險人按比例承擔賠付責任①。由此,比例責任條款本身并不排斥保險人間的損失分攤。
透過對該條款的解釋,比例分攤條款適用的前提為在損失發生時其他保單亦有效。此條款之目的系在被保險人可向數保險人索賠時修改并限制保險人之賠付責任,其并不適用于就同一被保險人的同一損失盡管存在另一份保險單但被保險人不可能根據該保險單而為索賠之情形,如因被保險人違反保證等致使保單無效。故有論者認為,在此情形下,約定比例分攤條款的保險人應承擔的賠付責任不以比例額為限,而應以保險金額為限。即其實際承擔的賠付責任可能超逾其約定的比例賠付金額。此計算方法貌似違反約定的比例分攤條款,但實際上并未違反約定該條款的保險人的真意。
[16]para.32-14透過對比例責任條款的解釋可知,在重復保險數保單均載有比例責任條款的情形下,一般原則為各保險人依其應分擔的比例承擔賠付責任。故須明確其為按份責任,不同于連帶責任立法例下的比例分攤,前者不生相互追償之不利益。但若各保險人間已約定比例分攤條款,則超比例賠付的保險人得請求其他未支付或不足比例支付的保險人比例分攤其超出之賠付金額。且在某些情形下約定比例責任條款的保險人實際賠付部分超逾其應比例分攤數額者,視其為自愿賠付,其無權要求其他保險人分攤其超比例支付部分。此情形下,其實際支付部分系以其保險金額為限,而不以約定的比例金額為限。但若其超比例支付時亦主張其他保險人分攤者,不視此支付為自愿賠付,應仍按照約定的比例分攤損失。此規則同美國普通法之規定,下不贅述。
4.比例責任條款與超額責任條款之沖突
重復保險情形下,若一保險單載有超額責任條款,如規定在存在其他保險的情形下除超額部分外本保單不承擔或推遲賠付責任,而另一保險單包含比例分攤條款,則情況較為復雜。在英國一保險案②中,一份保單的條款規定若存在其他保險則其不承擔保險責任,但超過其他保單承保金額的部分除外。另一份保單則規定若存在其他保單亦承保此同一損失,則其僅就其比例承擔賠償責任。后由于保險事故而發生損失,且損失金額小于第二份保單的保險金額。法院認為,由于第一份保單規定了除外責任,故第一份保單不承擔保險責任,第二份保單的比例責任條款并不適用于第一份保單。故第二份保單應在其保險金額內承擔全部賠付責任,且其無權要求分攤。
由此可知,英國普通法下,在重復保險一保單載有比例責任條款,另一保單載有超額責任條款的情形下,載有后者的保單無須承擔分攤損失之責,而應由約定比例責任條款的保險人在其保險金額范圍內承擔賠付責任。此亦為二條款內涵之所必須,故亦反映保險當事人之真意。約定超額責任條款的保險人意在僅承保第二層之超額責任,故對于約定比例責任條款的保單的基本責任不負賠償之責,應首先由性質為第一層的載有比例責任條款的保單承擔主要賠償責任,超過第一層承保責任者始由約定超額責任條款的保險人承擔次要賠付責任。
5.比例分攤條款與逃避條款之沖突
在英國一汽車保險案③中,原告保險人在不知道存在由被告保險人訂立的承保被保險人同一損失的第二份保單之情形下支付了針對其被保險人的第三方索賠。第二份保單包含一項條款,規定被保險人應將任何事故告知被告,此為其承擔責任的先決條件。原告的保險單載有比例分攤條款。法院認定被告并未收到作為承擔責任的先決條件的通知,故被保險人在第二份保單下違反了先決條件。但是原告請求責任分攤,對此上訴法院認為若非比例責任條款,則第二份保單應承擔分攤責任。然而,原告保單約定的比例分攤條款使其不能要求被告承擔分攤責任:因為按照該條款原告對于超過其比例賠付損失部分不承擔賠償責任,在原告的賠付超過其應比例賠付金額的情形下,應視此超過部分賠付為其自愿行為,其不能要求分攤。
由此,此案確定了以下原則:首先,約定逃避條款的保險人須承擔保險責任。因為在“損失發生時”,該保單仍有效, 應依保單的約定而承擔賠付責任,故構成重復保險且應分攤損失。先決條件的效力在于當被保險人未通知該保險人發生損失時,其始停止承擔責任。須區別者,本保單在損失因未披露或誤述而無效,或者被保險人違反合同條款或在損失前否認保單。在此情形下,本保單在“損失發生時”自不承擔責任。其次,本案之已約定逃避條款保險人無須承擔分攤責任的原因在于,已約定比例責任條款保險人在支付超過其比例賠付金額時并不知另存其他保單而全部賠付被保險人損失,則視其超過其比例賠付的金額為自愿賠付,故其無權要求其他保險人分攤。要之,在重復保險之一保單載有比例分攤條款,另一保單載有逃避條款的情形下,二者均須分攤損失。但在前者自愿賠付的情形下,其無權要求后者分攤損失。
(二)美國處理方法
1.均約定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
在數保險合同均載有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時,各保險人應承擔分攤損失之責。[6]221首先,因為出于公平原則與對價平衡原則的考量,數保險人均已收取被保險人的保險費,若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各保險人依據上述分攤條款逃避責任,將產生合理投保的被保險人不能從任一保險人處獲得賠償的不合理結果,顯系違反上述二原則。其次,若否認數保險人此情形下的分攤責任,將違背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被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旨在通過支付保險費而獲得保險賠付。約定逃避條款的保險人旨在同一被保險人的同一風險為其他保險所承保時,其不負賠付責任,但其意思以承擔賠付責任為前提,只是為賠付責任設置一定條件而已。同理,約定超額責任條款的數保險人旨意并非不承擔賠償責任,而是僅就其他保險合同賠付范圍超過部分承擔賠償責任。因此,在數合同均約定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的情形下,先須明確者為數保險人須承擔賠償責任,即須分攤損失。
在明確約定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的數保險人均須承擔損失分攤之責的前提下,關鍵問題在于數保險人如何具體分攤損失。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系不重復支付保險金之條款,在該條款下,保險人收取最低保險費而提供保險服務,為保險人防止重復理賠、降低管理成本及避免賠付延遲之方法①。美國一保險案涉及二保險單均載有超額責任條款之情形。最高法院認為解決的方法為首先區分二保險單何者為主要(第一線)保險合同,何者為次要(第二線)保險合同。在無法區分的情形下,則應認為約定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的數保險合同均負主要責任。通過此區分,既可避免各保險人均不負主要責任,又可避免被保險人因獲得雙重賠付而不當得利。為解決上述區分問題,其提供四要素以供考慮:數保險合同中何者為特別針對該損失而訂立;數保險人中何者為被保險人的主要債務人;數保險人中何者收取保險費最高;數保險合同中,何者在保險事故發生時須承擔先行賠付責任。其次,由主要保險合同承擔主要責任,由次要保險合同承擔次要責任。最后,若有多份主要保險合同,則數保險人均須分攤主要責任。如有多份次要保險合同,則各保險人均須分擔次要責任。于各主要或次要保險人如何計算分攤金額問題,可采上述之最大責任法和獨立責任法等。
由此,在重復保險各保單均載有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的情形下,英美普通法最后之手段均為視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不存在而由各保險人依法定方式分攤損失,但邏輯略有不同。在英國普通法下,首先應判斷是否存在重復保險;若存在,則須進一步判斷有無比例責任條款,若有,則由約定此條款的保險人承擔賠付責任;若無,則視上述條款不存在,由各保險人按照法定分攤方式分擔損失。而在美國普通法下,先須判斷何者為主要保單,進而由其承擔主要賠付責任;于無法判斷之情形下,由各保險人均承擔主要責任。
英國普通法做法之優點在于適用較簡單,僅需考慮重復保險與比例分攤條款之有無。反之,較少考慮保單之相關要素與各保險人之真意。美國普通法做法之優點為賦予保單本身之因素以較大權重,較能體現各保險人之真意。反之,須認定之要素較多,頗有犧牲效率之嫌。
2.逃避條款和超額責任條款之沖突
數保險合同約定的分攤條款存在沖突情形的處理在理論界與實務界存較大爭議。如同一被保險人的同一損失為數保險人所承保,各保險合同中分別包含逃避條款和超額責任條款,或比例分攤條款和超額責任條款,或比例分攤條款和逃避條款。此情形下各保險人的損失分攤計算應以認定主要保險合同為前提。[6]224雖上已述明區分主要與次要保險合同之四要素,但存不能普遍適用之憾。故下述討論透過類型化模式之處理以解決常見具體情形下分攤條款沖突的問題。
承保同一被保險人同一損失的各保險合同分別載有逃避條款和超額責任條款時應如何分攤損失方符當事人之意思表示與公平原則為理論與實務中的疑難問題。有論者主張在各分攤條款沖突情形下一律采最大責任主義,即以各保險人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比例解決之。雖然該分攤方法計算簡單,各保險人之責任明確,但其缺點亦十分明顯。如其未考慮各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時的真意,違反意思自治原則。又如,當今的保險合同多規定免責額和分攤條款,但上述計算方法只關注保險金額要素,而忽略免責額和分攤條款的約定產生較低保險費之結果,故保險金額比例計算方法對各保險人并不公平。此外,最大責任制未明確區分各保險人間分攤損失系內部關系與保險人補償被保險人系外部關系之界限,致使分攤原則的對象不清。由此,導致被保險人須逐一向各保險人請求保險賠償給付,造成其索賠方式麻煩、程序不經濟之不便利。[11]63故此,約定不同分攤條款的數保險人之損失分攤方法不宜一律采最大責任制。
基于此,多數觀點認為應視載有逃避條款之保險合同為主要保險合同,并由該保險人承擔主要責任,而將載有超額責任條款的保險合同視為次要保險合同,并由該保險人承擔次要責任。[6]224此觀點之依據透過條款內涵的解釋而得之。逃避條款系同一損失在存在其他保險之情形下,本保險人即不負賠償責任。換言之,其不負賠償責任以同時存在其他保險合同為前提,若不存在其他保險合同時,其須就其所承保的保險金額負賠償之責。即載有逃避條款的保險合同的保險人本已認識到其可能就保險金額負賠償責任的結果并決意約定該條款。反觀超額責任條款,其指同一損失亦為其他保險合同所承保時,其僅就全部損失減去其他合同承保金額的差額部分負賠償責任。易言之,若其他保險合同的保險金額足以補償損失時,其無須承擔賠償責任,即超額責任條款的本意期待對其最有利之結果為不負賠償責任,最不利的結果僅為負超出其他保險合同保險金額的責任,而并無就比例分攤或就賠償金額為承保之保險金額之期待。故若以違反此保險人之本意或期待而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顯系不公。故此,在數保險同時存在逃避條款與超額條款時,以由約定逃避條款的保險人就其保險金額承擔賠償之責而由約定超額條款的保險人僅負責賠償基本保單下保險金額超出部分的方式處理各保險人損失的分攤為宜。于各保險人而言,合其訂立保險合同時之真意,亦體現公平原則;于被保險人而言,可避免約定逃避條款的保險人輕易免除賠償責任,亦貫徹公平原則與對價平衡原則。
3.比例分攤條款和超額責任條款之沖突
承保同一被保險人同一損失的各保險合同分別載有比例分攤條款和超額責任條款時,各保險人的分攤方法存沖突。理論與實踐中存分攤損失方法之爭議。少數說認為,應以各保險人承擔的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計算各保險人間損失的分攤。否認此方法之理由同上述之分析。故多數論者主張,應由載有比例分攤條款的保險合同的保險人承擔主要責任,而由約定超額責任條款的保險人承擔次要責任①。
須從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與公平原則之二維度探析如何在各保險人間分攤損失方符上述法理。[6]225首先,合理分攤損失方法的確定須透過分攤條款的解釋,以探求約定條款的保險人的真意。約定比例分攤條款的保險人,雖謂僅以比例所得之數額承擔損失,但在無其他保險人參與分攤與雖有其他保險人參與分攤但因損失額巨大其須賠償所承保的保險金額的情形下,其在訂立合同時,已然認識到此二情形下其須以保險金額為上限而承擔賠付責任。亦即承擔主要責任并不違背約定比例分攤條款的保險人的期待。但約定超額責任條款的保險人,僅期待在其他保險人以其保險金額為上限之賠付尚不足以彌補損失時,其僅就此不足部分而為賠償,并無以其保險金額為上限而負賠償責任之期待。故要求該保險人承擔主要責任顯然違背其訂立合同的本意。
其次,此之分攤解決方法亦為平衡各保險人利益之所必需。約定比例分攤條款的保險人須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為其他保險人均負第一線責任,雖然各保險合同均為第二線合同即次要合同亦可適用比例分攤方式,但在同時約定比例分攤條款和超額責任條款的數保險合同的情形下,約定比例分攤條款僅存主要合同之可能。無疑,本保險人負比例責任之概率較小。反觀約定超額責任條款的保險人,只要存在其他保險合同其均須就損失超過前者保險金額部分承擔責任,本保險人負保險責任之概率為大。故基于此發生概率的考量, 為平衡各保險人利益與貫徹公平原則計,亦應以發生概率較小的載有比例分攤條款之保險合同承擔主要責任。
4.比例分攤條款和逃避條款之沖突
承保同一被保險人的同一損失的一保險人與其約定逃避條款,另一保險人與其約定比例責任條款,二條款就如何分攤保險人之賠償責任存沖突。雖少數論者主張一律以各保險人的保險金額與保險金額總和的比例計算其具體分攤額,但基于上述對該計算方法缺陷之分析,此方法不足采。多數論者認為應由約定比例責任條款的保險人承擔主要責任,而由載有逃避條款的保險合同的保險人承擔次要責任。[6]225其論據系基于合同條款的解釋原則。約定比例責任條款的保險人意在按照其保險金額與總保險金額的比例計算其分攤額,在沒有其他保險合同的情形下,其同意以其保險金額為上限而承擔賠償之責。故由約定比例分攤條款的保險人承擔主要責任并不違反其真意,亦符合其訂立合同時的真意。而約定逃避條款的保險人所同意者為存在其他保險合同時,其免于承擔賠償之責。在約定比例分攤條款的保險人已承擔主要責任的情形下,約定逃避條款的保險人可不承擔賠付責任。故此,基于保險人簽訂合同時真意之探析,應由約定比例責任條款的保險人承擔分攤的主要責任,而約定逃避條款的保險人不負賠付責任。
四、中國法院處理分攤條款之建議
(一)具體分攤方法采獨立責任法
上述的最大責任法和獨立責任法的具體分攤計算方法中,以最大責任法為常用,依保險金額比例分攤損失亦為多數國家包括中國保險法立法例所采用。但因以下兩方面原因,近年來多數國家呈采用獨立責任法之趨勢。首先,獨立責任法可提高保險人承保更高保險金額之意愿。獨立責任法的分攤依據為實際應承擔損失之比例而非保險金額之比例,于承保較高保險金額的保險人而言更加公平。其次,獨立責任法基本上不違背保險人之真意。[6]224相較于數保單均載有超額責任條款與逃避條款的情形下各保單須比例分攤損失而言,中國法院對上述情形下采獨立責任法之處理,較不違背保險人約定此條款之意圖。
(二)非海上保險和海上保險應適用統一原則
非海上保險和海上保險就重復保險計算方法宜適用統一原則。如上述,獨立責任法較最大責任法更具優勢。但現行《保險法》與《海商法》均采最大責任法,即在各分攤條款存在沖突而應視為不存在因而適用法定分攤方法的情形下,法院理應適用法定之最大責任法計算具體損失分攤額。然此計算方法并非公平與符合慣例之首選,應統一以獨立責任法計算保險人間損失之分擔,以避免法律適用之混亂。
(三)解釋原則
雖然《保險法》與《海商法》于重復保險制度及分攤原則規定已較為完善,然欲兼顧法之嚴格與靈活,殊非易事。法律條文與詞語真意之解釋亦非易事,遑論保險當事人約定分攤條款之情形。因此,雖然已存在法律明文規定,理論界、司法機關與保險行業實務界于各保險人之責任分攤仍常生爭議,自非法律所期待者。法律可透過解釋以滿足社會之需求,從而貫徹法律目的與社會目的者,亦為善法。[17]為發揮分攤原則明確劃分各保險人之損失分攤數額,平衡各保險人之權利義務之作用,于法律明文規定外,更須理論界、司法機關與保險行業實務界精通保險法理與保險慣例,[14]5對法律條文及詞語作合理解釋,以期平衡各保險人之保險賠償責任,貫徹公平原則,進而實現保險法律嚴格與靈活之統一。
解釋涉及到價值追求問題。中國解釋方法追求實質正義之價值目標。一保險合同更具體指明承保范圍,一保險合同承保范圍更廣,二者可構成重復保險。處理方法有二:一者,具體指明之保險單為第一位保險單,須承擔第一位責任,即先須窮盡該保單之保險金額;承保范圍更廣的保險單為第二位保險單,須承擔第二位責任,即僅承擔第一位保險單已承擔賠付責任尚不足以彌補損失之部分的責任。此方法可鼓勵給付更多保費之投保人積極履行注意義務,旨在損失之預防。二者,由二保險人分攤損失。此方法旨在促進損失之分攤而非損失之預防。[1]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多采用后者即分攤損失方法。須注意者,上述規則并不能提供足夠的確定性以減少訴訟。[1]但法院可依據解釋原則與上述原則選擇符合中國保險法價值目標的分攤方式在重復保險各保險人間分攤損失。
解釋分攤條款的目的在于探尋保險當事人之真意,但是此真意須為其通過保險合同已表達于外的真意,而非其未表達的所謂真意。若在分攤條款本身含義模糊時,在保險合同本身外,法院尚可考慮其他因素以明當事人之真意。但若其本身含義明確,法院不可考慮其他因素而僅可依據合同本身來確定訂立分攤條款的當事人的真意①。如重復保險之二保險合同均載有超額責任條款,在其術語含義明確的情形下,應僅考慮二條款之內涵,不應考慮保單類型、目的與承保范圍等其他因素②。
故此,中國司法機關在處理均載有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之重復保險各保單下保險人間損失分攤問題時,先須明確者為其不能逃避承擔保險責任。一者,此條款系為保險人之利益所設,故依疑義利益解釋原則,應作對保險人不利之解釋③。二者,分攤原則本屬衡平原則,于公平原則之計,亦須平衡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權利義務。三者,此為對價平衡原則之所必須。被保險人的真意系通過重復保險而獲得充分的保障,亦已支付數額較大的保險費。保險人已收取此保費,且其約定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之真意,系為其賠付之責任設置一定條件而已,而非在訂立合同時即欲逃避賠付責任。其次,中國法院應平衡英美普通法上述邏輯之效率與保險當事人真意。為有效與公平地解決重復保險下約定上述條款各保險人的分攤問題,宜先認定有無重復保險,在此基礎上再區分主要與次要保單,若屬同一層次之保單,則分攤損失。在逃避條款與超額責任條款沖突之情形下,應由前者承擔主要責任,后者承擔次要責任而分攤損失。若重復保險之一保單載有比例責任條款,另一保單載有逃避條款或超額責任條款,亦應由前者承擔主要責任,后者承擔次要責任。二者均須承擔保險責任,但是在前者自愿賠付的情形下,其無權要求后者分攤其超比例賠付部分。
參考文獻:
[1]CLARKE M A.Law of insurance contracts[M].4th ed.London:Informa,2016:para. 28-9.
[2]所羅門·許布納,小肯尼斯·布萊克,伯納德·韋布.財產和責任保險[M].4版.陳欣,高蒙,馬欣,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約翰T.斯蒂爾.保險的原則與實務[M].孟興國,徐韋,等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
[4]OMAY D,HILL J.OMAY海上保險——法律與保險單[M].郭國汀,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奚曉明.新保險法及相關規定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122.
[6]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契約法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第一卷 總則)[M].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12:931.
[8]桂裕.保險法論[M].臺北:三民書局,1981:105.
[9]袁宗蔚.保險學:危險與保險[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223.
[10]中國保險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105.
[11]樊啟榮.復保險中損失分攤原則之現代整合——兼論《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56條第2、4款之完善[J].法商研究,2012,29(6).
[12]郭建勛.英國法下可保利益的定義[J].中國海商法研究,2016,27(4):81.
[13]奚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保險合同章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371.
[14]陳欣.保險法[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5]魏潤泉,陳欣.海上保險的法律與實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199.
[16]GILMAN J,MERKIN R,BLANCHARD C,TEMPLEMAN M.Arnoulds law of marine insurance and average[M].18th ed.London:Sweet & Maxwell,2013.
[17]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2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9.
① 六個區域活動中心分別是:The Regional Activity Centre for the Blue Plan/Plan Bleu - RAC/BP (France),The Regional Activity Centre for the Priority Actions Programme - RAC/PAP (Croatia),The Mediterranean Regional Centre for Emergency A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Pollution - REMPEC (Malta),The Regional Activity Centre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 RAC/INFO (Italia),The Regional Activity Centre for Cleaner Production - RAC/CP (Spain),The Regional Activity Centre for Specially Protected Areas - RAC/SPA (Tunisia)。
② 參見CAMLR公約第2條。
① 194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通過了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章程》第14條的規定而締結的《關于建立地中海漁業總理事會的協定》,該協定于1952年生效。隨后該協定又經歷了1963年、1976年和1997年的三次修改。在最后一次修改中,協定將“地中海漁業總理事會”(General Fisheries Council for the Mediterranean)的名稱改為“地中海漁業總委員會”(General Fisheries Commission for the Mediterranean),并為締約國設置了包括共籌自治預算等新義務,這些新義務于2004年4月29日生效。
② 雖然近年來一些沿岸國也開始通過設立生態保護區等方式加強對周邊海域的實際管轄,但不足以影響這些海域的公海性質。
①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國際文書草案要素的書面意見(2017年4月20日修訂版)》第11段:“……對于作為海洋遺傳資源載體的魚類,應遵循《公約》有關海洋科研自由的相關規定。”又如,第12段:“……原生境獲取活動本質上屬于《公約》規定的國家管轄范圍外區域的海洋科學研究,應適用自由獲取制度,以促進海洋遺傳資源的開發和可持續利用。”
②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國際文書草案要素的書面意見(2017年4月20日修訂版)》第18段。
① 參見Family Ins Co v. Lombard Canada (2002)212 DLR (4th) 193,At [19],per Bastarache J。
② 參見Family Ins Co v. Lombard Canada in British Columbia (2000) 187 DLR (4th) 605,609 (BC CA)。
③ 參見Jauvin v. L Ami Michel Automobile Canada Ltee (1986) 33 DLR (4th) 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