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濰蘋
(濰坊工商職業學院 公共基礎部,山東 諸城 262200)
當前高職生存在數學基礎知識較差,對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厭煩,學習方法、習慣不得當等問題,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較弱,不能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遷移到解決與專業相關的實際問題中,沒有形成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阻礙了高職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影響其終身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課題組成員積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探究提高濰坊工商職業學院高職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教學策略。
為摸清濰坊工商職業學院高職生數學思維能力現狀,課題組采取對我院高職生進行數學思維能力測試的方法。數學思維能力主要包括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個方面。課題組成員經過討論分析,設計出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測試題,測試題共15個選擇題,總分是45分,分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項,每項5個題,每題3分,每項能力總分是15分。并在濰坊工商職業學院開設數學課程的大專一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取100名學生進行測試,測試時間為45分鐘,測試完成后批閱試卷,算出3項數學思維能力的平均成績如表1所示。

表1 數學思維能力測試成績
由表1可以看出,濰坊工商職業學院高職生數學思維能力平均總成績是不及格狀態,其中邏輯思維能力是9.375,剛達到15分的60%,算是及格;空間想象能力與抽象概括能力都沒有達到及格,兩者相比較而言,空間想象能力稍好些,空間想象能力平均分是8.625,占15分的57.03%;抽象概括能力平均分為6.75,掌握非常不好,只達到15分的45%,還有55%的能力需要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總成績為45分,而平均分為24.75,占總成績的55%,由此可看出濰坊工商職業學院高職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不及格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高職院校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比較弱的原因具體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差,中學數學知識掌握不系統、不全面。
濰坊工商職業學院高職生生源復雜,大部分學生是來自職業中專,普通高中升學上來的很少,職業中專的學生數學知識掌握不全面,沒有形成系統的中學數學知識網,有小部分學生職業中專的數學課程沒有學完。
第二,大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數學學習方法與習慣,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
大部分學生沒有總結數學方法和自己主動學習的習慣,對數學學習只有機械地記課本上的方法,沒有融會貫通,造成數學學習很吃力,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第三,教師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引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大部分高職數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運算的掌握,沒有注重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第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創新較少,教學資源單一,沒有跟進信息時代發展,沒有更多考慮學生對教學模式的需求。
“微信”及“微信公眾號”的出現,為人們信息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教育教學的改革提供有效、便捷的平臺[1]。現在“微信”已成為職業院校學生交流、生活、學習的必需工具,通過調查發現,98%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經常使用“微信”,它已成為學生交流學習的主要工具。“微信”推出“微信公眾平臺”,簡稱公眾號,在媒體傳播、消息推送、費用低廉等方面有獨特優勢[2],教師利用“微信公眾平臺”訂閱號的消息推送功能可以將“微課”、學生的自學任務書、作業內容等學習資料推送到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遇到問題可以通過“微信”或“微信公眾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
課題組成員積極研究應用“微信”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課題組申請了職業院校數學教與學“微信公眾號”,建立數學課程“微信”群,搭建數學課程“微信”教學平臺,實踐研究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思維的訓練不局限于課堂教學的45分鐘,還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散時間來學習和思考,這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利的。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申請“微信公眾號”,創建班級數學課程“微信”群,搭建“微信”教學平臺,在網絡環境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交互式教學,改變原來教學中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構建“課前任務講評——引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用——高效評測提升——總結提高能力”的課堂教學縱向結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思維、邏輯思維、空間想象等數學思維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搜集制作與教學內容相關教學案例,創設數學問題情景,并提出讓學生思考解答的問題,然后以“微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作為教學資源發送至“微信”教學平臺,讓學生自主對教學資源進行學習,教師根據教學資源及課堂教學目標布置課前思考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思考,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比如筆者在講解《數列的極限》這一節時,選取了電視劇《一代大商孟洛川》第一集中“分遺產”的視頻,并設計引導學生思考的4個問題:(1)按視頻中父親遺囑的“分遺產”方法,一次能分完嗎?(2)如果將17頭元寶看成一個整體,那么第一次“分遺產”之后分剩余多少?(3)第二次“分遺產”剩余多少?(4)一直進行下去遺產會分完嗎?讓學生在預習數列極限的基礎上分析回答上述問題(見圖1),啟迪學生“無限逼近”的數學思維。

圖1 “微信”平臺的視頻資源與思考任務
數學概念及定理的形成與出現,大多都是從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抽象形成的,在講授概念、定理課時先通過“微信”教學平臺推送讓學生思考與概念或定理相關的實際問題(多選取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實際問題)案例,并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然后教師在課堂上評價各小組的分析方法,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抽象歸納概念、定理,從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思維能力。比如筆者講解“導數的概念”時,選取瞬時速度問題、一般曲線的切線問題及產品變化率問題,針對不同專業學生選取不同的實際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后抽象出導數的概念。
通過數學思維能力測試,課題組得出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也是比較弱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數學概念的理解應用、定理的應用推導、公式法則的廣泛應用,是培養學生數學邏輯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學生理解概念、定理、和法則后,讓學生應用概念、定理、法則解決具體的數學題目,是訓練學生數學邏輯推理能力的良好途徑。課題組研究出在“微信”教學平臺上推送極限的計算、導數微分的計算、積分的計算等數學題目讓學生在課堂之外自主學習訓練,如果有問題可以通過“微信”平臺與同學交流或向老師請教,提升學習訓練效果。
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弱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生中學時沒有對幾何圖形,函數圖形直觀印象記憶,對函數圖形和幾何圖形的圖像沒有理解掌握。課題組為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出根據高職數學學習內容,將學生在中學時學過的函數圖像,幾何圖形及相關知識推送到“微信”教學平臺供學生復習、學習,如有問題可以自己上網搜查資料,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問老師,同學,師生共同討論。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進而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教師在講授內容時盡可能多用圖形和具體的實物直觀展示,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豐富學生對客觀實物的表象[3],從而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對學生綜合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對于實際應用問題的解決,學生首先需要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然后應用數學知識進行邏輯推理、空間想象、計算整理、抽象概括等過程,最后根據數學結果解釋實際現象,進而解決實際問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鞏固了數學知識與數學方法,又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如果課堂上沒有時間讓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應用,課題組研究的方法是通過“微信”平臺將與所學數學知識相關的實際問題推送給學生,讓學生課下以小組團隊形式進行自主探究,提出每個團隊的解決方案,并形成紙質材料上交給任課教師,任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評價,也可以在紙質材料上給予評價和改進方法,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通過實踐研究,課題組總結出上述培養策略,上述策略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又鍛煉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對中學數學知識的缺漏進行補充,從多個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文提出借助信息社交軟件“微信”提升高職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一些策略,有一定的借鑒之處,但也有不足之處。高職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師繼續努力探究與實踐。